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的到來寓意著天氣漸冷、寒霜初現,也意味著秋天的結束和冬天的開始。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魏幗提醒,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時節的養生重點仍以養收為主,但需兼顧平補脾胃。
適當運動,調節情緒
「深秋時節,隨著氣溫的降低,整個大自然呈現出一片肅殺的景象,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們難免觸景生情,生出悲涼的情緒,從而影響身體健康。」魏幗建議,此時可以適當外出運動,調整自身情緒。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對此提出過相應的看法,「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魏幗表示,深秋時節,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散步、慢跑、瑜伽、健身、球類等多種運動,既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調節情緒。
早睡早起,注意腳部、胃部保暖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轉為收斂,人們的作息時間也要相應地進行調整。魏幗建議人們早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收斂和肺氣的舒展。
「秋季天氣變化較快,風力較大時很容易導致氣溫驟降。」魏幗表示,霜降時節,陽氣由收到藏,不適合再「秋凍」了,而是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腳部和胃部的保暖。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體質較弱的人群應時刻關注氣候變化,根據氣溫隨時增減衣物。
慢病患者注意定期複查
對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來說,氣溫的改變可能會誘發原有疾病加重或本來控制平穩的指標突然產生波動。此時,定期複查,及時發現問題尤為重要。
魏幗指出,高血壓人群應早晚2次測量血壓;糖尿病人群,除了測空腹血糖之外,還需要關注自己的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慢性支氣管炎的人群則要注意保暖防寒,同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等。
飲食宜收,少吃辛味食物
「秋季飲食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可能少吃蔥、姜等辛味食物,適當增加一些酸味的蔬菜、水果。同時秋季燥邪當令,易損傷人體津液,所以日常飲食中還要增加潤肺滋陰的食物。」魏幗表示,深秋時節,可以適當增加食用一些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等柔潤的食物,以益胃生津,潤肺滋陰。「黑芝麻粥、糖橘餅等都適合在深秋時節進食。」
黑芝麻粥:出自《本草綱目》,將黑芝麻炒後研末備用,大米淘洗乾淨後與黑芝麻末一同放入鍋中熬煮成粥即可。此粥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的功效。如果加入蜂蜜調食,則滋養潤燥的功效更強。
糖橘餅:出自《本草綱目拾遺》,將橘子去皮、核,放入鍋中加白糖腌漬一日,待橘肉浸透糖後,再以小火煨熬至汁液耗干後關火,放涼後將橘肉壓扁,再拌入白糖放盤中風乾數日,裝瓶備用。糖橘餅可煎湯或泡茶飲用,具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