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妃子「萬福」禮儀都有哪些講究?

2020-05-22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影視作品中妃子「萬福」禮儀都有哪些講究?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古代妃子行「萬福」禮儀的鏡頭,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鳳九假扮宮女入太晨宮的趨禮;素素告訴夜華自己懷孕時的揖禮等等,有不少人會疑惑,古代女子行禮果真如此嗎?除「萬福」禮儀之外古人行禮又有哪些講究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古代女子「揖」禮

作揖是古代漢族人民見面禮儀的一種,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不同性別的人作揖的方式也有很大區別,在古代女子作揖主要分為揖禮和福禮。

揖禮:用於日常行禮。身體肅立,雙手疊抱於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內,欠身約20度。

福禮:用於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身體肅立,兩手相扣,右手在上,放於胸前或左腰側,微俯身約20度,微動手,微屈膝。

古代女子「揖禮」講究的是內斂含蓄,行禮動作和幅度都跟男子有很大區別。正常的作揖基本方式為左手手掌包覆右拳,兩臂微微下垂,拱手抱圓以作揖,表示尊重尊敬。不同的作揖場合也表達著不同的意思:左手(掌)包覆右拳意指「吉拜」,表示尊重用於見面、告別場合;右手(掌)包左拳意指「凶拜」,一般用於弔喪。但是由於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外加「以左為尊」的禮儀文化,使得女子的抱拳作揖方式與男子截然相反。

古代「作揖」禮儀類別

古代「作揖」分為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六種類別,除此之外還延伸出拱手禮、抱拳禮、交叉禮等諸多禮儀。「揖禮」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揖禮屬於相見禮,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他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和禮樂制度。自此,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在眾多作揖的方式中「舉手」是揖禮的共同點。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說:「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清代的閻若璩在《論語·述而》也提到過:「古之揖,今之拱手。」揖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長揖:用於平輩之間行禮,行禮時肅立俯身,拱手抱拳高舉,手臂微曲自上而下移至最低,是謂「長揖至地」。

天揖:用於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肅立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時揖:用於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漢服或便裝均可。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土揖: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拱手禮:拱手禮是行、住、坐、臥等生活化使用的萬用方便禮。行禮時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為厭,加磬折鞠躬為現代適合的禮;往前推拱為宋明清時期的拱手禮,沓掌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腳與肩同寬,女子是略窄於肩。向前小推一到兩次是常禮,打招呼的不躬身,問候的躬身就是拱手磬折作揖了;適合現代的中國大禮是抱拳掌靠於胸前,同時磬折鞠躬45度,重禮是磬折鞠躬90度。

抱拳禮:抱拳禮是古代習武之人常用的禮儀,是作揖的簡化。抱拳架臂屬於「揖禮」的一種,源於明代江湖或軍禮,右手握拳,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在右手食指第一節。此抱拳陽剛之禮多在明朝江湖武林盛行,是對於儒生的屈身作揖陰柔化的矯正。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因而抱拳揖禮也在民間得以推廣,現代抱拳禮多用於武術或者運動時的行禮。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epPO3IBnkjnB-0zUS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