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李小紅:《梅學新探》

2023-11-09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新書推介|李小紅:《梅學新探》

《梅學新探》,李小紅著,學苑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內容簡介

梅蘭芳是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大師,被稱為「人民藝術家」「最美奮鬥者」。有關梅蘭芳的研究足以稱之為「梅學」,而梅學始終是中國當代戲劇研究領域最為熱門的話題。但是直到21世紀初,這項研究所達到的學術高度依然有限,因為長期以來有關梅蘭芳的研究和論述長於義理,而短於材料。

該書主要利用梅蘭芳等人的生前著述以及筆者實地走訪、查閱的相關資料,對梅蘭芳的相關行跡、史實進行細緻辨析和考訂,試圖呈現一個全面立體的梅蘭芳形象。他對師友、同行、學生、家人等人的態度及其德藝雙馨的養成之路,他的愛國情懷及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迄今仍有垂範價值和思政意義。他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全國巡演,其演出動因、演出模式、對地方戲的影響等均對當下戲曲的繁榮、發展和傳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和實踐價值。

目 錄

第一章 梅蘭芳及其交遊

第一節 《梅蘭芳游美日記》中的梅蘭芳

第二節 梅蘭芳在世界

第三節 雖是路過不可忽略——梅蘭芳1930年訪日考論

第四節 被忽略的友誼——梅蘭芳與徐志摩

第二章 梅蘭芳秘書李斐叔

第一節 李斐叔之於梅蘭芳

第二節 李斐叔生平考論

第三節 《梅蘭芳游美日記》中的李斐叔

第四節 李斐叔生平再考

第五節 李斐叔筆下的舊京掌故

第三章 梅蘭芳開封義演

第一節 梅蘭芳1934年開封義演事跡鉤沉

第二節 梅蘭芳l934年開封義演及影響

第三節 梅蘭芳1934年開封義演收支情況考辨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的全國巡演

第一節 梅蘭芳1957年蘭州演出考述

第二節 梅蘭芳1957年西安演出考述

第三節 梅蘭芳1958年鄭州演出考述

第四節 梅蘭芳1958年太原演出考述

附錄

一 梅蘭芳研究主要著作

二 梅蘭芳研究主要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後記

前 言

梅蘭芳研究者都非常熟悉一段話,即1984年元旦吳曉鈴先生為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作序時所說:「我們是多麼企盼著能夠出現一部《梅蘭芳傳》,一部《梅蘭芳論》,一部《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一部或多部這類的專著呀!哪怕是一部或多部《梅蘭芳文獻長編》、《梅蘭芳年表》、和《梅蘭芳年譜》以及《梅蘭芳身段譜》、《梅蘭芳扮相譜》、《梅蘭芳指法》、《梅蘭芳歌曲譜》和《梅蘭芳演出劇本全集》之類的導乎先路的資料性編纂工作呢,都是迫切需要的,而且這與為個人樹碑立傳毫無關係,這是關係我們民族文化的大事因緣,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

《我的父親梅蘭芳》

可見,當時梅蘭芳研究之薄弱,學術研究最基礎的資料工作都尚未啟動,這與梅蘭芳的成就極其不相稱,難怪吳先生如此感慨。

2004年張一帆《1913年—2003年研究梅蘭芳之成果綜述》一文,對九十年間梅蘭芳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梳理,並指出九十年間梅蘭芳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技術分析多,理論提升少;史料回憶多,美學探討少;表、導演技術經驗總結多,音樂、美術實踐歸納少。」[2]縱觀這些研究成果,確實如此,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梅蘭芳研究尚未深入。

那麼新世紀以來吳曉鈴先生的期待,無論是資料的挖掘整理、梅蘭芳個案研究、梅蘭芳所代表的戲曲藝術本體規律性研究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深入的推進。

譬如傳記類除1996年劉彥君的《梅蘭芳傳》外又有李伶伶《梅蘭芳全傳》[3]、《梅蘭芳評傳》、《梅蘭芳的藝術與情感》[4],梅紹武在1984年完成《我的父親梅蘭芳》之後又完成了《我的父親梅蘭芳(續集)》[5],梅葆琛《懷念父親梅蘭芳》[6],翁思再《非常梅蘭芳》[7],李仲明、譚秀英《百年家族:梅蘭芳》[8]及其各種版本的《梅蘭芳》,以及各種叢書類的《梅蘭芳》。

