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國心理學家S.L.Bern經過研究發現,過於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智力、性格、體力、思維等方面都比較片面,且情商會相對低一些。相反的情況則是兼具男性與女性長處的孩子不僅各方面比較均衡且雙商相對高不少!
小軒今年13歲,但因為身高在班裡男生中是最矮的一個,加上媽媽購買的衣服都是偏斯文、乖巧的類型,使得他看起來更為文弱,以致於不時就會被一些男同學打趣。
每次看到自家兒子心情低落,媽媽都非常無奈:「男孩子不應該大大咧咧,不在乎這些事情嗎?怎麼我兒子跟個小姑娘似的?」
因為小軒期中考試時,數學成績下滑不少,本就被幾個男同學嘲笑「女生數學成績才不好,看來你也是女生啊」,讓他忍不住哭了一次。
回到家後,爸爸看到他的成績也是直接責罵:「我讀書的時候,數學從來不用擔心,怎麼你的數學成績這麼差!」而且,看到他又流淚,更是氣憤:「你是小姑娘嗎?動不動就哭,真是丟臉!」
不僅沒有得到安慰,又被爸爸一通責罵,小軒一氣之下摔門而出,一直到晚上10點都沒回家,這下才讓爸媽慌張不已。
幸好他只是跑去了一個好朋友家,在爸媽再三道歉,保證之後,才肯重新回家。
「哎,怎麼他內心這麼敏感脆弱,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才能讓他成為心大的男子漢」,小軒爸媽一想起完全不像「男子漢」的兒子就頭疼,也不知道怎麼教育才好。
其實,小軒爸媽已經陷入一種刻板的印象才會導致彼此都如此苦惱。正如心理學界普遍認同的四種兩性特徵,即典型男性化、典型女性化、中性及雙性化。
而許多人對兩性認知偏向於典型的男性化及女性化,殊不知多項研究表明,具備雙性化特徵的人在家庭生活、人際關係、事業等方面都能擁有更大的成功!
什麼是「雙性化」教育?為了孩子,家長要了解
根據教育界的共識,雙性化教育是指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時,教育者不會受到片面、刻板的男性或女性性格、特徵的印象,而是能做到取兩性的優勢,將孩子教育成雙性化性別角色的人。
一般來說,女性化的優點是心思細膩,懂得照顧、理解、共情別人,且感性思維能更容易聽得進別人的話、與別人合作。而男性化則是理性思維,沉著、冷靜,自主獨立、敢說敢做,也有較強的責任感等。
可見,吸收了兩種特徵所擁有的優點的雙性化的人在智商、情商、情緒管控等方面自然是非常優秀的。正如最早提出「雙性化」教育的S.L.Bern認為,給予幼兒最好的性別教育就應該是雙性化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而他的這個理論,如今除了已在美國、英國、日本等教育理念先進的國家普遍流行,中國的許多教育專家、教育機構也開始提倡。
而從生理、心理學可知,性別意識一般從2歲開始,2至3歲逐漸認識自我,3歲則不斷增強。即開啟性別教育的年齡應從2歲就要安排,且宜選擇「雙性化」教育。正如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的性別教育最好從2歲開始,以後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如何對孩子進行「雙性化」教育?
不宜將性別特徵區分過於明顯、
家長引導孩子了解自己是男是女,這是必須做的事情。但對於性別的一些特徵則不必區分得過於明顯。
如女孩必須文靜、乖巧、懂事,男孩則必須做到有淚不輕彈等,如此固化的刻板印象很容易讓孩子只是女性化或男性化。
家長不妨鼓勵孩子學習不同性別的優勢,並通過兼收並蓄的方法彌補自身的性別劣勢。如孩子既可活潑開朗、獨立自主、富有責任感及堅韌不拔等,也可以擁有溫柔細膩、懂得共情與理解等美好品格。
3、為孩子創造與異性相處的機會
家長們不妨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可以帶著他到異性小朋友家做客、參加集體活動等,在家長引導下自然地相處,學會發現對方的閃光點並虛心學習。
如男孩可以學一學女孩的細心、善解人意與善於表達。而女孩則可以學習男孩的果敢、堅強與開朗等。
4、父母要給予足夠的陪伴
哈佛大學研究證實,從小就能獲得父母充足且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性格更完善,人格更健全。
畢竟,只有充足且全心全意的陪伴,才能獲得孩子的信賴,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教育孩子時也更易取得理想效果。就像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尤其是雙性化教育,最生動、深刻的示範莫過於父母。
如女孩可以從父親身上學到堅毅、責任感,男孩可以學會媽媽的細心、溫柔等。而且,不少專家也提出,在進行雙性化教育時,為了更生動展現及提升孩子學習的信心,父母還可以進行身份扮演,讓孩子知道原來爸爸也可以溫柔、照顧人,媽媽也能做到開車、玩鬧等。這也是一種生動的「消除刻板印象」舉動。
枕邊育兒寄語:
正如美國知名兩性專家約翰·格雷所說:「父母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通常會局限在性生理教育,忽視了同樣很重要的性別角色教育。」即陷入性別的刻板印象,沒有關注到性別的性格、智力、思維等特徵,如此一來,使得性別教育變得片面。而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心理學家們都提倡,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時,能綜合性別特徵優勢的「雙性化」教育才是最佳的性別教育!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