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發現千年糧倉,糧倉儲糧驚人,糧食保存千年不腐

2022-03-07     李藝南

原標題:河南洛陽發現千年糧倉,糧倉儲糧驚人,糧食保存千年不腐

《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近年來因為國家大力提倡節約糧食,光碟行動等,越來越多的人在外出吃飯時都會選擇把剩菜打包。從前礙於面子,我國的糧食浪費問題一直很嚴重,這兩年逐漸能夠看到改善。糧食一直是人們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動所必須的東西,無論古今沒有糧食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河南洛陽便發現一個千年糧倉,不僅糧倉儲糧量驚人,而且其中的糧食保存千年依然不腐。

古時的人們除去自己種植糧食食用外,在一些朝代還需要用糧食繳納賦稅,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糧食。但當時的糧食種植完全沒有技術可言,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本就不高,而且一旦經歷蟲災和病害就沒有應對的辦法,一年都可能在飢餓之中度過。

所以古時候的百姓都會祈求一年能夠風調雨順,有一個好收成。不然不僅全家人要挨餓,還會有國家重賦壓在肩頭,橫豎都不會有好結果。但豐年也是常有的,國家盛世太平,百姓糧食豐產,自然國家的糧倉也會被裝的滿滿當當。當糧食等物資充沛的時候,國家各方面的建設,比如軍事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軍隊強盛,國家才能安寧,人民才能得以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可以種植更多的糧食等。風調雨順對國泰民安的影響由此可見。

而古代徵收糧食還有一個作用,那便是在天災降臨的年代,國家得以有儲備的糧食賑濟災民,度過難關。為此,他們修建大量的糧倉,古代歷史上修建糧倉技術最好的還屬隋朝。隋朝在軍力大量的戰亂之後,終於實現統一,人們得以再次發展農業。在全國人民的辛勤勞動下,隋朝的糧食產量逐年大幅度的增加,人們上交的糧食也更多,為更大程度的保存糧食,隋朝建立了許多糧倉。

含嘉倉是隋煬帝修建的一座大型糧倉,因為當時風調雨順,人們收穫大量的糧食,上腳之後沒有足夠的地方可以儲存,於是隋煬帝就下令在洛陽修建這座糧倉。因為古人的勞動力有限,也沒有任何大型的建造工具,所以這座糧倉的工程之大,讓他們足足修建十幾年,耗費上萬人力。修建長城的時候也不過如此。

這座糧倉之所以修建在洛陽,是因為洛陽可以成為關東和關中的糧食中轉站,同時可以照顧到兩個地區的人民生活,所以若他沒有如此龐大的規模,便不能及時發揮出作用。後來隋朝滅亡,唐朝建立,但因為含嘉倉作用巨大,便一直把它保留著。

唐玄宗時期,含嘉倉的糧食儲備糧在公元749年達到580萬石。宋朝時期的歷史記載中也對含嘉倉有過一定的記載,但後來的朝代里便沒有再發現與它相關的記載。 從含嘉倉建立到沒落,期間經歷幾百年的歲月滄桑。

含嘉倉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發現裡面一共有400多個倉窖,其中可以存放50萬斤糧食,換算一下,也就是250噸。可見含家倉的規模有多麼巨大,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糧倉,已經發掘出來,就以其規模震驚世人。

同樣,含嘉倉裡面很多保存完好的穀物被發現之後,也引起人們的震驚。這裡的穀物居然在幾百年之後還沒有腐爛,而且有科研人員將那些穀物拿去栽培,後來不僅發芽,還茁壯成長起來。大家都很佩服古人的智慧,在那時就會利用極大程度的減少糧倉中的空氣,來長久的保存穀物。

而含嘉倉的糧食儲存能夠如此完好,還得益於古人建造糧倉的地址選擇。他們將糧倉的位置選擇在遠離湖泊和地下水源的高處,還將窯內的土質硬化烘乾,保證糧食能在一個乾燥的環境中儲存。並且在含嘉倉的底部,考古學家還發現大量草木灰存在,它的作用也是阻止濕氣進入糧倉。

所以河南洛陽的含嘉倉才能保證儲存的大量糧食千年不腐,古人的智慧之處由此可見,而含嘉倉也被譽為「天下第一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含嘉倉的修建我們可以得知,不論風調雨順與否,糧食都是極其重要的。豐年不忘舊時,有備無患,所以珍惜糧食依然是每個人應該共同參與的大事。

參考資料:

《憫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a5cb78aebaed5662a17281f2d1a0a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