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盤,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上市公司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股市根基的牢固與否。也正因如此,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一直都是資本市場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這項工作甚至受到高層的高度重視。比如,2020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希望能以此推動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進而夯實中國資本市場的基石。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精神,證監會於2022年11月印發了《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以便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相關工作落到實處。也正因如此,在日常監管中,管理部門也是念念不忘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話題。比如,進入今年6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兩次公開講話中都提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事宜。
6月8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出席「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時表示:下一步,我們將認真抓好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會同有關方面著力完善長效化的綜合監管機制,持續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保持高壓態勢,從嚴懲治財務造假、大股東違規占用等行為,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回報能力,夯實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內在基礎。
隨後於6月13日,易會滿主席在為證監系統黨員、幹部講授專題黨課時再次強調,要抓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優化機構監管、高質量發展北交所、統籌開放和安全、強化「零容忍」執法等任務落地。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接連提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話題,這既表明了易會滿主席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的重視,同時也是一種有的放矢。畢竟進入6月後,有關IPO公司質量差的話題受到市場的關注。比如,有的新股發行公司既無營收,又無產品,同時還無利潤,公司凈資產、凈利潤及現金流皆為負數,被投資者稱為是「三無公司」、「三負公司」,這種公司上市,顯然是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背道而馳的。
之所以出現「三無公司」、「三負公司」上市這種局面,這與註冊制放寬了IPO公司上市條件有關。比如,允許未盈利公司上市,只要相關公司滿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 40 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即可,於是,這就出現了某些「三無公司」IPO上市的情況。
註冊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涉及到IPO的問題上,從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角度來看,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有必要守住一條底線,那就是嚴禁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IPO上市。而這種「三無公司」、「三負公司」本身就是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比如,根據當下的退市制度規定,凈資產連續兩年為負數的公司,將終止上市;退市制度同時規定,連續兩年凈利潤虧損、且營收不足1億元的公司,將被強制退市。這兩項退市條款,今年6月20日上市的某新股全都踩中了,這就難怪市場譁然。
對於目前的A股市場來說,必須要守住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必須堅守的底線,也即嚴禁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IPO上市。畢竟將這種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IPO上市,極大地增加了股票的投資風險,嚴重危及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不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而且安排這種符合退市條件的公司IPO上市,也讓市場對股市監管產生困惑:管理層到底是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還是要降低上市公司質量?
當然,目前的股市已經進入全面註冊制時代,IPO條件的放寬不可避免。比如,作為對新經濟的支持,對創新企業的支持,IPO允許未盈利公司上市,市場對此持包容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就不對IPO公司的質量把關了,更不意味著股市就不需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了。也正因如此,市場有必要對註冊制下的IPO制度加以完善。
比如,IPO仍然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但這種未盈利企業不能是「三無公司」、「三負公司」,企業可以沒有盈利的要求,但卻不能沒有營收,且營收不得低於1億元,同時企業的凈資產與現金流不能為負數。畢竟企業IPO是面向公眾投資者,而不是面向風投公司,市場不能將風投公司應該承擔的風險轉移到公眾投資者的身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a218d2b231fb9ba8c86120f0520ac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