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撐拄漢乾坤,無那危時喜放言。
不受禰衡輕薄誤,未容曹操駕金根。」
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陳普寫下的一首《詠史上·孔融》,用充滿惋惜的語氣表達陳普對孔融的遺憾之情。在我們小時候就已經接觸了非常多的孔融的事跡,最經典的就是「孔融讓梨」的典故了,為我們口口相傳。
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非常出色的文學家,才華橫溢,堪稱天下才子鳳毛麟角之人。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有著極高文學造詣的名士,卻有著十分悲慘的結局,被曹操親手殺害。在臨死前央求曹操放過他的孩子們,結果卻因為9歲兒子的短短9個字,全部遇難。
公元153年,孔融出生在東漢的官吏家庭里。作為大思想家孔子的直系後人,孔融的家族有著非常高文化涵養,父親孔宙是當時的太山都尉,生活條件也十分不錯,這讓孔融能夠在十分出色的教育環境下不斷成長。
孔融幼時就十分的好學,博覽群書,並且展現出了令長輩刮目相看的才智。在《世說新語箋疏》中就有過記載:「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這就是著名的「孔融讓梨」典故,體現出了孔融幼時就有十分出色的品德。
公元169,孔融哥哥的好友名士張儉被人迫害,狼狽的四處出逃。見到張儉是朝廷逃犯,他的親戚朋友們都不願收留他,就算幫了他的都被朝廷牽連進去了。於是走投無路的張儉病急亂投醫,來到了朋友孔褒的家裡請求收留。
而恰逢當時孔褒外出,只有年僅16歲的孔融在家。孔融見到哥哥的朋友如此慘澹,稍加思索後就把張儉收留了下來,結果因此孔融一家全部入獄。但是在獄中審訊時,孔融和哥哥孔褒都互相爭著攬下罪名來。
據《後漢書·孔融列傳》記載,孔融面對審訊毫不猶豫的說:「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面對審訊毫不畏懼的認罪,充分的說明了孔融年紀輕輕卻有著極大的勇氣,並且心中有著仁義之心,敢作敢為。
孔融是一個有大才的名士,但是卻有著一個「直」性子。光和七年(184年),被司徒楊賜賞識而初入仕途不久的孔融,就已經因為自身的脾性和官員們產生了衝突。在被何進徵辟成為御史之後,和上司御史中丞趙舍鬧了彆扭,毅然引辭歸家,然而不久後又再一次因為才華被徵用,劉備都對他是讚不絕口。
終於,一直到了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在許昌,孔融終於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人——曹操。當時作為司空的曹操對孔融的才華仰慕已久,十分的尊敬,但是作為已經看出了曹操奸雄本質的孔融,十分不喜歡他,反而處處和曹操對著干。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一個十分出色的人才,他有著強大的才能和梟雄的本質,心中野心極大。但是曹操最大的一個缺點,也是十分的明顯的,那就是生性多疑,猜忌心極強,在《三國演義》中就寫道,曹操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
孔融因為不喜曹操,恃才放傲,在曹操的面前四處頂撞他,完全不給曹操一點面子。在《孔融列傳》中有說到,在曹操滅了袁紹之後,把甄宓賞賜給了曹丕,而孔融在知道了之後,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十分驚訝,以為自己犯了古人之錯,連忙問孔融這是出自什麼典故,孔融只是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可把曹操氣得火冒三丈。在曹操征討烏恆的時候,根據《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記載,孔融對曹操大肆嘲笑「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這可是令曹操氣急。
隨著孔融不斷地頂撞曹操,曹操也是忍無可忍,終於動了殺心。而在曹操發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後,孔融更是目中無人,態度橫傲。於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在臣子郗慮的進言下,以「欲圖不軌」、「不遵朝儀」等多種罪名將孔融定罪,一代名士就此隕落。
在臨死前,孔融希望曹操可以放過他的孩子們,當時年幼的一兒一女都被曹操答應保護了起來。但是就在曹操去探望兩個小傢伙的時候,發現兩個孩子並沒有因為父親被抓而驚慌失措,於是便上前詢問。孔融九歲的兒子看了看曹操,很平靜的說了九個字:「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曹操聞言大驚,他萬萬沒想到孔融的孩子有著如此高的心智,那要是放任他們發展豈不是如同放虎歸山?於是心中驚魂不定的曹操當即就下令,孔融的一雙兒女也隨著他們的父親離去了。
孔融一生文學造詣極高,朝政處理也頗為出色,滿腹詩書才華橫溢,屬實是一代名士。但是奈何晚年固執己見,因為自身的喜好肆意妄言,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正如陳普詩中所說「無那危時喜放言」,孔融的結局可謂是真正的禍從口出,倘若孔融的做法沒有這麼偏激,那麼想必曹操也會因為他的大才而容忍,但是這些終究是我們的設想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4452eb8211b4c544dde0bc259bc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