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 | 潯陽街巷——大中路沿線區片地名概述

2023-04-26     馮曉暉

原標題:張廷 | 潯陽街巷——大中路沿線區片地名概述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1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街巷》。

張廷(作者像)

題記:大中沿線區片地名,是為九江這座城市的一方地標符號,它擁有豐富的城市文化內涵,極具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價值。

任何一座城池內的道路規劃,原則應為四通八達,道路寬窄適中,人們進出城方便,宜於物資運送、行車順暢。而中心街又是城池主幹道,全城的樞紐,代表著全城的氣魄。

自明代開始,以九江府署駐地為中心,西面主幹道稱:「府治西街」,東面主幹道稱:「府治東街」。清代中後期又劃分為「西門外大街」「府前正街」「府城東大街」三段。清末民初,則較為明確劃分西門外至龍開河為:「西門外正街」,西門內至八角石段為「西門內正街」,八角石至東門口為「東大街」。自九江府拆城修路後,基本上以西門口為中心,分別稱謂「城裡正街」和「城外大街」。1928 年貫穿東西街道後,正式命名:「大中路」。

然而,以大中路沿線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區片地名,始終口口相傳至今,與此同時它們也傳承著九江大中路地域文化的古往今來!

八角石·八角市

八角石,又名八角市,它是明朝以來保留至今的歷史遺留區片地名。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徐壽輝率紅巾軍攻克江州,元朝江州總管李黼在城東門內巷戰中被刺墜馬身亡,事跡見載《元史·列傳》。

據明朝《嘉靖九江府志》考證:「李黼罵賊死於其(八角石)上,民不忍易」。又據清代《同治九江府志》記載:「黼與賊戰,墜馬死,屍投井中」。於是後人感佩其盡節忠烈,便在大街之東「四牌樓之八角石」舊址建「李忠文公祠」,並封井立碑刻上「元總管李忠文公黼盡節處」,周圍還護有石欄。

清朝雍正年間,九江知府蔡學灝又建八角護碑亭。因亭為八角,又地處鬧市,且與原遺蹟「八角石」諧音,所以民間俗稱此區片地段為「八角市」,此後又歷經了嘉慶年間的重修,咸豐年間的兵火,同治年間的重建。(參見《同治九江府志)

1928 年,九江市長張遠西主持放寬修築九江府署東西大街時,八角石地段的八角亭也得以修復;並供奉都天菩薩神座於亭內,此地段也作為大中路的東端起點。1930 年,為再次放寬修築八角石地段馬路,「此亭拆毀,井亦淹沒」。(參見 1932 年版(九江指南》)

六角石·塔公祠

六角石,據考證為明代崇禎年間,趙家花園第三代園主趙光抃為改造擴建趙家花園時所棄之遺物。

清代順治二年(1645) 九江發生「乙酉九江兵變」,第四代園主趙是夫力保藏進園內避難的居民,事後得以生存的居民紛紛落戶趙家花園西側空曠地段。為感謝搭救之恩,居民愛屋及烏的將趙家所棄一塊六棱巨石保存下來,從此口碑相傳,人們習慣稱此地段為「六角石」。(參見鄭綬笙 1965 年編《九江小志·紀事》)

清代咸豐五年(1855),湘軍名將塔齊布病故於九江軍營中,諡號忠武。三年後由曾國藩奏請、李續賓監修,在德化縣城內六角石地段建有「塔忠武公祠」,簡稱「塔公祠」。該祠在辛亥革命時,改為地方自治會駐地,1927 年前後又為國民黨九江市黨部所在地,今為柴桑小學。

原塔公祠「前有六角石,故名其地段為六角石」,1928 年放寬修築東大街時,「石亦移去矣」。(參見 1932 年版《九江指南》)從此,六角石、塔公祠習慣上同屬該地段區片名。上世紀六十年代此地段居委會也沿用了六角石名稱至今,其所轄區域更廣。(參見 1987 年版《九江市地名志》)