論梅蘭芳的有任明耀《梅蘭芳九思》[9],徐城北《梅蘭芳百年祭》[10]、《梅蘭芳與二十世紀》[11]、《梅蘭芳與二十一世紀》[12]《梅蘭芳藝術譚》[13]、《梅蘭芳十九章》[14],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15],齊崧《談梅蘭芳》[16],田漢《漫說梅蘭芳》[17],宋春舫、陳子善編《從莎士比亞說到梅蘭芳》[18],袁英明《東瀛品梅: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敘論》[19],江棘《穿過「巨龍之眼」——跨文化對話中的戲曲藝術(1919—1937)》[20],劉禎主編《梅蘭芳與傳統文化》[21],田民《梅蘭芳與二十世紀國際舞台——中國戲劇的定位與置換》[22]等。

《梅蘭芳表演美學體系研究》

探討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的有鄒元江《梅蘭芳表演美學體系研究》[23]、劉禎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及相關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以及陳世雄、傅謹、鄭傳寅、孫惠柱、鄒元江、康寶成、秦華生等學者關於梅蘭芳表演體系來龍去脈、是是非非的各種論述、商榷和爭鳴。

年譜類有王長發、劉華編著《梅蘭芳年譜》[24]及其修訂本[25],謝思進、孫利華《梅蘭芳藝術年譜》[26]。梅蘭芳身段譜、扮相譜、指法、歌曲譜也開始受到關注,譬如俞麗偉重拍了梅蘭芳的手勢指法並多次展覽,而且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多篇論文。

劇本方面20世紀50年代、80年代以及2000年均有整理出版,並多次印刷,不過均為選集,而非全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再次出版《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全四卷)》。

「文獻長編」尚未出現,但梅葆玖、王文章、秦華生主編的《梅蘭芳往來書信集》[27],2000年[28]、2016年[29]兩個版本的《梅蘭芳全集》,谷曙光《梅蘭芳老戲單圖鑑》[30]、《梅蘭芳珍稀史料彙刊》[31],王文章主編《梅蘭芳演出戲單集(全三卷)》[32],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珍藏老戲單全編》[33],柴俊為《梅蘭芳唱片全集》[34],黃天驥主編《梅蘭芳表演藝術文獻彙編》[35]、《梅蘭芳研究海外文獻集編(上、下)》[36],劉禎主編《梅蘭芳藏珍稀戲曲鈔本彙刊(全50冊)》[37],傅謹主編《京劇史料彙編(民國卷)》[38],張志仁編《梅蘭芳唱腔全集(全十卷)》[39]等,均為梅蘭芳研究的深入掘進大開方便之門。

《梅蘭芳全集》

新世紀以來的期刊論文更是非常豐富,截止2023年元旦,知網搜索全文含「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的文章分別為9371、7797、3654、3478篇,程為梅的三分之二,而尚、荀二人只有梅的三分之一;以「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為主題的文章分別是413、372、107篇,而以「梅蘭芳」為主題的文章則多達3364,基本是其他三人的十倍,自2000至2022年,分別為52、54、44、60、83、79、85、107、234、127、109、107、115、121、133、131、144、104、118、121、108、96篇,自2008年開始每年都在百篇以上,而新世紀之前僅有1994、1995年超過百篇,甚至很多年均是個位數。

梅蘭芳的表演體系,梅蘭芳的戲曲理論貢獻,梅蘭芳訪日訪美訪蘇及其世界性影響、藝術與政治的對話、東西文化的交流,梅蘭芳與傳統文化,梅蘭芳的改革與創新實踐及其對現代戲創作的啟示,梅蘭芳與胡適、張彭春、魯迅等新文化人士的關係,梅蘭芳的演出劇目,梅蘭芳與崑曲,梅蘭芳與馮耿光、吳震修、李釋戡、黃秋岳、羅癭公等梅黨人士,梅蘭芳的書畫與收藏,梅蘭芳香港蒙難及蓄鬚明志,梅蘭芳唱腔衍變等等一系列問題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開掘。

縱觀21世紀以來的梅蘭芳研究,2008年電影《梅蘭芳》上映、話劇《梅蘭芳》的演出以及梅蘭芳大劇院的建成使得梅蘭芳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熱潮,尤其是電影《梅蘭芳》不僅火遍國內外,還帶火了「梅蘭芳與孟小冬」的話題,許錦文《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孟小冬》[40]、李伶伶《梅蘭芳和孟小冬》[41]、蔡登山《梅蘭芳與孟小冬》[42]均於2008年出版。

