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征帆:卻是昌時寶鑑書——李斗及其《揚州畫舫錄》

2023-12-15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郭征帆:卻是昌時寶鑑書——李斗及其《揚州畫舫錄》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南北樞紐,江淮名城,歷史悠久。從魯哀公九年(前486)吳王夫差在今揚州西北蜀岡修築邗城算起,揚州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

《揚州畫舫錄》,郭征帆評註,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揚州地區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其地位與影響,僅次於西安、洛陽等古都」(《揚州文化概觀》)。經歷代更迭,幾度興廢,到清朝康雍乾時期,揚州又迎來了其再度興盛繁榮的時期。

李斗積三十年之力寫揚州的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園林、寺觀廟壇、南巡盛況、風土人情等,這便是撰寫的《揚州畫舫錄》,被稱為「康乾盛世揚州文明的實錄」「乾隆年間揚州地方的百科全書」。

《揚州畫舫錄》的作者李斗(約1749~1817),江蘇儀徵人,生活在乾隆、嘉慶時期。字北有,一字艾塘,亦作艾堂,別號畫舫中人。晚年因為患病食防風而愈,因此給自己的居所取名防風館。

李斗終其一生只是諸生,沒有功名,這當是性格使然:「少不受,獨以古書帖括束縛,獨以古書自娛,性任俠,樂朋友。」(《永報堂詩集》),但他「博學工詩詞曲,兼通數學音律,撰戲曲多種,且扮角登台,唱做俱能。」(《揚州歷代名賢錄》)。

或許正因為如此,李斗的人生才少了幾許羈絆,多了幾分從容。好游山水的他才能「三至粵西,七游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揚州畫舫錄·自序》),在行萬里路中縱覽名山大川,廣交大師碩儒,如袁枚、金兆燕、黃文暘、汪中、凌廷堪、焦循、阮元等,構築起了李斗的強大的「朋友圈」。如是,閱歷贈、見聞廣、胸襟開,這樣的性格,這樣的人生,實際上也為他撰寫《揚州畫舫錄》奠定了客觀的基礎條件。

李斗自言「疏於經書」,實際上他的才華是多方面的,「博學工詩,兼通數學、音律」(《廣陵思古編》卷一四附傳)。袁枚評其「槃槃有才」。

李斗除了《揚州畫舫錄》外,還有詩詞集《永報堂詩集》八卷、《艾塘樂府》一卷,傳奇《奇酸記》四卷、《歲星記》二卷,這些著作合而為《永報堂集》。還有《防風館詩》上下二卷,今已佚。

《奇酸記傳奇》

嘉慶時還承擔了總纂《兩淮鹽法志》的重任。著名詞曲學家,戲曲理論家任中敏先生輯有戲曲評論《艾塘曲錄》一卷。

《揚州畫舫錄》乃李斗「目之所見,耳之所聞」(《揚州畫舫錄·李斗自序》)之作。全書「仿《水經注》之例,分其地而載之」(《揚州畫舫錄·阮元序》),根據揚州城的地理位置,依草河(上方寺至長春橋)、新城北(便益門向西至天寧寺)、城北(北門外豐樂街向西至仙鶴膆)、城南(南門外古渡橋至瓜洲)、 城西(西城外渡橋至古渡橋)、小秦淮(小東門向北至沿河至北水關)、虹橋、橋東(沿湖向西、向北,從「荷浦薰風」至「水雲勝概」)、橋西(從「長堤春柳」至蓮性寺)、岡東(從「白塔晴雲」至「錦泉花嶼」)、岡西(從「春台祝壽」至「遲五樓」)、蜀岡(蜀岡三峰)的順序撰寫,其中《草河錄》上下兩卷,《新城北錄》上中下三卷,《虹橋錄》上下兩卷,其餘各一卷,另有《工段營造錄》《舫扁錄》各一卷,共十八卷,凡二十餘萬言。

所謂「畫舫」,指裝飾華麗的遊船。是書題名「畫舫錄」,「取意於遊蹤所至登而記之錄而述之之意」(周東春語)。

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刊本《揚州畫舫錄》

《揚州畫舫錄》內容非常豐富,翔實地記載了清代揚州全盛時的風物掌故,涉及南巡盛況、歷史沿革、經濟貿易、園林山水、名勝古蹟、寺觀廟宇、風俗文化、梨園酒肆、文人軼事、詩詞楹聯等諸多方面,堪稱「乾隆年間揚州地方的百科全書」(許建中語)。

