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流水帳,到底在吹什麼?

2023-07-10   電影派

原標題:就這流水帳,到底在吹什麼?

震撼,派爺第一次在影院體驗了 全場大朗誦

而且,相信朗誦的內容你一定也能脫口而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李白、高適、杜甫、王維、王昌齡……

看著書里的詩人一個個具象化,揮毫潑墨。

聽著背過的詩詞一句句從銀幕傳出,低吟淺唱。

問:是誰的語文DNA狠狠動了?

沒錯,正是追光動畫新作 《長安三萬里》

原本以為題材比較小眾,但沒想到這麼能打。

上映三天,貓眼預計票房達6億,豆瓣開分8.0,真正實現了熱度口碑雙豐收。

不過熱度之下,也伴隨著爭議。

有人誇讚:

追光動畫終於解決了劇本問題。

也有人不滿:

李白都不用修仙了,看了這部電影就能氣活。

暑期檔最熱動畫,質量到底如何?

追光真能憑藉這部電影一掃以往的劇本之恥嗎?

今天派爺就來聊聊——

初看《長安三萬里》是令人驚嘆的 「美」

它跟隨詩人的腳步自西向東,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浪漫絕美的大唐畫卷。

松城,綿延不絕的皚皚雪山,一座孤城挺立其中。

盡顯塞北的遼闊蒼涼。

長安,則是鱗次櫛比的街坊,車水馬龍的商販。

數不盡的熱鬧繁華。

而到了 揚州,落花流水,輕歌曼舞。

一切似乎都變得柔美婉轉,讓人忍不住想吟一首《春江花月夜》。

當然,還有地標性建築黃鶴樓。

這個文人必來打卡,留下無數名句的聖地。

在影片里特地設計了一個叫「詩板亭」的地方,用來留放古今文人的詩句。

當青年李白站在崔顥的詩板下,念出他的《黃鶴樓》。

詩板上文字暈開,畫面轉為水墨風。

一人立於孤舟之上遠眺。

將「煙波江上使人愁」具象化,充滿中式意境與留白,簡直美到極致。

而故事上,則用高適的視角串起大唐的詩人。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龜年……你知道的不知道的 ,你背過的沒背過的詩人相繼出現,讓 人眼花繚亂。

看著以往存活在課本中的名字一個個現身,有種次元壁打破的奇妙感覺。

除此之外,影片也有一些比較深刻的表達。

明線上,它講的是高適和李白,i人和e人跨越了幾十年的友情。

而暗線則是用他倆的懷才不遇來帶出整個王朝的危亡衰落。

高適和李白相識於開元盛世。

當時,高適準備去長安求取功名,李白則是前往黃鶴樓厚葬好友,兩人於途中相逢,不打不相識。

二十年華,兩人都處在最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階段。

他們堅信在此盛世,當為大鵬。

可在投身於現實時,他們這才發覺自己的幼稚與天真。

高適家道中落,不善詩書,只會耍槍。

李白是商人之後,在唐朝更是連科舉的機會都沒有。

當時的朝廷,文被八大氏族占據。武則重用藩將。

兩人都無法達成自己報效國家的理想。

於是,在一次次失意的打擊下。

李白開始用酒色來麻痹自己,高適則回到了老家,守著幾畝薄田生活。

最終,安史之亂爆發。

兩人因為不同的抉擇也來到了完全相反的境地。

由國風美景到熟悉的詩人。

從個人命運窺見山河破碎

能看出,《長安三萬里》主創絕對是用了心的。

當結尾李白歷經苦難後依舊仰天長笑「輕舟已過萬重山」,當高適那句「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足以激起每一位中國人心中對於詩詞的浪漫情懷以及歷史厚重感的哀嘆。

這麼看來,這次影片還不錯?

是。

從這點來看,它無疑是成功的。

都別說其他方面,僅拿全場觀眾能跟著齊聲朗誦這點,其他影片也屬實望塵莫及。

但,正因如此,它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長安三萬里》爭議,總結來說有兩點。

一是流水帳。

很多觀眾表示,這部片完全是在用兒童科普節目的思路在做動畫。

什麼意思呢?

看完之後回想,壓根不知道影片想表達什麼。

你說它是想塑造盛唐詩人群像?

可很多人只是驚鴻一瞥,沒有深入探究。

你說它想講詩人們的鬱郁不得志?

可關於不得志的根源又著墨太少,不痛不癢。

你說它想將大唐的盛衰展現出來?

可又沒有很好地呈現出由盛轉衰的過程。

那麼影片講了什麼呢?

