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敦煌齊名!這座藏在大理與麗江中間的千年古鎮,想去需趁早!

2022-12-29     窮游網

原標題:與敦煌齊名!這座藏在大理與麗江中間的千年古鎮,想去需趁早!

在雲南的兩座古城大理和麗江之間,有一個與敦煌齊名的小鎮,它在國外的知名度甚至要比國內高, 它就是沙溪古鎮。

圖/窮游Biu主 蜜遊記

「北有敦煌,南有沙溪」,與敦煌齊名的沙溪仿佛一部凝固的茶馬文化史書。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商貿和文化交流要道有兩條,一條是絲綢之路,一條就是茶馬古道。敦煌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走向輝煌,而沙溪有著 「茶馬古道上留下的最後一個千年古鎮」之稱。

圖/窮游Biu主 蜜遊記

「去過沙溪之後,我對其他古鎮都沒興趣了」,一位去過沙溪的朋友如是說。

沙溪古鎮地處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大旅遊區之間,在以前,是滇藏茶馬古道上一個陸路碼頭。唐代以後,又逐漸建成了以沙溪為中心的四大鹽井,這也使得沙溪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同時這裡也是茶、馬的重要集散地。

圖/窮游er 王緣雄壹

經濟的崛起,也將推動民族宗教文化的發展,在南詔、大理國時期,沙溪也是當時的佛教文中心。

圖/窮游Biu主 逃之夭夭夭夭

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石寶山石窟,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留下的藝術瑰寶,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圖/窮游Biu主 rain_chenyu

石寶山上的紅砂石呈龜背狀裂紋,遠看很象佛首上的髮髻,而每座石窟神奇的都正好建在這種龜背石的前後上下左右,牢牢的結合在了一起。

圖/窮游Biu主 rain_chenyu

其中阿嵯耶觀音因其細腰赤腳,又被稱為是「細腰觀音」,是已知最早的南詔石刻,也是雲南南詔時期佛教密宗最著名的菩薩。

圖/窮游Biu主 rain_chenyu

千年後的沙溪靜謐而古樸,清澈的黑惠江沿著古鎮緩緩流動。

圖/窮游Biu主 暖陽6515

一座座古樸清麗的建築,星羅棋布的散落在青石板路兩旁。

圖/窮游er 飛鷗娜樹

偶爾有有牽著馬的村民走過,悠悠揚揚的馬鈴聲仿佛把我們的記憶拉到舊時的馬幫年代。

圖/窮游er 王緣雄壹

寺登街

寺登街位於古鎮中心,為茶馬古道要衝,2002年的時候,它曾於與長城一起入選了「101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錄」。

圖/窮游er milkkitty

如今沙溪的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但由於很多是木質結構,經過歲月的風霜,已經破敗凋敝。

圖/窮游er 郭小yan

十多年前,一支來自瑞士的古建築修復團隊在計劃修葺不遠處劍川縣的古城時,發現沙溪有著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轉而著手修復沙溪。

圖/窮游er 郭小yan

整個修復工程遵循了國際上「修舊如舊」的文物修復標準,完整地保留了古鎮的結構和古建築。

圖/窮游er milkkitty

就連街道上的老石板也經過了一番精細的打磨,悠長的歲月使得這裡的路曾經高低不平不便行走,修復團隊將石板拍照標記,然後挖起石板一塊塊填充泥沙,再按原來的序號把石板重新鋪平。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遠遠望去,寺登街古樹掩映,瓦舍人家古樸清幽。

寺登街的民房建築保持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隨處可見。

圖/窮游er milkkitty

說起寺登街的由來也是內涵深厚,其中「寺」指的是有600多年歷史的興教寺;「登」白族語為「地方」的意思,「街」即古集市,所以合起來意思為「興教寺所在地方的茶馬古道古集市」。

興教寺

興教寺始建於明朝,是中國目前保存規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白傳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

圖/窮游er 王緣雄壹

唐宋時期,沙溪成為了茶馬古道上集商貿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古鎮,可謂是顯赫一時。

圖/窮游er 王緣雄壹

興教寺大殿和二殿建築既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古建築遺風,基本符合《營造法式》的理論要求,又深受白族建築和藏密寺院建築風格影響,富有民族特色。

圖/窮游er 王緣雄壹

寺內保存的16幅明代壁畫深受中原繪畫風格影響,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國西南邊疆古代白族的繪畫藝術瑰寶。