《揚州畫舫錄》再現了乾隆六下江南,駐蹕揚州的盛況。如《草河錄上》的「揚州御道,自北橋始」一節,詳述乾隆南巡由揚州經過的水路線路;「乾隆辛未、丁丑南巡,皆自崇家灣一站至香阜寺」一節,詳細介紹了乾隆巡視揚州城內的御道線路。

史載,乾隆每次南巡都必須提前一年準備。六下江南,單是行宮就修了三十餘處,每處都陳設古玩並應用什物器皿及花盆景致之類。南巡時除了帶上皇太后、皇后、嬪妃外,還有大批的王公大臣、侍衛,每次都有兩千多人。走陸路要用五六千馬匹,走水路要用一千多隻船。足可謂聲勢浩大、規模宏大。

《揚州畫舫錄》呈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美絕倫。李斗在書中引劉大觀評價云:「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私家園林、寺觀園林、風景名勝園林、宮苑園林這四種中國古典園林的形態都在《揚州畫舫錄》中留下了記載。

乾隆年間,揚州憑藉南北通衢的地理優勢,和鹽業的興盛,以及乾隆六次巡幸,園林尤為興盛,有「園林之勝,甲於天下」之譽。宅第園林,如退園、易園、容園、別圃、柳林等都很有名。同時,湖上園林也精妙入神。

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刊本《揚州畫舫錄》插圖

據載,乾隆三十年(1765),揚州湖上已有拳(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薰風、碧玉交流、四橋風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岡艷雪二十景。後復增綠楊城郭、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四景,共為二十四景。這便是有名的「北郊二十四景」。

盧見曾將它們書之牙牌,以為侑觴之具,故它們又稱「牙牌二十四景」。二十四景各具情趣,各有神韻。如《城北錄》的「卷石洞天」,此景名從《禮記》取意:「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屬之,寶藏興焉。」「卷石」通「拳石」,意為「石小如拳」。

清人謂揚州疊石即有「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之說。「卷石洞天」此景便以疊石取勝,疊石玲瓏窈窕,雖然是人工疊成,卻有如天成,故有「郊外假山,是為第一」之譽。

《揚州畫舫錄》展現了揚州獨特的風土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揚州處於長江與京杭運河的交匯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溫潤的氣候,富饒的物產和開放型的文化,都鑄就了揚州獨特的風土人情,使其擁有別具一格的魅力。

中華書局版《揚州畫舫錄》

揚州水系發達,既瀕臨長江,又有淮河、運河過市,更有眾多湖泊集聚,水甜草豐,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草河錄上》「黃金壩在府城西北」一節,即可見當時集市之繁盛,而且不用季節有不同的魚蝦,春天的菜花鰻魚,秋天的桂花甲魚,冬天的扁白鯉鯽,正所謂「水落魚蝦常滿市」。

「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這句俗語是對揚州人日常生活的生動形容。所謂「皮包水」,是指揚州人喜歡到茶社吃「早點」,即「早茶」;所謂「水包皮」,便是去浴室沐浴洗澡。

康乾時期,揚州在世界60萬以上人口的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三,成為中外著名的商貿城市,在這種背景下,揚州沐浴文化得到發展,進入了成熟期。

如《草河錄上》「浴池之風」一節的記載:「而城外則壇巷之顧堂,北門街之新豐泉最著。並以白石為池,方丈余,間為大小數格,其大者近鑊水熱,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而水不甚熱者為娃娃池。貯衣之櫃,環而列於廳事者為座箱,在兩旁者為站箱。內通小室,謂之暖房。茶香酒碧之餘,侍者折枝按摩,備極豪侈。男子親迎前一夕入浴,動費數十金。除夕浴謂之『洗邋遢』,端午謂之『百草水』。」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公共浴室的設施比以往更為全面合理,以致達到豪奢的程度。

揚州人不僅愛泡澡,也愛養盆景。蒔養花木盆景,歷來為揚州人視為高尚、怡情悅性之舉。

明清時期,揚州出現一批專門製作盆景的花匠,其中尤以瘦西湖、蜀岡堡城和老北門外一帶的花匠技藝最精。揚州盆景形式多樣,獨具特色,主要類型有樹樁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它與廣州的嶺南派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成都的川派盆景,蘇州的蘇派盆景並稱中國五大流派盆景。

