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遊戲20多天花掉13萬買房款:孩子犯錯,究竟該如何教育?

2020-04-16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作者:桐桐媽


當你有一天滿心歡喜地打開存摺,準備用上面的錢來買房子卻發現錢不翼而飛,而「偷」走錢的人卻是自己的孩子,你會不會氣的都要昏厥過去?

這樣的事就真真切切發生在一個揚州家庭。高郵市民王先生的老家在臨澤,為了孩子上學,他賣掉了老家的房子,於2019年一家人搬到高郵,期間,一直租住在一間不到10平米的出租屋。

今年年初,王先生的老丈人給了他一張銀行卡,裡面的錢用於資助他們在高郵買房的首付款。就在前兩天,王先生滿懷欣喜地去查詢餘額,結果卻傻眼了!

1月19日,明明存進去了13萬5千多塊錢人民幣,怎麼只剩下了4千8百多?

王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追查原因,最終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小王乾的「好事」。原來,疫情期間正趕上王先生家老二出生,大兒子便被寄宿在外公外婆家。為了不耽誤孩子上網課,外公便將手機給外孫用,沒想到,這個孩子上網課的同時,也用手機玩遊戲。一天,無意中看到外公放在床頭的銀行卡、身份證,便心動了。

開始的時候,小王只敢幾十、幾百的買裝備。後來,隨著遊戲帶來的快感,膽子也就越來越大,最後甚至敢花上萬元,買別人的高級帳號。

就這樣,短短的20幾天時間,小王「敗」了13萬多。

看到這則新聞後,有網友表示:「這樣的事情要發生在我家,我非把這個兔崽子打死不可,現在的孩子就是太欠揍了!」

面對孩子犯錯,真的是打一頓就能解決問題的嗎?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如出一轍的案例,鄭州一個11歲男孩盜用母親的密碼,刷了4萬多元人民幣給遊戲充值,要知道,這可是他媽媽裝了4萬袋子水泥的辛苦錢啊!

孩子母親氣的吃不下睡不著,高血壓都犯了。孩子母親就採用網友所言的那種棍棒教育法,可無論她怎麼打罵,孩子就是絕不認錯。

最後,被逼急了,竟然憤怒吼道:「我太委屈了,每次犯錯都是打我、埋怨我,從不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席話,讓習慣了用打罵來教育孩子的母親瞬間淚流滿面。

教育學家曾說:愛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

孩子犯錯,簡單粗暴打罵很容易,也的確能在當下起到一定立竿見影的效果,可這樣終究起不來實質性的效果,可能還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

那麼,面對孩子犯錯,我們做父母的能做些什麼呢?

首先,給孩子一定的試錯權利。

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很多父母對此是深惡痛絕,甚至恨鐵不成鋼,可是要知道,不犯錯的就不是孩子了。

就像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面所說那樣: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她在這本書中分享過幾則關於給女兒圓圓「犯錯誤權」的小故事,比如:

縱容三歲的女兒和小朋友們一起上床跳;

打了碗、尿了床、往牆上畫等,這種小「錯誤」,不會批評,常常以一個玩笑話化解尷尬;

大事上也會遵從孩子的選擇,即使決策最後是失誤的......

之所以如此「縱容」孩子,是因為尹建莉覺得:孩子的每一個失誤就是最好的教導,只要孩子感覺不對,就一定會從中收穫經驗和教訓。

孩子犯錯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自我成長的一種過程

其次,重點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幫助孩子彌補錯誤。

如何讓一個孩子真正理解透一個問題?老師們往往會出一個引導題,然後帶著學生們一起推導出公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精髓,學會舉一反三,不被同一類型題目絆倒。

這個道理同樣運用於孩子犯錯誤,如果孩子犯了錯,家長只是顧著泄憤,去指責、打罵,孩子往往並不會發自內心知道自己錯在哪,應該怎麼樣去改正。

還記得去年一個8歲熊孩子損壞學校公物,媽媽罰他自己撿垃圾掙錢賠的新聞嗎?

自己闖下的禍,總要自己買單。

對於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網友紛紛點贊。

孩子做錯事,理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此付出代價。而付出代價,並不是簡單粗暴臭罵孩子一通,或暴打一頓,而是有針對的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會受到懲罰。

最好,做好復盤工作。

可以是臨睡前的一次對話,也可以是召開家庭會議,目的是與孩子一起商討並制定一些平時存在爭議的規則。

我家女兒有段時間特別愛欺負別的小朋友,她會不徵求他人意見去搶玩具,會在遊戲過程中不遵守規則強行插隊等,為此,我在睡前繪本中加了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並就此與她進行溝通、討論和復盤。

後來,女兒漸漸也懂得了想要與人友好相處就不能欺負人,也必須遵守規則。

面對孩子犯錯誤,請家長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因為孩子的未來,就藏在你每次對待他犯錯誤的態度中!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_e-k3EBiuFnsJQVTA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