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齒鯊2》上映在即,作為史上投資最高的鯊魚電影系列,它的誕生卻經歷了20年的艱難籌備,這裡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它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1995年的一個夏天,一個肉類公司分銷經理,看到了雜誌上一則關於馬里亞納海溝的文章,於是突發奇想,假如其中生活著鯊魚會是什麼樣?基於這個想法,他開始寫作一個關於深海遠古鯊魚的小說,他白天工作,晚上寫作到3點,第二年小說完成,但是他也被公司給開除了。後來,他的小說成為了法蘭克福書展的熱門,出版公司開始競相爭取版權。這本小說就是《巨齒鯊》,
作者就是史蒂夫·艾爾頓。
小說的開場是霸王龍被巨齒鯊秒殺的場景,這一段缺席《巨齒鯊1》,卻被《巨齒鯊2》電影所採用。
從這個場面就能看出,《巨齒鯊》誕生之初就帶有極強的動作和視覺元素,非常適合改編成影視劇,迪士尼在第一時間鎖定了《巨齒鯊》小說的改編版權,迪士尼旗下的「好萊塢影業」開始著手影改編工作,原本興致勃勃的史蒂夫·艾爾頓卻被各種編劇提交的劇本給嚇壞了,因為這些劇本跟他的原作相比,簡直就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有的劇本當中,竟然給巨齒鯊裝上了翅膀,還讓大鯊魚能夠大聲吼叫,即使是開出了巨齒鯊穿越獵殺霸王龍這樣腦洞的史蒂夫·艾爾頓,看到這樣的設定也是無語凝噎。
不幸同時也是幸運的是,1998年,好萊塢影業遭遇管理層變動,《巨齒鯊》電影的推進不夠順利,同時華納方面當時也在籌備一部高投資的鯊魚題材大片,迪士尼這邊進度比較落後,這部《巨齒鯊》最終很有可能會被視為跟風作品而失敗,就像前兩年迪士尼和華納分別籌備的《叢林之書》電影一樣,2016年迪士尼的《奇幻森林》大獲全勝,華納拍的《森林之子毛克利》自認無法競爭的過,先是推遲到2018年上映,最後直接賣給了接盤俠Netflix。
於是,迪士尼叫停了《巨齒鯊》電影項目,而後華納在1999年推出了《深海狂鯊》,6千萬美元的投資,《深海狂鯊》在2018年的《巨齒鯊》推出之前,一直都是鯊魚題材製作量級的天花板。
因為題材被迪士尼打入冷宮,幾年後《巨齒鯊》改編版權回到了史蒂夫·艾爾頓的手上。
2004年,史蒂夫·艾爾頓自己寫了一個改編劇本,然後通過出版商聯繫到了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當時陀螺大導還沒有拍出來《潘神的迷宮》沒有《水形物語》,也沒有《環太平洋》,地位當然不如現在,不過喜歡怪獸的他對於這個項目當然很感興趣,把它給推薦給了合作過《刀鋒戰士2》的新線影業,並且打算當這個項目的出品人。
新線影業雖然立了項,但是因為覺得史蒂夫·艾爾頓自己寫的劇本跟《侏羅紀公園》風格太相近,於是僱傭別的編劇重寫了一版劇本,並找來了《生死時速》《龍捲風》導演揚·德·邦特。
了解美版《哥斯拉》改編歷程的應該都知道,揚·德·邦特當初差點就拍出了1994版《哥斯拉》,在其中哥斯拉形象更符合日版形象,並且故事會是哥斯拉大戰獅鷲怪獸,但是因為預算問題94《哥斯拉》項目取消,並轉化成了後來羅蘭·艾默里奇的98《哥斯拉》。新線影業的《巨齒鯊》成了揚·德·邦特跟大怪獸電影的第二次親密接觸,他本身對於這個項目很感興趣,團隊集結,進展很快,他們設計出了巨齒鯊形象,並製作了一個1.5米的小比例模型。
但是史蒂夫·艾爾頓既不喜歡新劇本,覺得它像是鯊魚版的《白鯨記》,也不喜歡設計出的巨齒鯊形象,說它長得像一條北梭魚。
無論如何,新線影業一開始非常積極籌備這部《巨齒鯊》,給出了7千5百萬的早期預算,並且將其定檔在2006年上映。
一切進展順利,導演揚·德·邦特已經在物色演員,並且想讓日本演員渡邊謙來演一個海明威式的老捕鯨船船長。
但是所有人都低估了一部以水下場景主導的怪獸大片的拍攝難度和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在2005年即將開拍之時,成本立即飆升到了預算的兩倍,達到1.57億,綜合水下場景和特效鏡頭,甚至有可能達到2億美元,新線高層立即要求削減預算,於是一些特效場景被刪減,包括一群美洲大赤魷攻擊巨齒鯊的場景,巨齒鯊攻擊一架低飛直升機的場景。而導演還想到租借曾經《鐵達尼號》用過的福斯影業的水池拍攝水中場景,來節省預算。
但是新線高層要求預算能夠控制在1億美元以內,因此遲遲沒有正式給項目亮開拍的綠燈,2006年,新線高層變動,根據當初的合約,《巨齒鯊》電影在2007年10月份之前沒法拍出來,版權就回歸到原作者手上,當時的進度已經無法趕上,官方對於這個上億成本的項目興趣不再,主創散夥,這一版《巨齒鯊》也涼了。
之後史蒂夫·艾爾頓把版權交給了一個名為 貝爾·艾弗里的出品人手上,在她的多年的努力之下,在2015年跟華納簽約,並且從中國拉來了投資,促成了華納和國內影視公司的合作,最開始定下的導演,是在恐怖片領域名氣不低的導演伊萊·羅斯,但是後續在2016年換成了《國家寶藏》導演喬·德特杜巴,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
2018年,遲到20年的《巨齒鯊》終於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