《淮海惟揚州:二千五百年揚州圖志》

李斗說:「蒔養盆景,蓄短松、矮楊、杉、柏、梅、柳之屬。海桐、黃楊、虎刺以小為最。」(《河錄下》)這就指出了揚州盆景的重要特點:小中見大,借鑑畫理,取法自然。

揚州的中秋拜月習俗也別有風韻:「是河中秋最盛,臨水開軒,供養太陰,繪縵亭彩幄為廣寒清虛之府,謂之月宮紙。又以紙絹為神具冠帶,列素娥於餅上,謂之月宮人。取藕之生枝者謂之子孫藕,蓮之不空房者謂之和合蓮,瓜之大者細鏤之如女牆,謂之狗牙瓜,佐以菱、栗、銀杏之屬。以紙絹作寶塔,士女圍飲,謂之團圓酒。其時弦管初開,薄羅明月,珠箔千家,銀鉤盡卷,舟隨灣轉,樹合溪回,如一幅屈膝燈屏也。」(《小秦淮錄》)

拜月時燒斗香、點寶塔燈,供設瓜果餅餌,向月祈禱。揚州對瓜果餅餌等供品的挑選和製作都很講究,構成了揚州的特殊習俗。藕要選用生有小枝的「子孫藕」,蓮要揀取不空的「和合蓮」,瓜要鋒刻成城垛形的「狗牙瓜」,以示吉祥;餅餌,除應時月餅外,另制一盤寶塔餅,由小到大,五層或七層公塔頂還插上二枝花。

《歷代名人詠揚州》

《揚州風土記略》記載:「中秋佳節,富厚者備有月宮供,凡燈罩亭台之屬,多以琉璃、玻璃為之,矜奇眩異,美不勝收。」桌前寶塔燈體現了揚州傳統工藝特色,紙像或玻珍的七層寶塔,金鉤彩繪,奇巧異賞,兩旁對稱的方燈,點上蠟燭,登高極目,千家萬戶燈塔齊明。

《揚州畫舫錄》還映現了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佳肴。因鹽漕之利,明清時期的揚州不僅成為富繁之鄉,更是東南美食的中心。

康熙《揚州府志》云:「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揚州為最。」《卷四·新城北錄中》「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一節,詳細記載了揚州司廚製作的108道大菜、44道細點的「滿漢席」菜譜,僅看菜譜,便已讓人垂涎三尺。

康熙南巡,駐蹕揚州,始設滿漢席。乾隆六次南巡,揚州官紳接駕,仍沿承滿漢席。因此,聲名遠揚,各地競相仿製,其規模體制均源於揚州滿漢席。

「吃在揚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揚州不僅有名滿天下的滿漢全席,更有布滿八珍玉食的「美食一條街」。

《小秦淮錄》「小東門街多食肆」一節便記載了各種各樣的小吃,令人應接不暇,垂涎三尺,欲大快朵頤。

此外「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沒骨魚,江文密蛼螯餅,管大骨董湯、鮆魚糊塗,孔元訒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喬,風味皆臻絕勝(《虹橋錄下》)」。單看菜名,就能讓人有齒頰生香之感。我想,如果當年也有「吃播」,必定火遍全網。

許建中注評本《揚州畫舫錄》

此外,以鹽業為中心的繁榮興旺的商貿活動,以揚州學派為主的學術文化,還有戲曲藝術、評話藝術、書畫藝術、科學技術等,都能在《揚州畫舫錄》中覓到「芳蹤」,「幾乎全方位地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雖是揚州地方性稗史雜乘,實為乾隆年間中國社會昌明盛世的一個縮影,是後世研究清中葉中國社會的一部基本文獻。」(許建中語)

《揚州畫舫錄》作為一部史料性質的雜著筆記,在我國古代蔚為大觀的筆記著作中自成一格,流傳至今而成為經典,除了包羅萬象的內容外,也與其行文特色密不可分。

李斗的好友凌廷堪在《揚州畫舫錄》成書時就指出:「此書體例不高不卑,是必傳之作。注經考史,非識者不能知,故好之者鮮;志怪談詩,為通人所羞道,故棄之者多。而此則無所不有,當在《老學庵筆記》《輟耕錄》諸書之上,不可與近日新出鄙聞瑣說等視之也。」(《與阮伯元閣學論畫舫錄書》)