《梅蘭芳和孟小冬》

2014年梅蘭芳誕辰120周年一系列紀念活動之後,2015、2016年的梅蘭芳研究再次出現高潮,並且熱度持續未減。

近年來,梅蘭芳紀念館集合諸多研究力量不斷推出系列著作、展覽、講座、文創產品和各種活動,2018年開始每年一次的「梅蘭芳青年研究論壇」聚集了不少青年研究人才,2018年創刊的《梅蘭芳學刊》已經出版了七輯,刊載了諸多重要文章和最新研究成果,2019年與北京語言大學合作成立梅蘭芳研究中心並聘請多位學術顧問和特聘研究員,2022年成立「梅蘭芳研究會」,吸納了全國各地大部分梅學研究者,在梅學研究熱潮中,梅蘭芳紀念館無疑成為首屈一指的研究重鎮,厥功至偉。

除此之外以梅蘭芳為研究對象的學者越來越多,選擇以梅蘭芳作為學位論文尤其是碩士學位論文的學生越來越多,說明梅蘭芳研究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而且老中青梯隊健全。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15年以來,梅蘭芳研究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麥李湛以及陳世雄、周麗娟、馮偉等人對梅蘭芳訪蘇資料的挖掘,包括1935年4月14日「梅蘭芳劇團訪蘇總結討論會」真面目逐漸浮出水面,使得訪蘇研究逐步深入。

袁英明、李玲、李莉薇以及日本學者平林宣和等人對梅蘭芳訪日研究的推動起著重要作用。美國的田民、洪朝暉,香港的汪卿孫以及國內的江棘、張詩洋等人近幾年的研究開拓了梅蘭芳訪美研究的新局面。

《舞台生活四十年》

目前梅學可謂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谷曙光《反思當代的梅蘭芳研究:重複與遮蔽》[43]指出了梅蘭芳研究中存在數量多質量低、選題重複單一、研究不夠深入精細、有些著述錯訛較多等問題,並直指文獻的深入開掘與精細研讀依然是梅蘭芳研究的重點。

筆者以為,除了以上所言,梅蘭芳研究還有一些不足,譬如資料庫資料運用者多,實地查訪資料者少,致使沒有數據化的資料尚未得到充分發掘;資料多,系統運用者少,資料的發掘本是為研究服務,但有些資料出版後,研究者尚沒有系統利用;前多後少,即建國前的梅蘭芳研究者多,建國後的梅蘭芳研究者少;外多內少,研究梅蘭芳出訪日美蘇者多,而對梅蘭芳出訪朝鮮、歐洲以及在國內接待外賓和藝術團體並同樣產生世界性影響的研究者少;宏多微少,即宏觀、中觀問題研究者多,微觀問題研究者少;可持續研究課題多,但能夠持續研究者少。

本人水平有限、力量不足,多關注梅蘭芳研究中被忽略的文獻和微觀問題,希望自己的探索可以為梅蘭芳研究拾遺補缺。

注重一手資料的搜集並進行辨析、互證,是首要任務。如梅蘭芳開封義演一事,筆者兩次去河南省圖書館查找資料,並把《河南民報》與各種原始文獻《申報》《大公報》《天津益世報》《時報》《民報》《新聞報》《晶報》以及鄭劍西的《萬萬庵日記》等相互印證,得出不少確鑿結論,糾正了前人的說法。僅《萬萬庵日記》字跡的辨認,筆者請教的業內專家多達二十餘人。

《梅蘭芳歌曲譜》

筆者注重建國後梅蘭芳研究,並有幸採訪到太原1958年全程接待、陪同梅蘭芳的工作人員,並數次奔赴上海、蘭州、鄭州、青島等地查找資料,並對其中可疑的地方進行甄別考證。

由於梅蘭芳的藝術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臻於成熟,建國後只排了《穆桂英挂帥》一出新戲,也由於民國資料有各種資料庫可以利用,建國後梅蘭芳全國巡演的資料多需到當地查找,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學界長期對建國後的梅蘭芳研究偏弱。這是不應該的,因為只有全面關注梅蘭芳的生命歷程,才有可能還原一個完整的梅蘭芳。