四埠頭·四碼頭

四碼頭,舊名四埠頭。其區片位於大中路與庾亮北路十字交匯地段。早在清朝末年,九江府城內外逐漸形成了以民夫搬運皇糧、課銀、貨物為主的城鎮陸地碼頭。因與水運碼頭有別,俗稱「旱碼頭」,它們依次為:大碼頭、張官巷、西門口、四碼頭、九華門等五處(參見《九江交通史資料彙編》)。

碼頭者,舊稱「埠頭」、四碼頭因地處西門內正街十字路口,素有「商賈雲集四通八達」之譽。另外,其在五大「早碼頭」中排行第四,故舊稱「四埠頭」。1930 年,九江城區街道作了一次「調整改換稱謂」,「四埠頭」改換名稱為「四碼頭」沿用至今。

西園·梅綻坡

西園,這是一處以方位命名的區片地段,它東起庾亮北路,南至大中路,西接環城路,北臨濱江路,面積約 0.5 平方公里,為九江城區中心最大的居民聚居區。2003 年 3 月開始全面拆遷,至今未有保留、恢復或沿用該地名。

西園地名的由來,據說「明清時,此處為大花園,因傍九江府西側,稱西花園。後府署遷址重建,花園被毀逐漸成為居民區。1918 年官府拆府署舊房賣地基,西園之名沿用至今」。(參見 1987 年版《九江市地名志》

早在宋代的地方文獻中,曾有記載:「嘉定已已(1209) 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瞑色將至」,「今(浪)井在衙城內之西圃」。前者為岳飛後裔岳珂之言,後者為南康軍守陳舜俞之言。如果我們將今日浪井來定位,並對照文獻來相互佐證,就可得出:西園的古地名可能就叫西圃。(參見岳珂《桯史》,陳舜俞《廬山記》)

另外,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九江城區內地名作了一次調整。有當時文人作《潯陽竹枝詞十首》,其三曰:「南北西園梅綻坡,新改地名莫教訛。個中不少風流債,破落人家小戶多」。從此,大中路中段南北兩大居民區格局存在近八十年。隨著城市現代進程,如此格局逐漸在改變。(參見《九江竹枝詞輯鈔》)

西門口·西門內·西門外

西門口在明、清時期,曾是九江府城「湓浦門」「迎恩門」的所在地。隨後在清代咸豐年間一度毀於戰火,再經清代同治、光緒兩朝復建、修繕,又依照地理位置和傳統稱謂,重新予以命名為「西門」。民間又有「西門內」「西門外」「西門口新城門」等區片地名之俗稱。(參見《同治德化縣誌》《九江小志》)

西門口系原城內通往江邊碼頭及龍開河的主要通道,也是清代九江府五大陸地搬運碼頭之一。其城門內外商賈雲集,店鋪作坊毗鄰。城外街道舊稱「西門外大街」,城內稱「西門內正街」。

時在 1913 年,「九江城自治會」就曾提出拆除西門月城,「以便通商往來」。再於 1925 年,九江鎮守使鄧如琢主持拆除西北隅城樓及城牆,並在其基礎上修築「環城路」「濱江路」。1928 年,市長張遠西、吳照軒相繼放寬修築原城門內外東西大街。同時由公安局捐資,在城門舊址建四方亭台式鐘樓一座,一時竟為九江城區商業中心地帶標誌性建築物,該鐘樓又於 1954 年拆除。(參見《九江交通志資料彙編》《九江城建志》)

張醫官巷·張官巷·交通路

交通路,東通孤溪埂,南通甘棠湖,西通湓浦路、北接大中路。明代此地稱「張醫官巷」,清代簡稱「張官巷」,(參見同治《九江府志》)。1925 年改稱「交通巷」。其北面巷口與繁華的大中路接壤處,舊時市民習慣稱為「張官巷口」「交通巷口」「交通路口」。(參見《九江市地名志》)