言下之意,《揚州畫舫錄》沒有經史考據那樣的高頭講章,也沒有怪力亂神那樣的道聽途說。於是,各種層次的讀者,都可以接受,這樣閱讀群體就自然擴大了。

作為博學工詩的文人,李斗具有較強的敘述和語言駕馭能力。這樣的能力融於創作中,無疑就增加了《揚州畫舫錄》的可讀性。

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刊本《揚州畫舫錄》插圖

《揚州畫舫錄》「以人系事,以事傳人」(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的敘述方法,使得紛繁複雜的內容簡潔明了,敘事曉暢的風格。《城西錄》「揚州詩文之會」一節,僅三百多字的文字,便記錄了當時詩文之會的盛況。文房四寶樣樣俱全,果盒茶食無所不備,還介紹了以詩牌湊集成詩的雅趣。人與事,事與人,相得益彰。

又如,對富貴之家游湖的不同情態的描寫:「城內富貴家好晝眠,每自旦寢,至暮始興,燃燭治家事,飲食燕樂,達旦而罷,復寢以終日。由是一家之人晝睡夕興,故泛湖之事,終年不得一日領略。即有船之家,但閒泊浦嶼,或偶一出遊,多於申後酉初,甫至竹橋,紅日落盡,習慣自然。貴游家以大船載酒,穹篷六柱,旁翼闌楹,如亭榭然。數艘並集,銜尾以進,至虹橋外,乃可方舟。盛至三舟並行,賓客喧闐,每遙望之,如駕山倒海來也。」(《虹橋錄下》)

一種是沉湎飲食樂,喝酒喝到天亮,然後開始睡大覺,醒來後天又黑了,如此「泛湖之事,終年不得一日領略」,白白辜負了湖光山色。另一種就更是把泛舟當作湖上聚會了,且看「大船載酒」,「賓客喧闐……如駕山倒海」,毫無清雅之趣。

《揚州畫舫錄》用淺近文言寫成,既不失文言的凝練古雅,又便於閱讀和理解。如其寫人,雖寥寥數語,但能抓住關鍵特徵,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高承爵,三韓人,善擘窠書。為揚州太守,民人愛慕,每歲暮,鄉民求書福字以為瑞。一民伺太守出,持所書請曰:『求易一福字。』太守熟視之曰:『書此字時,筆不好耳。』至今傳為美談。」(《草河錄下》)

這段八十餘字的描寫,有人物——太守與鄉民,有情節——求重寫福字,有對話,還有神態——「熟視之」。只語片言間,就使高承爵親民愛民的為政之風和胸懷雅量的形象躍然紙上。非筆妙生花者,不能及於此。

《古今揚州楹聯選注》

寫人如此,繪景亦如是:「過籙竹軒,舍小於舟,垂簾一桁,碎搖日月之影;飛鳥嘐嘎,鳥路上窗,蓋清華閣也。籠煙篩月之軒,竹所也。由籙竹軒過清華閣,土無固志,竹有爭心,遊人至此,路塞語隔,身在竹中,不聞竹聲。湖上園亭,以此為第一竹所。竹外一亭翼然,額曰『香雪』,聯云:『香中別有韻崔道融,天意欲教遲熊晈。』藤花榭,長里許,中構小屋,額曰『藤花書屋』。聯云:『雲遮日影藤蘿合韓翊,風帶潮聲枕簟涼許渾。』」(《岡東錄》)

清疏雋朗之語便把軒、閣、亭、榭諸景巧妙地呈現了出來,楹聯的引用,更增加了幾分雅趣。

《揚州畫舫錄》還在創作期間,就出現了「青未殺,洛陽紙貴,人問書名」(江藩《題<畫舫錄>·夢揚州》)被讀者追逐的情況。成書後,因其「創立一家言,筆筆開生面」(張居壽《題李二<畫舫錄>》),即以刻本形式迅速流傳。

有清一代主要刻本有乾隆自然盦刊本、嘉慶自然盦刊本、道光自然盦刊本、同治方濬頤重刊本、光緒申報館鉛印本。新中國成立後的主要版本有汪北平、塗雨公點校的中華書局本,周光培點校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本,周春東注的山東友誼出版社本,陳文和點校的廣陵書社本,許建中注的鳳凰出版社本。

