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它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供應心臟的血管)發生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進而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當心臟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時,就可能出現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1. 動脈粥樣硬化:
冠心病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內壁沉積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形成的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引起的。這些斑塊可以減緩或阻斷血液流向心肌,導致心肌缺血。斑塊可能不斷形成和增長,或者斑塊表面破裂後形成新的血栓,這些都可能導致冠心病反覆發作。
2. 不穩定斑塊:
某些斑塊比較不穩定,容易發生破裂,破裂後會快速形成血栓,導致瞬間血流受阻,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3. 不良生活習慣:
吸煙、高脂飲食、缺乏運動、過量飲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加劇動脈粥樣硬化,使得冠心病症狀更容易反覆出現。
4. 慢性炎症: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慢性炎症在動脈粥樣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慢性炎症可以促進斑塊的形成和破裂,從而導致冠心病的反覆發作。
5. 心血管自身因素:
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都會損害血管內皮,增加冠心病發作的風險。
6. 藥物不依從性或治療不充分:
患者如果沒有按醫囑服用藥物或進行其他治療,如規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降脂藥物、控制血壓等,可能會導致病情反覆。
7. 應激狀態:
強烈的情緒波動、精神壓力過大等也可以觸發冠心病的急性發作。
8. 基礎疾病的影響:
如果合併有其他疾病,如腎功能異常等,可能會間接影響冠心病的控制和反覆發作。
為了減少冠心病的反覆發作,建議採取綜合控制措施:調整生活方式,控制風險因素,遵醫囑規律服藥,以及定期進行心血管健康檢查。
1. 抗血小板藥物
維持劑量通常是75-100 mg每天。
用於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風險。
對於對阿司匹林過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使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也可能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
2. 抗凝藥物
抗凝治療需定期監測凝血功能,並調整劑量。
3. 膽固醇降低藥物
用於降低血液中LDL膽固醇的水平。
4. β-受體阻滯劑
對於心肌梗死後的患者特別有益。
5. 鈣通道阻滯劑
如硝苯地平、維拉帕米等。用於控制血壓和緩解心絞痛。
6. 硝酸酯類
7.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
8. 利尿劑
9. 強心藥物
注意事項:
由於冠心病的病情和臨床表現差異很大,確切的用藥方案應當由醫生根據個體的情況制定。請務必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使用藥物。
1. 緊急呼叫:撥打當地的緊急服務電話。告知接線員病人的症狀和情況。
2. 停止所有活動:立即停止任何體力活動,坐下或躺下,避免進一步增加心臟的負擔。
3. 服用硝酸甘油:如果患者有醫生開具的硝酸甘油處方,且之前使用過,並確信症狀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可以按照醫囑來使用。但如果從未使用過,首次使用時應在醫療監督下進行。
4. 阿司匹林:除非醫生建議不要這麼做,成年人可以嚼碎併吞下一個標準劑量的阿司匹林(通常是325毫克),以幫助防止血栓形成。但這一做法應先得到醫生的同意或指示。
5. 保持平靜:儘量放鬆,避免不必要的壓力,等待急救人員到來。
6. 監測生命體徵:如果可能,監測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如果患者失去意識並且呼吸或心跳停止,準備進行心肺復甦術(CPR)。
7. 務必要記住,在任何疑似心臟事件中,及時就醫至關重要。冠心病的急性發作會迅速損害心臟肌肉,因此越早得到專業治療,後果可能越小。
以上僅供參考。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可能不同,需要遵循醫生或緊急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指導。
1. 高膽固醇血症者: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水平過高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心病的風險。
2.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可以損傷動脈壁,促使斑塊形成,加速冠狀動脈硬化。
3.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會影響血管,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幾率,從而提高冠心病的風險。
4. 吸煙者:
吸煙會損傷血管壁,促進斑塊的形成,並且還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血液的氧合能力,進一步增加冠心病的風險。
此外,還有其他幾個因素也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包括:
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如戒煙、控制體重、定期鍛鍊、維持健康飲食和管理應激,可以顯著降低冠心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