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0月8日 · 九江師專的歷史沿革之謎

2022-10-0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0月8日 · 九江師專的歷史沿革之謎

1977年10月,九江師專開始組建。

地點:

潯陽區

類別:

教育

九江師專報校慶十周年專刊

1977 年 10 月,根據省革委有關指示精神,江西師範學院九江分院在三里街組建。1978 年 4 月 25 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九江師範專科學校,後按國家教委關於高校名稱的有關要求,定名九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77 年,學校僅設中文、英語、美術、數學、物理、化學 6 個專業。1978 年增設體育專業。1985 年增設政治、歷史、生物專業。1989 年開設音樂專業。

2002 年,九江師專與九江財專、九江醫專、九江教育學院合併成立九江學院。其後,九江師專建制被撤銷。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筆者見過九江師專 1987 年和 1997 年出版的兩本冊子的封面。1987 年的那本是建校十周年的校史,綠色的封面,特別樸素,甚至有些簡陋,封面上寫明了 1977 - 1987,校標也沒有什麼設計感,就是簡簡單單的 JJSZ 縮寫。

1997 年的那本是紀念冊,校名的字體改了,繁體,用金色的浮雕特效字印在銅版紙上,這暗紅色的封面顯得很大氣。有了英文校名,校標也是全新的,像是兩隻鳳凰構成了一顆種子的形狀。

封面上有張照片,校門是現代構成風格,在那個年代很新潮。校門口有輛超級跑車,似乎預示著從這裡畢業的學生非富即貴。然而跑車的比例和光線都不對,顯然是是用剪刀漿糊完成的拼貼,這樣的宣傳畫真讓人大長見識。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最奇怪的是建校年份,這一本寫的是 1958 年,而前一本校史上是 1977 年,兩者相差了 19 年。

一所學校如果沒有發生合併、重組,為什麼會自我否定,修改校史?難道說經過挖掘整理,又發現了塵封的一段?上圖那本紀念冊不太像樣子,筆者覺得不靠譜,在撰寫本文時,特別向九江老一輩文史專家求證,結果找到了下圖這本校志,封面印刷樸實無華,但上面寫的年份是 1958 - 1997。請注意它的校名已經改為「九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加了「高等」二字。

圖源:張廷

將建校年份向前推了 19 年,是因為 1958 年大躍進時的確有一所名叫九江師專的學校,在《教育大躍進中的九江大學》一文中講述過這段歷史。1958 年 1 月,九江地委將培養小學師資的九江師範學校升級為九江師專,設有文史科、數理科。1959 年 1 月,地委根據中央對新辦高校整頓鞏固提高的指示,決定將九江工專、九江師專、九江醫專合併成為九江大學(專科)。

1962 年大躍進退潮, 8 月,九江大學奉令停辦,師範科(包括師生和教學資源)被併入宜春師專,原九江師範學校得以保留。

綜上,1958 年的九江師專是在九江師範學校的基礎上建立的,它的傳承在如今的宜春學院。

九江大學1961年師範科文史專業畢業生合影 圖源:快懂百科

1977 年成立的師專與 1958 年的九江師專的相同之處僅僅是校名。修改校史,增加建校年份,這種給自己貼金的做法也可以理解,畢竟很多學校都在這麼干,比如現在的上海大學和大革命時期的上海大學。然而,九江師專為何不繼承了九江師範學校的歷史?九師的歷史太悠久了,至少可以從 1927 年開始算(見《九江師範與九江中師教育史略》)。這是因為,兩校之間有很深的恩怨。

1968 年 11 月,九師因文革被撤銷。1971 年,九江地委在馬回嶺復辦九江師範校名。1973 年,地委在三里街興建了九江師範新校舍,之後師範開始陸續搬遷。1976 年,留著馬回嶺的學校物資所剩無幾,九師大部分行政單位和師生都已搬遷到三里街新校區。

九江師專校徽 圖源:張廷

值此期間,情況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正值文革結束,教育恢復到正常的發展軌道,地委提出創建「九江師範專科學校」,並保留培養小學教師的九師。1977 年 10 月,省革委終於批准成立「江西師範九江分院」,1978 年 4 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名為「九江師範專科學校」。九江師專建設初期的全部人員、物資來自於九江師範。

因此,在九江師範這個母體中誕生了兩個九江師專,一個是 1958 年建立,後被撤走的九江師專,另一個是 1977 年從馬回嶺遷到三里街後成立的九江師專。

然而,在 1977 年成立師專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九江教育史上不太體面的一幕。九師的全部校領導和中層幹部,以及所有的骨幹教師,全部升級成為師專人,並拿走了數年來上級劃撥的所有教學設備、圖書、資產等,包括在三里街新建的校舍,給駐守在馬回嶺的師範校留下了兩部拖拉機、8 位沒誰願意要的基礎課老師、4 個沒什麼關係的行政人員和 2 個長期病號(其中有一個精神病患者),還有一堆破爛圖書。