畢竟梅蘭芳有12年時間生活在新中國,這12年為了讓更多人民群眾看到自己的演出,梅蘭芳足跡遍及19個省市、30餘個城市,一走一個月,甚至數月。

梅蘭芳曾總結過1914年他第二次上海演出歸來「十八個月中的工作概況」:「第一類仍舊是穿老戲服裝的新戲,如《牢獄鴛鴦》;第二類是穿時裝的新戲,如《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第三類是我創製的古裝新戲,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第四類是崑曲,如《孽海記》的《思凡》,《牡丹亭》的《春香鬧學》,《西廂記》的《佳期拷紅》,《風箏誤》的《驚丑》《前親》《逼婚》《後親》。」

十八個月他和團隊編創、排演了四類十幾齣戲,不能不令人感嘆其工作勁頭、勞動強度和創新能力。所以有人惋惜建國後梅蘭芳的演出劇目卻只有「梅八出」,然而當我們梳理了梅蘭芳建國後巡演的足跡,就會發現他何以建國後只排了一出新戲,除了政治環境、文藝政策,時間就是最大問題。

《梅蘭芳藏珍稀戲曲抄本叢刊》

但是生活在新中國的梅蘭芳,其觀眾群體空前擴大,從「貴族藝術品」成為真正的「人民藝術家」,這才是他藝術價值所在。

對於梅蘭芳的世界性影響,學者多注意他1919、1924,1930年訪美,1935年訪蘇,這些問題非常重要,確實需要投入極大精力。

但他1930年訪美中途來回經過日本以及1956年訪日研究較為薄弱,1935年訪蘇後訪歐四個月、1952年出訪奧地利、1953年赴朝以及他在國內不斷接待外賓等問題幾乎無人關注,這些問題固然沒有前四次出國訪問演出重要,但也不應完全置之不理。

有關梅蘭芳出訪研究成果頗多,本書第一章第四節簡單勾勒梅蘭芳屢次出訪行程,旨在呈現出訪研究中的薄弱之處,以方便未來之研究。

研究者多聚焦於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出訪演出等宏觀問題,新世紀以來出現的大量碩士論文關注的基本都是中觀問題,但相對較小而又頗有價值的問題也不應被忽略。

譬如馮耿光、吳震修、李釋戡等梅黨人物陸續進入學者視野,但梅邊人物的秘書群體卻不被人注意,李斐叔除了《梅蘭芳游美日記》外,尚有不少記述梅蘭芳行跡的文字存世,為學界研究梅蘭芳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確論。

本書前兩章多利用李斐叔及其相關資料,對所涉時間、地點的考證都儘量精確,有的時間甚至精確到幾點幾分,這為學界了解梅蘭芳行跡提供了可靠資料。

《梅蘭芳游美日記》

由於工作崗位、工作要求不同,研究者不能集中於梅蘭芳研究,研究內容常常有所變換,這是多數學者的無奈。本著所涉問題多為可持續研究的課題,如梅蘭芳的交遊、梅蘭芳及其秘書、建國後的梅蘭芳等問題皆是無法窮盡的話題,筆者希望自己可以在此領域持續耕耘。

本著主要利用梅蘭芳及其秘書生前著述以及其它筆者實地走訪、查閱的相關資料,對梅蘭芳的相關行跡、史實進行辨析和考訂。

第一章是對梅蘭芳及其交遊的研究。包含《被忽略的友誼——梅蘭芳與徐志摩》《<游美日記>中的梅蘭芳》《雖是路過 不可忽略——梅蘭芳1930年訪日考論》《梅蘭芳在世界》《梅蘭芳之繪畫與交遊》五節內容,涉及梅蘭芳與新文化人士徐志摩、胡適、張彭春等,以及與李釋戡弟弟李擇一、張學良弟弟張學銘、著名畫家齊白石、甘肅省長鄧寶珊、駐日公使汪榮寶、日本富豪大倉喜八郎、日本畫家橫田氏等的交往情況,試圖呈現一個全面的、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個體的「肉身」梅蘭芳。

第二章為梅邊人物考論,主要探究梅蘭芳及其秘書李斐叔。

近幾年梅邊人物逐漸走入研究者視野,但由於資料難覓,也因為李斐叔曾為汪偽政府職員,李斐叔一直為學界所忽略,但李斐叔為梅司筆札、代梅書畫、代梅演說、做梅劇團代言人;李斐叔與梅蘭芳分離的日子,靠回憶梅蘭芳賣文謀生,他的《梅邊雜憶》《憑梅館掇藝》《蘇聯的戲劇》以及因為職責所在而記錄的《梅蘭芳游美日記》《梅蘭芳游俄記》,為我們呈現了梅蘭芳方方面面的活動和交往,客觀上為我們研究梅蘭芳留下了不少可貴的資料。

