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總要吃餃子?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2023-12-18     簡食記

原標題:冬至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總要吃餃子?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冬至,也被稱為日南至、冬節、亞歲等,是一個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的節氣,也是中國的傳統祭祖節日。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之間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還有一些有趣的氣象現象。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在中國,冬至的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而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則有吃餃子的習俗。

除了民俗活動以外,冬至也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冬至後,中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人們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時,冬至也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

冬至為什麼總要吃餃子?

據傳,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東漢名醫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時,見很多百姓忍飢受凍,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所以以後每逢冬至,人們就會模仿「嬌耳」的樣子做食物,並稱之為「餃子」或「扁食」。

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特別是在北方。餃子是一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象徵,因為餃子的形狀是元寶狀,象徵著財富和團圓。在冬至這個重要的節日裡,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共同享受美食,寓意著團圓和和美美。

冬至的習俗和禁忌有哪些?

冬至祭祖,在中國南方地區,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祭祖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之情。同時,也會在祠堂或家中設立祭壇,燃香、燒紙、放鞭炮等,以示對先人的紀念。

冬至吃湯圓,在南方地區,冬至還有吃湯圓的習俗。湯圓是一種由糯米製成的甜食,寓意著團圓和幸福。在冬至這一天,人們會吃一碗熱騰騰的湯圓,寓意著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冬至畫九,在北方地區,冬至還有畫九的習俗。人們會在這一天用筆在紙上畫九個圈,每個圈代表一個九,以此寓意著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時候,也是春天即將到來的標誌。

冬至送節,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互相送禮,以示友好和尊重。現在,這個習俗已經逐漸淡化,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冬至的禁忌。

不宜出門,冬至被視為陰氣較重的一天,古人對黑暗有所恐懼,因此避免出門。同時,冬至也是團圓、祭祖的日子,出遠門可能會遇到不好的事情。

不宜熬夜,冬至這一天熬夜可能導致陰陽失衡,尤其對老人和孩子來說,陽氣不足,更應避免。

不宜結婚,傳統習俗認為,冬至前一天為四離日,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同日,此時結婚不吉利。通常建議選擇黃道吉日結婚以帶來好運。

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面臨著種種挑戰和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堅守內心的信念和夢想,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實現自己的價值。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經過風雨的洗禮,才能看到彩虹的美麗。讓我們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一個精彩的故事。加油,陌生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00fd53941874cbe010645e0a11ff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