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小鯢:和大熊貓一樣寶貝的寶貝,亮相蒙特婁

2023-02-11     娛樂九九

原標題:安吉小鯢:和大熊貓一樣寶貝的寶貝,亮相蒙特婁

在備受矚目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安吉小鯢亮相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湖州市的宣傳片,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參會者駐足。

作為瀕危物種,安吉小鯢能夠在國際舞台一展風采,離不開一群人的默默守護。

安吉小鯢保護隊隊長汪賢挺在浙江省龍王山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年頭,已經久到需要他想好一會兒才能捋清楚。

每隔一段時間,汪賢挺都會準時發一條「進山,失聯一天,有事請留言」的朋友圈,巡山對於他來說,已經是刻在骨子裡的習慣。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待久了,就會想念山裡的漫天繁星,大山的夜晚看似靜謐,實際上可熱鬧啦,有無數『小精靈』與我們為伴。」汪賢挺說。

而那座山里,最讓他記掛的,還是位於頂峰的千畝田濕地;千畝田濕地里,有保護區名字的來源——安吉小鯢。

零下20℃的守護

又是一個春季,龍王山的雪如期而至。

雪花簇簇落下,大山收起了春夏季節的熱鬧蓬勃,開始變得安靜起來。氤氳寒冷的水氣籠罩著海拔1350米的千畝田濕地,幾棵古櫻花樹正醞釀著來年春天的花苞,這個宛如仙境的地方是安吉小鯢的棲息地,也是保護區核心區所在地。

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千畝田濕地。汪賢挺攝

安吉小鯢是我國特有物種,1992年被發現於千畝田濕地;200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入世界十大極度瀕危兩棲動物;2022年被列為優秀重點保護動物。

它有多瀕危?最嚴峻時,野外能監測到的安吉小鯢成體僅200餘條,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

它也很「膽小」。大多數時候,安吉小鯢都藏在泥炭蘚下面,一旦找到一個舒服的地方,就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一動不動,十分呆萌。

它還很特殊。一般動物的繁殖期都在萬物復甦的春夏季節,可安吉小鯢卻偏偏在每年8月至次年8月爬出來產卵。「這與春季天敵較少有關,它個頭小又不愛動,是捕食者最喜歡的食物。」汪賢挺告訴記者。

安吉小鯢。受訪者供圖

正因如此,每到繁殖季,安吉小鯢保護隊在冰天雪地里的守護都十分艱難。由於皮膚有輔助呼吸功能,安吉小鯢對周邊環境非常青春,保護隊需要每天對濕地的水、空氣、溫度進行監測。

有一年,山里氣溫降到了零下20°C,還下著淅淅瀝瀝的凍雨,南方的濕冷威力極大,儘管穿著雨衣,隊員們進山不一會就被凍透,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腳沒有知覺。但他們仍然堅持扒開白雪和枯草,查看安吉小鯢的繁殖情況。

「挪開水坑上的冰,你會看到坑水碧綠,清澈見底,一對對螺旋狀的卵袋沉在坑底,每對卵袋裡面都安靜地躺著約60—90個小卵粒。這時候會感覺,再冷也值了。」汪賢挺說。

之所以要重點監測繁殖期尤其是繁殖期後出生的安吉小鯢,是因為隊員們要及時將後期密集或受威脅的卵袋採集回去進行人工培育。否則,這些後出生的安吉小鯢就會面臨一個噩夢般的「童年」。

為它們申請專利

保護隊俞立鵬,被稱為「小鯢爸爸」。2006年,俞立鵬開始嘗試對安吉小鯢進行人工繁育。繁育之路一波三折,沒有經驗可借鑑,只能靠獨立摸索,在過程中邊研究邊總結。

最開始,俞立鵬將採集回來的卵袋放在一個大盒子裡,安吉小鯢孵化出來後長成幼體。一段時間後,他發現了蹊蹺:「盒子小鯢怎麼越來越少了?」

經過24小時不間斷觀察後,俞立鵬終於找到了原因,安吉小鯢有一個「惡習」——自相殘殺。

「相殘分為互相撕咬和吞吃兩種情況。安吉小鯢幼體待在一起,因為野外春季食物匱乏,大個體就會以小個體為食,以保證整個種群的存活率。這聽起來很殘忍,卻是自然進化的法則。」俞立鵬說。

