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介紹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孺子歌圖》(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是清末的一本兒歌童謠書。美國傳教士何德蘭收集了150首北京地區流傳的兒歌,並且配上英文的翻譯,特別重要的是他為每一首民謠配上了照片,對研究老北京兒歌及民俗極具參考價值。此本由北京匯文書院編纂,刊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
孺子歌是春秋戰國時代流傳在漢水以北的一首民歌。《孟子·離婁》中說孔丘曾聽到有小孩子唱這首歌,並沒有指明在何處聽到此歌謠; 廣為接受的說法是謂指水清澈的樣子,並非特指某一江河。 朱熹 在《孟子集注》中注釋:「浪,音郎。滄浪,水名。纓,冠系也」。《楚辭·漁父》寫屈原聽過漁父唱這首歌,因屈原曾被放漢北。
光緒二十六年北京匯文書院美和德曾編纂一冊紙本精裝配清代風俗照片,向英語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可珍、可讀、可藏。這就是1900年,荷蘭籍的美國傳教士收集到150首北京地區流傳的兒歌,配上英文的翻譯,出的這本《孺子歌圖》。虎頭鞋、紙風箏、牽牛架、糖葫蘆、放牛娃……媽媽教的兒歌,仿佛帶著青草香氣、夏夜露水的回憶。假如,誰有了寶寶,買一本這樣的書,教孩子這些小曲小調兒——這些里巷裡、天井架下的童年歌聲,該是多美的畫圖——
「高高山上一棵蔴,有個吉了兒往上爬。
我問吉了兒你上哪,他說渴了要吃蔴。」
「新年來到,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頭子要買新氈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書籍簡介:
這本《孺子歌圖》(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是清末的一本兒歌童謠書。美國傳教士何德蘭收集了150首北京地區流傳的兒歌,並且配上英文的翻譯,特別重要的是他為每一首民謠配上了照片,對研究老北京兒歌及民俗極具參考價值。此本由北京匯文書院編纂,刊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
這可能是中國最早地採用「攝影插圖」形式為書籍配圖的出版物之一,也是早期北京地方文化和幼兒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其中一些語法句式和現在已有所不同。
作者簡介:
Isaac Taylor Headland(何德蘭,1859—1942) 美國衛理公會(美以美教會)宣教士,於1888年來華,在北京任匯文書院(The Methodist Peking University)文科和神學教習。何德蘭太太一直擔任慈禧太后的母親以及北京的許多格格、福晉和貴婦的家庭醫生,何德蘭因此得知深宮之中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真相。他留華既久,又與上層社會多接觸,親眼目睹了清朝的全部最後歲月,依據自己的見聞的寫的書頗能能夠我們對那個時代的了解,也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他對中國美術頗有研究,並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有著精細觀察,編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著作,深受西方記者歡迎。
上文所介紹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定製古籍善本、中國古畫高仿複製品,可關注、收藏孔夫子舊書網上的店鋪 原典紀書局,歡迎私信、留言、評論
編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