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春季開學了,再有多半年大班的孩子就上小學了,「幼小銜接」階段準備到位,孩子進入小學才能適應的快、跟得上老師節奏,為小學六年打好基礎!
有幾個朋友家的孩子,今年9月份要上小學一年級,雖然還有多半年,但明顯感覺她們特別焦慮,總想提前多準備些,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家娃已經二年級了,回想幼小銜接那段時間,我也是焦慮到不行,生怕他上小學了跟不上、不適應。
作為過來人總結經驗,幼小銜接階段,要重點幫孩子做好這5方面的準備。
第一方面:身體準備
包括吃飯和和運動。
上了小學,不像幼兒園上下午有加餐,中午還能躺小床午睡2小時,小學就是以學習為主了,不僅要求8點左右準時到校,而且沒有加餐,中午也只能在教室原地休息一會兒。
因此要養成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尤其早餐要吃好、吃飽,午餐大多在學校吃,吃飯慢、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都要提前糾正。
運動也要跟上,雙減後,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體質健康管理評價考核體系。
一、二年級學生的體測包含:50米跑、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等項目,為了讓孩子體育課測試能達標,這些項目最好提前練習。
第二方面:習慣準備
主要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好的習慣是人走向成功的鑰匙,壞的習慣是通向失敗的敞開的門。
生活習慣 是學習習慣的延伸,因此生活習慣的培養和糾正是最該重視的。
比如早睡早起、自己獨立如廁等,我自己的經驗只有一個字:狠得下心!儘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以適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還有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始終如一的堅持,定規則最怕「朝令夕改」。
學習習慣,比如每天練習書寫,養成正確的握筆和書寫姿勢,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等。
閱讀習慣,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些繪本、橋樑書、分級閱讀、漫畫書等,興趣為先。還沒養成習慣的孩子,家長要多陪伴,並給予支持。
第三方面:能力準備
主要包括 生活自理能力、專注力、溝通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制力等。
重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糾正孩子磨蹭拖拉、不遵循紀律這些壞毛病;還要重視專注力、時間規劃和管理能力、自制力、溝通能力、獨立和責任意識的培養。
大部分能力具備了,孩子上小學後,才可以遊刃有餘,適應的更快,也更自信。
第四方面:知識準備
關於知識準備,家長們的觀點可能比較兩極化,有人認為「雙減了不用提前準備」,但也有人認為「提前準備了上一年級才不慌」。
作為過來人我的建議是:適當準備。
比如語文,專門學拼音的時間最多也就一兩個月,我兒子一年級拼音只集中學了兩周,若是孩子沒提前學過拼音,必然學的吃力,甚至跟不上,基礎不紮實,還可能剛入學就產生厭學情緒。
英語大部分學校三年級前不安排,數學比較簡單,但可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做些邏輯訓練。
第五方面:心理準備
小學和幼兒園有很多不同,比如學習環境差異、學習方式差異、學習規範差異等
小學的學習不僅規律,而且節奏快,科目也安排的多了,除了會說還要求書寫能力,這些方面都最好提前調整,幫孩子適應。
另外,和孩子溝通時,要多講小學的美好,讓孩子充滿嚮往,有助緩解剛入學階段的緊張焦慮。
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老師說過:小學是人生的基礎,一年級是小學的基礎,所以家長一定要莊重以待。
不少家長對「幼小銜接」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幼小銜接就是要搶跑,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
但其實並非如此,幼小銜接雖重要,但不可用力過猛,還要方法和方向正確,培養品質、能力和習慣,比提前學知識更重要!
也有家長認為:雙減了,不用提前準備知識,讓孩子玩吧。
但其實 「減負」不是減責,也不是減質。幼小銜接階段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各方面的習慣和能力,讓孩子升一年級後,自己一個人能輕鬆應對一切。
另外,作為家長,也要「充電」。多了解幼小銜接和小學階段的家庭教育知識,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真正做到心裡有數、方法正確,幫孩子順利度過人生的第一個重要轉折,為小學六年打好基礎!
【寫在最後】:你覺得在幼小銜接階段最重要的是什麼?你家孩子在這個階段有哪些準備、計劃和安排,都歡迎來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