李斐叔

因此,李斐叔之於梅蘭芳意義極大,不可忽略,本章五節內容《李斐叔之於梅蘭芳》《李斐叔生平考論》《<梅蘭芳游美日記>中的李斐叔》《李斐叔生平再考》《李斐叔筆下的舊京掌故》,乃是學界首次對李斐叔深入、細緻、系統的研究。

第三章為梅蘭芳行跡考述,主要考查梅蘭芳1934年開封義演。包含《梅蘭芳1934年開封義演事跡鉤沉》《梅蘭芳1934年開封義演及影響》《梅蘭芳1934年開封義演收支情況考辨》三節,對《河南民報》《申報》《大公報》《天津益世報》《時報》《民報》《新聞報》《晶報》等民國舊報紙以及鄭劍西的《萬萬庵日記》等相關資料進行廣泛發掘、爬梳剔抉、互相印證、詳細鉤沉,彌補了此前相關研究的不足,糾正了諸多錯訛。

第四章聚焦於梅蘭芳建國後的全國巡演。生活在新中國的梅蘭芳為了讓更多人民群眾看到自己的演出,除了數次去上海、天津演出之外,還到漢口、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青島、石家莊、無錫、廣州、南京、泰州、揚州、杭州、南昌、長沙、武漢、蘭州、西安、洛陽、蚌埠、淮南、合肥、鄭州、邢台、太原以及福建前線演出,但其行跡及其對當地產生的影響學界一直未曾深入系統挖掘。

《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

筆者近年來嘗試沿著梅蘭芳的足跡發掘其全國巡演的資料並做一系列研究,限於篇幅和時間,本章暫收四節內容《梅蘭芳1957年蘭州演出考述》《梅蘭芳1957年西安演出考述》《梅蘭芳1958年鄭州演出考述》《梅蘭芳1958年太原演出考述》。

第五章介紹《梅蘭芳全集》編纂過程、心得體會及該書出版後學界的反映和評價。其中《<梅蘭芳全集>編撰自述》是對《梅蘭芳全集》編纂初衷、過程及《梅蘭芳全集》特點的介紹和總結,《<梅蘭芳全集>首發式紀實》呈現了《梅蘭芳全集》首發式現場及學界同仁的評論,《<梅蘭芳全集>編纂背後的故事》,重在彰顯學界對《梅蘭芳全集》編纂工作的支持和幫助以及諸多學人的高風亮節。文中也有梅蘭芳生前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情況的詳細梳理,並注意到梅蘭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附錄一是筆者撰寫的會議綜述,記錄了2014年為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中國戲曲學院在梅蘭芳藝術研究中心連續舉辦的兩次有關梅蘭芳研究的學術盛會以及會議上的精彩發言和真知灼見,當年梅葆玖先生在會上均有致辭,不想2016年先生即駕鶴西去。收錄此會議綜述,再現當時盛況,也算是對梅氏父子的緬懷吧。

附錄二是筆者整理的梅蘭芳研究主要專著和學位論文索引。梅蘭芳研究一直是戲曲研究中的顯學,研究資料浩如煙海,筆者對梅蘭芳研究相關專著、期刊論文、報紙文章、學位論文均按年代進行了分類整理,但因篇幅所限,也因建國前文章多在資料庫可以搜尋、建國後期刊論文多在知網可以搜索,報紙文章多數為應景之作質量高者不多,是以本附錄僅收專著和學位論文,按年代依次排列,專著則儘量查找到出版月份,按時間先後編排。

《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

因時間和力量有限,此索引恐非全璧,掛一漏萬,在所難免。縱覽這些資料,可以把握梅蘭芳研究的走向和趨勢,希望筆者的梳理可以為研究同仁以及其他各種群體的讀者提供方便。

後 記

出身於古典文學專業的我,碩士論文為《<笠翁曲話>研究》,博士論文為《<鼎峙春秋>研究》,博士後研究報告為《中國評書研究》,本以為之後的研究會沿著這些方向繼續深入,但2013年中國戲曲學院成立梅蘭芳藝術研究中心,我有幸成為國戲大家庭中的一員,從此開始與梅蘭芳結緣,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巨大影響使我的研究興趣自覺轉移。