九師幾乎垮掉了。對它的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九江師範與九江中師教育史略》一文。鳳凰涅槃的九江師專則開始了一個嶄新的面貌,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越來越壯大。

師專圖書館 圖源:《九江市人民政府志》

筆者猜測(只是猜測),因為這段拆分,九江師專不願意承認與九江師範的師承關係,寧可蹭個毫不相干的 1958 年的師專的歷史,也不會繼承 1927 年已建立的九師的沿革。

筆者以為,80 年代師專的歷史還是體面的,大大方方承認 1977 年建校,歷史短了沒關係,做好自己的事兒就行了,拆分雖然造成一些問題,但與後面的領導、教師也沒關係。

筆者不太好理解的是,到了 90 年代中期給自己加 19 年的行為。再怎麼說是有歷史專業的學校,《九江市志》、《九江教育志》、《九江人民政府志》等一大堆志書上寫得清清楚楚,撰寫人都是自己學校的老師,這麼做合適不?你讓當年被拋在一邊的九江師範怎麼想?

圖源:網友大寶

接著將師專的歷史講完。

1977 年成立後的師專,基礎條件很一般,但通過全體師生員工的努力,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80 年代起,九江師專逐步成為一所公認的優秀地方師範院校,雖然不好跟南昌的部分學校相比,但和省內其他地區的師專相比,用「傲視」兩個字大約沒問題。這是由於當時的贛北的經濟、文化、科技水平很高,因此學生與教師的基礎素質比省內大部分地區高出很多。

到了 80 年代末,九江師專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師範教育與非師範教育並舉的高等師範院校,為九江地區培養了大批合格畢業生,為九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88 年,九江師專因「辦學方向端正,辦學條件基本具備,辦學效益高」,被國家教委列入首批表彰的全國 26 所先進師專行列(全省僅此一所)。

九江師專菜票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筆者大概記得,那個時代師專校長畢業於北師大,能做學問,給學校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師專的研究和理論水平也遠遠超出全省同類院校。據說,當年的師專校園氛圍和人文關懷也是全九江各學校中最好的。

90 年代中期以後,師專的發展就有些乏力的模樣。地方性師範類院校辦學很容易撞上天花板,一方面是師範類崗位就業需求只有這麼大,還受到本科及外省院校的擠壓,招生規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師範院校的理工科研究水平很難提高,影響了學校的整體水平。但在文史、藝術學科,九江師專的確稱得上優秀,它的幾個研究室(古籍整理、美國史、廬山文化等)水平很高,擁有一批優秀的人文歷史學者。可以說,九江的文脈在師專。

九江師專語音室 圖源:九江市志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90 年代中期,國家對師範類院校進行改革,不包分配,不承擔學費,師專對考生的吸引力直線下降,如不進行深化改革與辦學層次的提升,學校將沒有出路可言。

1995 年,九江市計劃以師專為主體升本。然而,經過多年只是動嘴的親切關懷,九江師專的升本之路困難重重。1999 年,升本主體被九江財專搶到手(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九江百年高教簡史》)。2002 年,四校升本成功,九江師專成為九江學院潯東校區。2022 年,九江學院潯東校區被整體劃撥給同文中學,將改建為二中的新校區。九江師專的故事,即將全部結束。

九江師專校園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最後,再補充幾句。

本篇有些內容在揭瘡疤,或許會讓有些讀者感到不快。但請換一個角色來看問題,如果我在 1977 年的九江師範,也一定會想方設法擠進新成立的九江師專,人往高處走,無可厚非。我們要問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分家?如果我在 1995 年的師專,也會盡力為學校升本做貢獻。我們要問的是,什麼原因造成師專沒有成為升本的主體?

我們普通的老師,無法左右學校拆分時的領導安排和資源分配,也改變不了學校升本時的土地面積和資金支持,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分內的事兒。瘡疤和貼金,只要你不在意,和自己沒關係的。

九江學院潯東校區大門 筆者攝於 2022 年 6 月

寫完師專,九江中高等教育的故事也差不多了,九江學院、九江師專、九江醫專、九江財專、九江財校、九江職大、九江船校、九江師範。不能再寫了,得罪人太多。

最後再來得罪一句:總有人問我,為什麼江西的高等教育搞不好。看看這些學校的歷史,答案就在裡面。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12c758dfba855d9c37600ffcf2ad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