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需要多點耐心

2024-09-08     新民晚報

未來產業需要耐心的創新文化,也需要心有追求、仰望星空的人。在今天上午2024浦江創新論壇的「格物窮理,推動文化與科技雙向奔赴」創新文化論壇上,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全球格局中,對創新解決方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而且,創新文化需要具備開放、包容、合作的特點,鼓勵人們勇於嘗試新事物,敢於挑戰傳統觀念。」

新民晚報記者陶磊 攝

搭建起科技交流「拱頂石」

「創新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從我們的工作中可以發現,經濟學中的契約不完全理論表明,制度和政策很難窮盡所有場景,存在鑽空子的道德風險,此時創新文化就能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的田傑棠部長談到,未來產業是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的,目前還處於技術突破關鍵期或商業化的探索導入期,未來5到10年可能具備較大的增長潛力,而發展未來產業最稀缺的要素包括前瞻性、持續性、非共識的研究投入,頂尖科研人才以及產業化的創投。

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認為,創新文化是科技進步的靈魂,在科技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正在邁向無盡疆界,學科交叉集成空前活躍,科技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正在催化經濟的新業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我們已告別工業時代的精準完美思維,進入不確定思維時代。與此同時,科學文化與創新文化正在合流,形成新型文化形態。創新文化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郭哲強調,人類要秉持共生共榮的理念,用文化搭建起跨國家地區科技交流的拱頂石,有效破解科學文化的古今中西之爭。「促進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和創新,才能實現人類福祉的最大化。」

發現更多「仰望星空」的人

要創新,就需要人才。然而,田傑棠認為,目前,未來產業最缺的是耐心的創新文化,或長期主義的創新文化。「我們需要心有追求、仰望星空的人,更需要一個包容的社會環境。中國有14億人,肯定會有『仰望星空』的人存在,只不過他們還在等待『被發現』。當看到一個人盯著星空不放時,周遭不要認為他在犯傻或認為他在流鼻血,而是珍惜和看重這樣的人才。」

矽谷知名投資人、Founders Space 創始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也表示,創新人才的挖掘和培養,要給與充分的自由。「創新文化的核心就像是一個遊樂場,要允許人們玩耍和享受樂趣,給予他們相應的工具和自由購買設備的權利,才能讓他們在創新的海洋中自由遨遊。在企業中,從團隊中挑選合適的人,要給予他們創新的自由,並建立有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文化,讓員工自由表達想法,建立信任關係,傾聽創新者的心聲。與此同時,創新團隊不宜過大,鼓勵從微小的想法開始不斷嘗試和實驗,就如同播種一顆種子,精心培育它成長。」

人才培養模式「不拘一格」

「科技類博物館需要打破有形圍牆,成為無圍牆的大學校。我們要和大學、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將科技投入產生的科學原型轉化為展品,與公眾互動,同時展現科學家的社會責任。通過這種方式,推動科學教育的發展,培養探索性人才。」郭哲認為,人才培養的「模式」可以「不拘一格」。

匈牙利塞格德大學技術轉讓公司業務開發部部長布爾丘・格德里則強調了跨學科的重要性。他認為,最具變革性的創新產生於不同學科和觀點的交匯點,就像化學反應中不同元素的碰撞會產生新的物質一樣。「創新文化需要培養跨學科的戰略家,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實現集成式創新。跨學科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利用不同視角的優勢,產生技術先進、文化共鳴和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a0d37b42fe52b490385a2aac6435b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