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悄然改變中國人生活習慣

2020-04-18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疫情期間就不握手了。」這是瀋陽人張銳最近見客戶常聽也常說的一句話。

28歲的張銳是一家醫療公司的銷售人員,拜訪客戶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現在見客戶時很少握手了,基本上都改行拱手禮,既安全又禮貌。」

肢體接觸是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為切斷這種傳播途徑,中國衛生專家呼籲公眾改變見面握手——這一傳統的問候方式。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齊心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間,用拱手禮代替握手,既不失社交禮儀,也保持了社交距離,減少了病毒傳播可能。「拱手禮既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傳統民俗。」

見面握手改拱手禮,餐桌進食公私筷分食,安全性成出行首要考慮因素……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正悄然發生改變。

圍桌合餐,是中國沿襲已久的飲食習俗。疫情來襲,出於安全衛生考量,分餐制再度進入人們視野。

目前,北京、上海、西安等多地發出實行分餐制、公筷制或雙筷制的倡議,部分省市還制定了分餐制地方標準。

這是河北武安市一家餐廳擺放的公筷用餐提示牌(4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在西安曲江大悅城一家連鎖餐飲店,記者看到,食客隔位而坐,餐具參差而「公私」分明。

「公筷私筷換著用,剛開始還有點不習慣,但現在出來吃飯對餐飲環境衛生要求比較高,分著吃的確更安全。」正在店內就餐的馬先生說。

陝西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張英認為,採用分餐或者使用公共餐具不僅能夠減少接觸,保持社交距離,更能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傳播。

在廣東清遠一家餐廳,服務員把例湯按碗分好(4月9日攝)。新華社發(鄧瑞璇 攝)

外交學院禮賓禮儀專家周加李認為,使用公共餐具進行分餐,可在兼顧文化傳承的同時兼顧對衛生和健康的考慮,「可行性會更強一些,對老百姓在家養成新飲食習慣也更有參考意義」。

對於在杭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的趙頔來說,疫情帶給他最大的改變是:出差出行更注重安全性。

趙頔說,復工後,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差,在預訂酒店時有著一套新的「安全標準」:獨立空調、無接觸服務、定時消毒……「寧可多花點錢,我也想訂個有獨立空調的房間。」

中國大型在線旅遊平台去哪兒網總裁勾志鵬說,受疫情影響,許多「價格敏感」旅客正在向「安全敏感」轉變。

去哪兒網數據顯示,自2月平台上線「安心住」酒店以來,迅速成為酒店預訂主力,不僅占據八成訂單量,而且連續6周實現兩位數增長。

此外,3月以來,平台網站上圍繞「安全」的標籤搜索量增長25倍,而往年熱門的「延遲退房」「價格便宜」等標籤的熱度則在不斷下降。

這種改變也發生在公共運輸出行方面。勾志鵬介紹,在剛過去的3月,旅客密度較小的公務艙、頭等艙預訂量環比2月增長46%,高於經濟艙34%的增速。

3月23日,在武漢地鐵常青車輛段,保潔人員在為地鐵列車消毒。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年後返工時,家人就讓買公務艙機票,雖然會貴一些,但相對經濟艙人少,接觸也少,心裡踏實點。」北京的白領張楠說。

張楠並不是唯一做出這樣改變的人。去哪兒網數據顯示,疫情最嚴重的2月,選擇公務艙、頭等艙出行的旅客占比相較1月逆勢上漲,遠高於2019年、2018年的占比。

疫情期間,共享單車公司「小品出行」的日均騎行量曾一度跌至平時的五分之一左右。然而,自2月中旬復工後,該共享單車的騎行量很快就恢復到疫情前,甚至更高。

「小品出行」創始人杜藝峰說,經過此次疫情,消費者們會更加認識到「共享出行」的優勢——避免傳統公共運輸的人流密集。疫情也激勵我們提供更加安全、智慧、靈活的出行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在疫情影響下,注重安全的消費觀念,將促使旅遊交通等行業從產品端、服務端發生一次深刻的改變。

勾志鵬說,誰能推出更多滿足旅客出行需要的「安心」產品,誰將在旅遊交通等行業的復甦過程中占得先機。(采寫記者:徐漢、魏董華、徐揚、趙洪南、吳鴻波、周永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ZpcjXEBnkjnB-0zVg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