時間跨度幾十年,以高適為主視角,每次和李白會面作為節點推進故事發展。

但好笑的是,每次節點都沒什麼劇情。

第一次,高適到揚州找李白,李白為了裴府宴會搶舞姬。

高適覺得李白和自己的理念相悖,當天離開揚州。

第二次,李白來找高適,詢問高適是否要入贅的建議。

最終高適見李白內心動搖,只留下「否」字便離開了。

第三次,高適到長安找李白,李白在酒樓同一群詩人醉酒對詩。

高適再一次覺得李白和自己的理念相悖,當天離開了長安。

還有第四次,五次……算了,也不多說了。

其餘時間,高適獨自在家,不是種田讀書,就是在釣魚。

發現沒?

這部片的故事沒有連貫性,是碎片化的。

所以整部片,尤其是前半部分,特別像是在記流水帳

而為了能使流水帳吸引人一些,影片用了一個辦法——

引用大量的唐詩。

據派爺不完全統計,有十幾二十首,且全是耳熟能詳的名句。

其實引用唐詩並沒有問題。

但問題是,明明有那麼多種引用方式,卻採用了最簡單粗暴的那種。

不顧角色作詩時的心境,詩歌沒有融進電影敘事中,比較流於表面。

比如:李白讀《靜夜思》那段。

李白到高適家中詢問是否入贅的建議,喝著酒,看見酒杯里的月光,突然就蹦出一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下一秒,高適接道:「我聽過你的這首詩」。

就……感覺不太自然,單純時間到了該安排念一首詩了,目的是勾起大家對於詩詞的回憶和認同。

這時,再聽影院中小朋友每首詩都要跟著背誦,就莫名有種亂入到《中國詩詞大會》的既視感。

難怪有網友陰陽怪氣: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寫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電影把這一得分技巧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更為嚴重,是對李白的塑造。

對於李白,我們比較熟知的是詩仙的形象。

片中對他和高適做出的定義是「謫仙人」和「世間人」,承擔兩種理念和價值觀。

但對於這位謫仙人,影片屬實是塑造得有點扁平。

剛出場,李白為安葬好友行千里到黃鶴樓。

召喚群鳥,喜歡劍術,風采斐然。

看到崔顥的《黃鶴樓》雖自愧不如但依舊自信滿滿:「終有一天,我會寫出一篇壓倒古今詩人的詩來」。

這是瀟洒不羈的李太白。

之後,畫風卻急轉直下。

從上面李白和高適的幾次重逢的總結也能看出。

他先是搶舞姬,一擲千金只為美人一笑。

之後每次出場都有新「驚喜」。

既想要通過入贅提升階級地位又鄙視入贅、口無遮攔、酗酒。

特別是在供奉翰林後,他寫信告知高適自己已得到重用,讓他來長安兩人一起做一番事業。

但高適到了長安卻發現李白和一群人在酒樓縱情聲色。

壓根不記得什麼約定,更別說還有進取心,最後甚至還叛國。

表面看他是放縱自己的酒蒙子,因此也和高適走向兩個極端,兩人愈走愈遠

但了解李白的生平就會知道。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

為什麼會沉迷享樂?

是因為仕途不順,前期功名無望過得窮困潦倒,後期即使供奉翰林,也不過是個虛職,只需寫文吹玄宗彩虹屁,無法實現理想抱負。

所以,他縱酒以自昏穢,想藉此逃避現實。

但影片壓根沒有刻畫他失意的原因,只呈現出失意的結果。

導致導致很多人看完後把後期的李白當成「丑角」。

這是人物塑造上有失偏頗的。

全片就只有吟誦《將進酒》那段能體現出李白那種既豪邁又鬱結的心態。

用超現實手法。

飛乘白鶴以衝破星河,得以和神仙碰杯。

這時的「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才看出李白 交織著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心境,讓人激動過後生出悲涼,為之動容。

但很可惜,這種片段很少。

眾所周知。

追光的動畫片一直有 「一流動畫技術,三流編劇劇本」之稱。

從《白蛇緣起》《哪吒重生》到《青蛇劫起》再到《新神榜:楊戩》。

畫面一部比一部好,劇本一部比一部拉胯。

所以,這次追光到底有沒有打破「劇本魔咒」?

派爺覺得是有的,但也不多。

能看出劇本還是弱,並沒有質的飛躍。

無論對個人的命運還是時代的洪流挖掘都不夠有深度,詩歌也沒有融進電影敘事中。

很多人表示看完後很感動。

其實要搞清楚一點,我們的感動很有可能與影片質量並無關係。

僅僅只是因為我們骨子裡對詩詞的熱愛。

那種感動是詩詞本身所賦予的,並不是來自影片。

當然,《長安三萬里》無疑是一部特別的電影。

這次追光終於沒有再選用中國神話故事為背景進行創作,而是難地開闢了歷史人物,往傳記方向走。

無論成片如何,這都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一雪前恥可能還不到時候。

但派爺相信踏出了這一步,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