1973 年,城區道路再次放寬,交通路的兩旁分別種植「廣玉蘭」花樹,一條北起濱江路、中穿大中路,旁通湓浦路和孤溪埂,南與潯陽路交匯的新交通路一改原貌,而且成為新型商業區。但至今市民始終習慣稱交通路與大中路交匯地段為「老張官巷口」「交通路口」。

中洋街口·內洋街·湓浦街

中洋街口,也稱洋街口,後改稱湓浦街,俗稱湓浦路口,它是一處帶有典型近代殖民主義色彩的區片地名。

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欽命江西等處承宣布政史司張集馨」與英帝國「欽差大臣右參贊兼領事官事務巴夏禮」簽訂了《九江租地約》。從此,「所有界內民房、鋪戶、柵等間」紛紛拆除,原有湓浦港也被填埋,並修築了街道,因與「外洋街」平行走向,人們習慣稱為「中洋街」或「內洋街」。

1927 年九江收回英租界,中洋街改稱湓浦路。1966 年改稱反帝路,1980 年恢復舊稱至今。(參見《九江通商口岸史略》《湓浦街志》)原中洋街東接大中路,其地段市民俗稱「中洋街口」「洋街口」「湓浦路口」。舊時店鋪林立,商業繁華,至今保留有多處近代史遺蹟。

廬山路·濱河街

廬山路口,地處西門外大街西段,它是繼西門口外最繁華之一段,行業齊全巨商名店紛紛落戶在此。當年廬山路的分段修築和貫通,曾有九江總商會領銜募捐,徽商綢緞業金額首舉,其次為茶棧業、瓷器業、錢莊銀樓業、京廣洋貨業。當然,這條路的修通,與這些行業在廬山發展經營也有頗多利益,而總商會募捐委員會便在此地段設有三個辦事處。(參見鄭綬笙 1965 編《九江小志·商業》)

廬山路,始建於 1917 年。至 1928 年前,大中路南面稱「廬山路口」,北面稱「濱河街」。1930 年後調整為北起外洋街,中穿中洋街,貫通濱河街,再過大中路,南接新壩街。此路舊時為市區通往廬山北麓蓮花洞的主要道路。

鐵橋頭·老橋頭

鐵橋頭,原指大中路西端與龍開河鐵橋交接地段,北面臨近大碼頭商業貿易區。隨著上世紀六十年代大中路西端跨橋延伸,市民也習慣改稱「橋西頭」和「橋東頭」之分;又由於有別於 1959 年新建成的潯陽橋(後改為朝陽橋),所以又有「老橋頭」之俗稱。另外,還有「大橋頭、鐵橋西頭、鐵橋頭橫街、鐵橋頭西街、鐵橋堍,」等等區片地名。(參見鄭綬笙 1965 年編《九江小志·紀事》)

鐵橋頭區片地名,因龍開河鐵橋得名。該橋始建於 1927 年,設計者為九江張遠東,施工方為上海慎昌洋行。1938 年,日寇攻陷九江,鐵橋西端曾炸塌墜落河中,後修復通車。1949 年後,鐵橋曾經三次大維修。1970 年,因橋樑鋼架銹爛不能承載,始著手拆除改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並命名東風橋。1995 年,為填平龍開河,雙拱橋也被拆除,但老的區片地名始終在市民記憶之中。(參見《九江交通志資料彙編》)

讀後記:張廷老師的這篇是《潯陽街巷》一書中的綜述性文章,對大中路沿線片區的地名進行了簡要的概述,對其中各個街巷歷史的更詳盡的講述,大都由獨立的篇章來完成。本系列已發布《張廷 | 潯陽街巷——丁家場·丁家場巷》《張廷 | 潯陽街巷——都府巷·督府巷》等,其餘部分將陸續刊登,敬請期待。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9a9dade1bb626554c99968e038d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