本書便是筆者在學院各級領導支持下作為骨幹力量參與編纂八卷本《梅蘭芳全集》之後,陸續撰寫的有關梅蘭芳的研究成果,部分章節已在《文藝研究》《戲曲研究》《戲曲藝術》《中華戲曲》《中國圖書評論》《中華藝術論叢》《文史知識》等刊物上發表,其中《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梅蘭芳全集>編撰自述》一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游美日記>中的梅蘭芳》一文被人大複印資料《舞台藝術》全文轉載,在此,特別感謝中國戲曲學院和諸多刊物對筆者的培養和提攜,希望筆者的研究可以為中國戲曲學院「四個中心」建設略盡綿薄之力。

《梅蘭芳全集》

更希望筆者的探索可以為梅蘭芳研究呈現一些新資料、提供一些新維度。梅蘭芳一直是京劇學研究中的顯學,熱點中的熱點,學習、研究其表演藝術的不在少數,筆者非表演專業出身,對梅蘭芳的舞台表演藝術不敢置喙,而更為舞台下的梅蘭芳深深吸引,嘗試貼近其心靈,觸摸其內心,也許更能了解梅蘭芳何以能成為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

「德藝雙馨」「立德樹人」,均是「德」字先行。梅蘭芳是「德藝雙馨」的典範,被陳毅副總理贊為「一代完人」,因此舞台上下的梅蘭芳均值得大書特書,梅蘭芳的藝術人生值得所有人學習。

近兩年筆者為國戲碩士生開課《梅蘭芳研究》、為本科生開課《舞台下的梅蘭芳》,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成為同學們了解梅蘭芳的途徑和參考之一,更希望通過對梅蘭芳藝術人生中諸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介紹,服務於國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本書的出版,得益於中國戲曲學院「國戲文庫」的資助,對中國戲曲學院科研處及院學術委員會各位專家的推薦,謹致謝忱。

感謝學苑出版社副社長潘占偉及責任編輯周揚,他們的辛苦付出,使本書增色不少。不過,由於本人水平有限,錯訛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2023年7月26日

《梅蘭芳珍稀史料彙刊》

個人簡介

作者近照

李小紅,中國戲曲學院科研處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戲曲、曲藝理論研究。在《文藝研究》《戲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

2020年主持完成文化部課題「《〈鼎峙春秋〉與京劇三國戲》」,參與2014年北京哲社規劃辦重大委託項目「梅蘭芳生前文獻搜集、整理暨《梅蘭芳全集》的編纂」、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戲曲歷史題材創作研究」、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宮廷戲劇史料彙編與文獻文物研究」等10餘項。

先後獲得2019年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22年第三十六屆田漢戲劇獎•理論三等獎。

上下滑動查看注釋

注釋:

[1] 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3頁。

[2] 《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頁。

[3]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4] 團結出版社2008年版。

[5]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6]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版。

[7] 中華書局2009年版。

[8]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版。

[10]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 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

[15] 黃山書社2008年版。

[16] 黃山書社2008年版。

[17]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18] 海豚出版社2011年版。

[19]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0]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1]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8年版。

[22]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2年版。

[23] 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4] 河海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5] 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年版。

[26]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版。

[27]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6年版。

[28] 梅紹武、屠珍等編《梅蘭芳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 傅謹主編《梅蘭芳全集》,中國戲劇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30] 學苑出版社2015年版。

[31] 學苑出版社2015年版。

[32]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版。

[33]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

[34]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35] 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晉出版社2018年版。

[36] 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晉出版社2018年版。

[37]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版。

[38] 鳳凰出版社2019年版。

[39] 蘇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

[40]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42] 黃山書社2008年版。

[43] 秦華生、劉禎主編《梅蘭芳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梅蘭芳先生暨梅派藝術傳承與發展研討會文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9年版,第150-154頁。

張一帆:奇雙會 南北和——梅蘭芳、俞振飛的藝源與藝緣

張一帆:名實之辨——對梅蘭芳「『移步』而不『換形』」說的時代解讀

張一帆:梅蘭芳與齊白石的墨緣與戲緣

金昱杉:一張梅葆玥老照片中的往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3f2cfd5f40f09adbc8fc50ee76c3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