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試390分被刷下,331分逆襲,考研為何不能「一考定終身」?

2022-04-02     明珠絮語

原標題:複試390分被刷下,331分逆襲,考研為何不能「一考定終身」?

01

又是一年研招時,各學校的研究生複試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而近日曝光的一份研究生錄取名單,則引起了網友的巨大爭議: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2022年碩士研究生腫瘤學專業的複試中,初試第一名的考生390分,複試77.93分,排名第二,慘遭淘汰;初試第二名的學生331分,複試90.86分,排名第一,被擬錄取。

針對錄取過程存在貓膩,當事學生有背景等傳言,相關方面已經做出回應,傳言均不實,複試無違規行為,結果有效。

02

筆者並非事件的當事人或參與者,並沒有在面試現場,也看不到現場錄像。

更何況,即使看到錄像,我也不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無從判定面試是不是存在不公。

但可以肯定的是,筆試分排名第二的那位同學,雖然比第一名低了59分之多,但照樣是在正常的招生程序框架下完成了逆襲。

也就是說,從程序上講,本身就存在筆試上具有較大優勢的考生被淘汰的可能。

更直接點說,筆試分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

實際上,每年都有高分考生在複試階段被淘汰的情況,比如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就出現過比別人高80多分仍然未錄取的例子。

由此也引發了這樣一個討論:為什麼考研不能像高考一樣「一考定終身」呢?

有人建議,乾脆取消面試,只看筆試的成績,大家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那樣的話,就不會出現今天這樣的爭議。

03

這樣的建議乍一看有道理,但禁不起細究。

我們的高考,其實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因為各地區的發展極不均衡,如果採取以綜合素質來錄取的方式,對相對落後的地區並不公平。

而在同等情況下,大家學同樣的內容,付出同樣的精力,考試成績好的學生一般素質也會更高,所以高考是我們目前能夠選擇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產生的副作用,則是出現了「高考工廠」,以專門刷題為手段提高考試分數。

但客觀地說,各地高中的管理差異並不大,基本都是「高考工廠」。

而大學之間的管理差異則是非常巨大的,有的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培養,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

有的學校則仍然採取高考模式,只重視考研科目的學習,其他方面的培養馬馬虎虎。

這些年,一些從大一就準備考研的「考研校」「考研班」層出不窮,這當然也是一種勵志,但也是一種取巧。

畢竟,四年專攻考研那幾科,要比最後只準備一年甚至半年有優勢得多。

04

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學術研究的人才的,需要招收的是有學術興趣、有研究能力、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對他們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

而這些能力,難以從考研的分數上體現出來。

這也許就是面試的意義所在。

當然有人可能有疑問,通過區區幾十分鐘的面試,能看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嗎?

我覺得可以。

雖然我不是研究生導師,沒有參加過研究生面試,但我聽過很多中學老師的課,哪怕是十幾分鐘的「說課」,誰的素質好,誰的素質差也完全能聽得出來。

專業的研究生導師對學生提些問題,交流一會,應該能大致了解學生的真實能力。

更何況,面試者手裡還有考生的各種材料,也是最直接的佐證。

據說那位331分逆襲成功的考生,就在本科期間發表過影響因子頗高的論文,這在面試中無疑也是加分項。

每一位導師,都會傾向選這樣的學生。

05

想想看,一個是沒有任何研究經歷的學術小白,一個是在本科階段就已經初窺科研門徑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學生,恐怕我們做面試評委也會選擇後者。

高考採取「一考定終身」的方式,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我們反對高考中的「高考工廠」,那麼就應該反對研究生招生向高考學習。

從個體上講,我不反對學生在本科階段努力學習,通過考研去改變命運。

但從整體上講,如果我們所有的大學都像高中一樣,四年時間都用來刷題準備考研,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生在招生時進行面試,正是對「一考定終身」在一定程度上的糾偏。

如果說取消,將來取消的也是筆試,而不是面試。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c84edeee99dc24b851a5ae8550c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