陳文和點校本《揚州畫舫錄》

筆者這次注釋校勘以陳文和點校的廣陵書社本為底本,參以山東友誼出版社注本和鳳凰出版社注評本。評點主要參考鳳凰出版社注評本和中華書局選注本。

我曾於2016年暑假因公到揚州,是為與揚州的「一面之緣」,未曾想,不久即與《揚州畫舫錄》不期而遇。因與中州古籍出版社盧欣欣總編輯於「古代小說研究」微信群相識,盧總邀我為《揚州畫舫錄》注評,並納入該社的「家藏文庫」。

我向來把師友對我的信任,視為最大的「看得起」。既有所邀,於自身便又是一次難得的學習與提升的機會,更無拒絕之理。幾經考慮,遂不顧己之鄙陋,應承了注評任務,於2017年1月開展了撰稿工作。歷經兩年寒暑,2019年1月交稿。

然而,作為一個文史愛好者,短見薄識,學業不精,力有不逮,注評《揚州畫舫錄》確實手不應心。因為其中涉及太多的典章制度、歷史人物、典故逸事、揚州風物等,原比想像的難度要大得多,加之還要評點,更是窒礙難行。

不過,幸有諸賢佳作,極深研幾,每有疑惑不解之時,必問道其中,則有如指畫口授一般,受益匪淺,豁然確斯。王偉康先生《康乾盛世揚州文明的實錄:<揚州畫舫錄>研究》、周東春先生的注本、陳文和先生的點校本、許建中先生的注評本、王軍先生的點評本、胡明先生的《揚州文化概觀》、韋明鏵等諸先生的「揚州史話」叢書、曹永森先生的《揚州特色文化》、徐向明先生的《揚州歷史文化60問》、錢傳倉先生的《揚州民俗》、何小弟先生等的《中國揚州園林》、《揚州文化志》、《揚州歷史文化大辭典》等眾多的文獻資料,對我完成注評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揚州歷史文化大辭典》

注評古籍,甘苦自知。若問我有何感受,謂之「苦趣中有樂趣」「快樂多於痛苦」。一旦有了注評古籍的經歷,便會對此深深熱愛,因為每一次這樣的經歷,便是一次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親密接觸」,會從中汲取豐富的養料充實自己。

當然,每做一次,也會覺得自己更渺小,甚至無知,於是越要走近她、親近她,希望自己變得充實,彌補自己的無知,這或許就是古籍與生俱來的令人無法阻擋的魔力吧。

《揚州園林》

倏忽六年,終百衲成書,離不開師友們的關愛。

盧欣欣總編對我信任有加,責任編輯張雯老師備嘗辛苦,深表謝忱。

國家植物園曹雪芹紀念館研究館員樊志斌兄,是清史專家郭成康先生的高足,從事紅學、曹學、園林、史地的學術研究,「十三年間十部書」,是當下學界風頭正勁的青年紅學家、史學家,與我意氣相投,素來交好。因此書出版,得序於樊兄,此一樂事也。然多稱賞之辭,實愧不敢當。

揚州職業大學王瑞成先生、王偉康先生,揚州大學陳學廣先生,知我注評此書,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和幫助,心存感謝。

注評此書,除上述參考書目外,還援引、借鑑、摘錄了其他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都一一列於書後的參考文獻。有的引文,由於未查到出處,或因體例和行文關係未能註明。在此,對所有研究《揚州畫舫錄》的專家、學者表示深地感謝,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研究成果鋪設的階梯,我才能藉此邁出微乎其微的一步。

《揚州文化概觀》

「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書雖已出,但村學究語,芻蕘之見,或破綻百出,或謬以千里,乞望方家正言不諱。

庚子荷月寫成

癸卯柳月修訂

作者簡介

評註者近照

郭征帆,銅仁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貴州省地方史專家庫第一批入庫專家,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貴州省紅樓夢研究學會副會長,貴州省作家協會、貴州省寫作學會、貴州省古典文學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紅學史、古典文學、秘書學。出版有《詩苑趣人趣事趣話》《小窗自紀》《紅學大觀園》《明代平溪衛歷史文化研究》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87075bae46b5c818366287db2f1d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