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不好併購故事,通策醫療輿論吃苦

2022-05-27     英才雜誌

原標題:講不好併購故事,通策醫療輿論吃苦

本文作者 | 顧天嬌

全數字化的醫院就診旅程是什麼樣的?

從患者預約、就診、到複診,從醫生治療方案的製作、呈現、溝通到治療計劃以及客戶關懷,每個環節都要實現數字信息化。在醫院前端的智能化診療空間裡,凡客戶診療路線所及之處,都有精心布置充滿藝術氣息的展品,讓身在醫院的每一個人每一分鐘都有收穫。這是通策醫療在描繪「未來醫院」藍圖時所設想的狀態。

不過,從2020年開始研究模式至今,通策醫療的未來醫院仍處於規劃階段。

或許是窺到醫療數字化的巨大機遇,在未來醫院建設落地之前,通策醫療(600763)決定先收購一家醫療信息化方案服務商——和仁科技(300550),在新增業務的同時,給自己加上一層科技屬性。

在此次交易之前,通策醫療已從高位下跌了近70%,和仁科技的股價也已接近上市後的最低點,這次收購又能否幫助雙方「逆風翻盤」、重獲市場信心?

通策醫療沒那麼悲觀

通策醫療是口腔醫療連鎖機構龍頭,尤其在浙江省根基深厚,目前公司擁有60家已營業的口腔醫療機構。

2016-2021年,通策醫療的營收從8.79億上升至27.81億,五年復合增速26%;凈利潤從1.33億元增長至7.86億元,五年復合增速43%,業績穩步增長。2021年,公司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46%和28.27%,達到新高。

口腔業務中,兒科醫療服務是近三年平均增速最高的,達到27%,其次是種植醫療服務24%、正畸醫療服務20%。

在國內市場,家長的錢真是比較好掙的,一旦孩子的牙或口腔有問題,家長往往願意支付高額的治療費用。

根據國家衛計委2017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國口腔流調數據顯示,中國5歲兒童齲患率為70.9%;12歲兒童齲患率為34.5%。與十年前相比,5歲和12歲兒童齲患率分別上升了5.8和7.8個百分點。雖然出生率在下降,但兒童齲患率在上升,加上家長的重視程度提高,兒科醫療的整體規模呈現增長趨勢。

不同於兒科的穩定預期,種植因為集采成為投資者比較擔憂的點。

2022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逐步擴大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面,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

種植牙集采能否成為看衰通策醫療的理由?答案是,不會。

需要釐清的是,集采是否會降低通策醫療這方面的收入。

從之前備受關注的心臟支架集采後表現來看,患者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實惠。一是因為支架費從萬元降至百元,但支架手術配套費卻上去了,動輒幾萬的檢查費最後還是患者買單;二是存在濫用支架的情況,本來不需要的,結果硬給裝了。

這種情況,在種植牙上不會改變,只會重複。種植牙集采降低了材料費用,但最後患者會發現種植一顆牙的還是要花上幾萬,整體的治療費並沒有減少,因為醫療服務費用會上升。而通策醫療賣的不是材料而是服務,所以它這塊的收入在未來大機率還是會保持增長的。

相比前兩塊業務,正畸這種能夠改善患者面型外觀的治療,更具消費屬性。在顏值至上的時代,通過正畸提升顏值,成為了驅動這塊消費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投資者看好通策醫療持續增長的邏輯之一。

值得思考的是,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非必要不消費」也逐漸成為了更多人的選擇,作為改善型需求的正畸,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又是否會面臨需求減弱?

不過醫療是一個受周期影響小的行業,口腔也不例外,如果著眼於未來,把時間框架拉得更長,通策醫療仍是處於一個持續增長的好賽道上。

和仁科技的併購價值

數字化,正在成為醫療行業「掘金」又一方向。

舉個例子,最近北京醫保局的文件對種植的服務收費做了上限的規定,種植服務費被分成三段,傳統服務費和口掃價格下降至原來60%,但把數字化方案設計區分出來,收費3000塊錢,加起來之後超過了9000塊。對於種植來說,數字化是不可或缺的,是可以被當做單獨收費的板塊。

那麼,對於通策醫療來說,做數字化的子公司是不可或缺的嗎?

5月15日,通策醫療發布公告,擬通過支付現金方式受讓和仁科技78,795,276股股份(約占股份總數的29.75%),交易金額約7.69億元。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成為和仁科技第一大股東。

和仁科技成立於2010年,提供醫療信息化服務,客戶包含301醫院、西京醫院、同濟醫院、華西醫院、湘雅醫院、湘雅二院、浙醫二院等國內一流知名醫院。

收購以後,通策醫療旗下各醫院或許能在醫療質量水平和診療空間智能化水平上有一定提升,這是可以期待的。

不過,備受市場詬病的點是,這次交易中和仁科技估值約25.85億,雖然接近其上市後的估值低點,但對應2021年靜態PE為74.69倍,並不算低。

或許在「沒有300、500的市盈率,又怎麼配得上通策人爭做世界第一的宏大願景呢?」的通策醫療董事長呂建明眼裡,這不到百倍的市盈率還算合理。

而在和仁科技的定位方面,目前來看通策醫療還沒有很好的思路,更多還是在利用和仁科技作為上市公司的平台屬性。

公告透露,通策醫療準備在收購和仁科技以後,逐步剝離除口腔以外的專科到和仁科技,將把和仁科技作為通策醫療的第二個平台,打造成多專科醫療集團。未來和仁科技變成雙主業運營,一塊是以數字化醫院建設一體化解決方案為主營業務的科技板塊,一塊是以眼耳鼻喉等專科醫療服務為主營業務的醫院板塊。

說實話,這個資產剝離重組計劃令人感到疑惑。首先,讓和仁科技雙主業運營很奇怪,對公司管理運營也會造成負擔,相比之下還是通策醫療自己更適合打造成多專科醫療集團一些;其次,醫療數字化板塊的平均估值也不及通策醫療,如果其他專科業務放在後者體內,估值上更能獲得龍頭溢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d6e64c7feb9e89667dad0636260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