1860年,圓明園文昌閣。費利克斯/攝。
清末到民國有風光照嗎?當然有,只是很稀缺,能流傳到現在的張張都是價值連城的金品。
它為我們保存了那時的城市、山野地理環境的記憶,今天我們才有機會一睹那時它們的風貌。
香港,pedders碼頭,照片大約拍於1860-1861年之間。約翰·湯姆遜/攝。
四川,武山峽谷。約翰·湯姆遜/攝,照片大約拍於1868-1872年之間。
廣州西門。約翰·湯姆遜/攝,照片大約拍於1868-1872年之間。
上海外灘公園。照片大約拍於1870年代。
白鹿洞書院。照片大約拍於1870年代。
1875年,澳門大三巴坊。
1875年,陝西洋縣開明寺和建於 713 年的十三層寶塔。
1875年,黃河邊上蘭州北面的城牆與水車。
上海舊城儀鳳門。照片大約拍於1870年代。
上海城牆建於明朝中葉,以防禦倭寇。照片中的儀鳳門,又稱大西門,城門口高懸匾額,門兩側貼著很多告示和廣告,有三個獨輪車夫在"爬活"。
1880年,天津海光寺機器局全景。
1880年,南京匯文書院。
上海的郊外風光。照片大約拍於1880年代。
1891年,珠江三角洲廣河燈塔。
1895年,台灣淡水河畔。
1895年,北京城牆。威廉·傑克遜/攝。
1890年代,濟南府街景。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攝。
1890年代,清末農村。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攝。
1900年,北京十三陵。
1900年,黃浦江上的擺渡舢板。
1900年,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率軍穿過午門進入紫禁城。
1900年,上海海關。
1901年12月18日,秦皇島鐵路。
1901年,醇親王載灃訪問德國,返途經過上海南京路時的情景。
1904年,西藏。
1905年10月11日,直隸省昌黎(今屬河北省昌黎)。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攝。
1906年,泰山南門。
1906年4月12日,煙台港。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攝。
1906年5月26日,滿洲奉天(今瀋陽市)的主街道。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攝。
1907年,長城。
1907年9月10日,泰山頂上下望。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攝。
1908年11月,陝西省榆林府南門外的馬市。
1908年,四川灌縣寺廟。歐內斯特·威爾遜/攝。
1908年12月13日,四川樂山,船屋。E.H.威爾遜/攝。
1914年2月1日,西安附近原谷里的道路。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荷蘭)/攝。
寶塔,這好像是北京天寧寺或雌獸寺塔,不確定。大概攝於20世紀20年代。
1920年代,大連"中央大廣場"的"五國飯店"門前,屹立著關東都督府首任日本都督大島義昌的銅像。"五國飯店"今為"大連賓館"。大連和旅順是日本最早經營的東北城市。
1924年,玉帶橋,北京頤和園。西德尼·甘博/攝。
1927年,北京,紫禁城午門入口處。
1929年10月,大連廣場。
這座箭樓原本連在北京內城的城牆上,早年清帝從紫禁城去往天壇,便會穿過這個門洞。它身後有正陽門的正樓,高九丈九尺(舊制),古代中國以"九"為象徵尊貴之數。
1932年,安徽省歙縣城外練江西岸十字塔。張佐周/攝。
1932年9月,上海,原本城區西邊緣的賽馬場和娛樂中心,已被零售業騰飛帶來的大廈圍成了孤島。
1933年,洪汛期的哈爾濱。
1934年,蘭州西門外拱橋。張佐周/攝。
1934年11月,廣州,高層建築與腳下古老的小船交相輝映,畫面左上角有拱頂的建築是海關大樓。
1934年,雲南省昆明市,大觀樓。張佐周/攝。
1934年,四川省貢布一處瀑布。張佐周/攝。
1934年,江西修水螺螄山,上有古廟下臨溪流。張佐周/攝。
1934年,南京,中山陵。
1936年,函谷關。張佐周/攝。
1936年2,北平,北城牆外吃草的羊群。
1937年10月,北平,駱駝運輸隊伍穿過牌樓。
1939年,八位穿著各色旗袍的女性在廈門公園。美人與公園構成兩道亮麗的風景線。
1944年,南京新街口,這座高層建築就是現在的東方商城。
1946年,香港島中環區階梯街,行人及街頭小販。海達·莫里森女士/攝。
1946年,香港九龍半島一個老村莊。海達·莫里森/攝。
1946年,雲南省,一艘船。
1946年,雲南省,鳥瞰梯田及公路上行駛著一輛軍車。
1946年3月,四川省萬縣萬州橋。凱塞爾/攝。
萬縣現在叫萬州,已經從四川劃歸重慶管轄,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區。
1946年,四川省萬縣民眾。凱塞爾/攝。
後記:
一張照片,就是一座城市的美景、一座城市的記憶, 一座城市的永恆。
一直認為清末到民國能有美麗的風光照,特別是城市風光照嗎?那時的城市美嗎?是不是都是貧民窟,破敗不堪?
當這些照片展現在我們眼前時,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那時的城市真的很美,美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