發現了這一習性後,俞立鵬便將它們分開在每個獨立的盒子中進行繁育。不過,波折並沒有結束,2018年,保育室又發生了一件懸案:一夜之間,有幾十條小鯢從盒子裡「消失」。

俞立鵬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通過室內安裝的紅外視頻,才找出真相:由於盒子沒有加蓋,山間的老鼠溜進來把小鯢給吃了。「哎呀,都長出手腳了,有那麼大了。」採訪中,每一個聊起這件事的隊員們語氣里都充滿了心痛自責。

如何讓安吉小鯢安穩度過本就磨難重重的「童年」?2016年,從武漢大學碩士畢業加入保護隊的郎澤東和大家一起探索出了一個新方法。

現在走進保育室,可以看到一個大玻璃缸,裡面用篩網隔成了300個25厘米長、12厘米寬的小格子。「玻璃缸的單間設計可以有效阻止它們互食以及避免天敵捕食,同時能夠實現半自動化投喂和換水。」郎澤東說,這一繁育裝置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之前喂養幼年小鯢的艱辛程度不亞於照料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現在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安吉小鯢的繁育缸。受訪者供圖

去吧,回到自然中去

安吉小鯢在保護隊的精心呵護下終於能平安長大,一條成體小鯢,身長能達到16厘米,深褐色的皮膚亮晶晶,張開的手指軟萌萌。

不過,對於這一「山野精靈」來說,它最終的歸宿仍是大自然,在龍王山霧蒙蒙的濕氣里,在千畝田濕地數萬年形成的泥炭蘚下。

「不管人把它們照顧得多好,長大之後,它總是想往外爬,大自然仿佛對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召力。」汪賢挺說。

為了提高安吉小鯢回歸自然的生存率,保護隊在生態池人工模擬野外環境,培育水生浮游生物為幼體供應食物,在幼體進入亞成體後提供螞蟻、蚯蚓等活體昆蟲,等安吉小鯢亞成體學會捕食後再正式放歸野外。

從2010年開始,保護隊聯合浙江省自然博物院,把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鯢亞成體放歸自然。如今,已經有1500多條安吉小鯢回歸山林。現在,安吉小鯢的野外存活率已經由5%提升到了70%。安吉小鯢保護隊也因多年堅守深山保護瀕危物種的事跡獲得了「2022—2022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

安吉小鯢放歸自然。受訪者供圖

「像龍王山這樣的面積,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儘可能給安吉小鯢提供最原生態的生長環境。」保護隊的初心十分純粹。

雖然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後,龍王山的生態保護得越來越好,但長年陪伴安吉小鯢的隊員們說,未來仍有難關要過。

在龍王山的十幾年裡,汪賢挺眼看著千畝田濕地的面積一點點縮小,濕地邊緣鬆軟的地面逐漸變硬,灌木不斷侵入,安吉小鯢的生存空間正在逐漸壓縮。

1979年—2017年的衛星遙感影像對比證實了汪賢挺的憂慮。近年來,通過與各大高校進行科研合作,專家分析濕地面積逐漸縮小的原因大機率是全球氣候變暖,濕地水分蒸發加速導致。

「我們的安吉小鯢雖然珍稀程度跟大熊貓一樣,但它長得不討喜,灰溜溜的,呆呆的。」汪賢挺笑著說:「但在保護隊心裡,每一隻安吉小鯢都是寶貝。下一步,我們會繼續跟院校聯合開展科研工作,讓安吉小鯢棲息地得到最大程度保護。」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王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d614c9026b02a3a5470af059104faff.html
















蛋糕媳婦真行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