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葫蘆烙畫:葫蘆里的乾坤

2019-11-25     易水渡

來源:易縣文化旅遊

烙畫也叫作燙花,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歷史悠久,是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三年,才被河南南陽的一名叫「趙星三」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轉,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的幾大派系。易縣烙畫,便是其中一顆藝術明珠,璀璨生輝。

易縣烙畫取材廣泛,風格多樣,作品往往表現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所做人物、動物、花鳥、走獸無不栩栩如生。所用工具主要有電烙鐵、鐵條、調壓器、三合板、葫蘆、鉛筆、工作檯等。作畫時先用鉛筆精心打底稿,再用電烙鐵的尖、邊、面等按底稿燙出一幅幅精美的烙畫作品,燙時輕重緩急的技術運用到位是作品成功的關鍵。成功的烙畫作品構圖巧妙、刻畫精細且獨具觀賞價值。

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里葫蘆籽眾多,寓意「子孫萬代,繁茂吉祥」;又與福祿諧音,所以民間相信葫蘆能避邪氣又象徵吉祥,把繪有吉祥圖案的葫蘆掛在堂上,這樣就可以將鬼祟降服、驅除。

葫蘆諧音福祿,擁有葫蘆,即擁有福祿;贈送他人葫蘆, 即贈送福祿。

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苑宜琳(原名:苑術芹)是易縣葫蘆烙畫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老虎、人物、山水為主要題材,技藝精湛,或複雜、或簡約,靈活多樣,神形兼備,不媚不俗,氣象萬千。她的葫蘆烙畫逐步成為易縣烙畫界一片獨特風景。並不斷教授年輕人這份古老技藝,使之不斷傳承與發展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gGpo24BMH2_cNUgC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