古戲台

興教寺對面就是古戲台,古戲台是寺登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築,它與興教寺組成一條中軸線,將古老的街道平分為南北兩半。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戲台結構精巧,前戲台後高閣的建築屋檐倒豎,充滿靈韻。

圖/窮游er 飛鷗娜樹

張揚的飛檐、色彩華麗的藻井,帶著幾分邊疆少數民族的浪漫與狂野。

圖/窮游er 飛鷗娜樹

古戲台主體建築結構是魁星閣,是當地白族人敬奉魁星的地方,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

在以前的時候,古戲台經常通宵演出,持續兩天,被當地人稱為「兩宵兩天戲」,每一個沙溪人都以能夠登上古戲台表演為榮。

圖/窮游er 郭小yan

「在沙溪,沒有到古戲台上演出過的人,不能稱為沙溪人」。每逢民族節日或者集會時,全鎮白族兒女都身穿著盛裝,彈著龍頭三弦,齊聚四方街,在戲台上載歌載舞。

玉津橋

黑惠江由北向南縱貫沙溪,因而在沙溪留下了許多古橋。玉津橋是茶馬古道南連大理的第一橋,也是所有南來北往馬幫的必經之路。

圖/窮游er 陸建華攝影

明朝時期,這裡原有一座木橋,1639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旅遊到此,曾從木橋上走過並將足跡記載到他的遊記里:「沙溪之水流其東,有木樑東西駕其上,甚長」。

晴空之下的玉津橋如漫畫一般,後面是灰藍的遠山和成團的白雲。

圖/窮游er 郭小yan

玉津」一詞出自橋上的題聯: 石可成梁,從今不唱公無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

玉津橋橋頭小屋裡,供奉著這座橋的守護神——山神、土神、橋神與路神,白族先民們相信橋有著神的靈性。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黃昏時分,村民們勞作歸來,三兩行人從橋上走過,頗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的意境。

圖/窮游Biu主 謝佳境

先鋒沙溪白族書局

坐落在稻田、山巒、樹林之中的先鋒沙溪白族書局前身是一座舊糧倉,從外面看來與周圍的白族傳統民居沒有絲毫的差別。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它被一排翠竹掩映,黃色的夯土牆、高聳的斜頂,與當地的氣息融為了一體,宛如一首寫在大地上的詩篇。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書店整體空間高聳開闊,十根排列整齊的柱體撐起有節奏的屋頂,屋頂部分瓦片被替換成了窄窄長長的玻璃,高原熱烈的陽光趁機而入。

圖/窮游er 筱蓮_

書局分為三個部分:書店、咖啡館、詩歌塔。

書店有一整面牆與滇文化有關的書籍,鉛墨的味道與無聲的文字,訴說出栩栩如生的圖騰雕刻、石碑古道,滄海桑田的文化變遷讓中國更加的有韻味又迷人。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每天,當地與外地的讀者陸續走進書局,倚在紅土漆刷過的方柱邊翻書,門外遠山和農人田間耕作的情景抬眼可見。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也可以帶一本書去咖啡館發獃。

土黃色的烤煙房就是極具精神性的詩歌塔了,層層疊疊的扇形木階梯旋繞直上,旋轉樓梯上懸掛著詩人和名句卡。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塔的頂層,可以看見整個書店和村落的全貌,詩與遠方,在這裡匯合。

|趕一場白族集市

市集是沙溪瀰漫已久的煙火氣,每周五,可以穿過寨門,趕一場地道的白族集市。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一路上可以看到有很多當地人背著空背簍,成群結隊往市集方向走,都是準備大採購去的。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身處熱鬧的集市中,大城市的喧囂與壓力仿佛蕩然無存,只剩下人類最原始的最樸素的物質需求。

圖/窮游er飛鷗娜樹

人們像是物物交換,售賣著自己的產出,仿佛一幅自給自足、祥和美好的生活畫卷,或許這就是詩中的「從前慢」。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有人說:「如果你想看20年前的麗江,那就來沙溪」。

在經歷發展、壯大、衰落後,如今古鎮的生活緩慢而又平淡,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商鋪中午才開,太陽還沒落山就打烊了。

圖/窮游er 彩虹幫二當家

或許取代茶馬古道的現代交通沒有經過沙溪,所以這座茶馬古道重鎮的的古樸與靜謐還未被打破。

圖/窮游Biu主 謝佳境

但隨著鶴劍蘭高速的開通在即,沙溪或許也如同千年前一般,迎來新的機遇。

想去,需趁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a6dcd18b74745952e290128312bb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