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三國」那歌舞之鄉的哈尼族婚禮 令人大開眼界

2019-11-08   微動雲南

雲南普洱江城縣曲水鎮以「雞鳴三國」而聞名,曲水的哈尼族似火一樣熱情奔放、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曲水,一場現代哈尼族的婚禮,令人大開眼界,感慨這哈尼族文化的悠久深厚,陶醉於優美的哈尼歌舞中而留連忘返。

  曲水鎮位於縣城東部約65公里的低山河谷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哈尼族婦女的民族盛裝,的的確確與已熟知的紅河、墨江、寧洱的哈尼族服飾不一樣。

  豐富多彩的哈尼族服飾, 不僅反映哈尼族服飾文化和精湛的布藝水平,還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引起人們對哈尼族歷史和文化的興趣。

  哈尼族婦女以黑衣黑褲為底色,在黑包頭巾前點綴玉珠瑪瑙,腦後掛束紅黃綠的瓔珞,上衣胸前綴滿銀泡銀紐,袖子以白色為主、彩色布條鑲嵌,後腰束一塊繡花布,小腿無任何裝飾,這些裝飾既利於勞動生產,也方便歌舞審美。

  較老的哈尼族婦女一年四季都穿著民族服裝,也比年青婦女的更素雅。

  鼓聲一響,婚禮歌舞馬上開始。鼓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古老的一 種藝術形式。哈尼族的重大活動都離不開鼓,無論是苦扎扎、合色扎,還是建寨、迎親、賀新房,或是祭祀、祭祖、喪葬,或有什麼突發事件,哈尼山寨都會響起歡樂或沉悶的鼓聲,鼓舞相伴,粗獷豪放。

  鑼、鼓、鑔(鈸)的組合是現代哈尼族人民的創新,樂器簡單易用,一起敲打起來,鑼鼓喧天,哈尼族婦女聞聲起舞。鼓聲、聲聲振撼人心,狂舞、舞姿盡情渲瀉,令人撼心動魄。

  舞蹈圍成一圈,或2人對舞,哈尼新人也加入其中,轉肩、顫蹲、扭胯、兩手彎曲擺甩,在舞姿中祈福良辰美景、吉祥如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天下平安。

  哈尼人群在撒著象徵婚禮的松毛(松針)上翩翩起舞。

  忽然,又一陣鑼鼓之聲在街上響起。舞蹈的哈尼人群立刻扭跳到街邊,排成隊形,歡快地招呼來人。

  來人是一群鄉村文藝隊。鑼、鼓、鑔由三個漢子敲打領步,婦女踏著斜步、扭胯邁行,緩緩而來。

  「來吧,歡迎!」

  「成對了,點贊!」

  傾刻間,人群色飛眉舞、爭先恐後地圍觀,街道變成一股歡樂的溪流。

  最終,歡樂的溪流蕩漾成一個旋渦,漸漸向人群散去。

  領隊對哈尼新人一段祝福的話言之後,鄉村文藝隊正式地放起小音箱,跳出歡快的賀囍舞。

  文藝隊成員都是曲水當地農民,訓練有素,一場接一場。

  婚禮上,那動聽的歌、動感的舞、動人的笑,都是祝福新郎新娘的,都是祝願這對新人生活像蜜糖般甜蜜、愛情像鑽石般永恆、事業如黃金般燦爛。

 哈尼族的舞蹈令人留戀忘返,哈尼族的婚宴同樣使人回味無窮,因為那是鄉村生態大鍋柴火菜。

  婚禮由證婚人主持,介紹了一對新人,引見了現場各位,就宣布婚宴開席。席間,新人逐桌敬酒答謝,賓客並紛紛恭賀。

  酒足飯飽之後,動感的吉它音樂再次響起,充滿了現代的時尚氣息。這時,青年人馬上活躍起來。

  夜深了,哈尼族婚禮的歌舞還在進行,一會兒是現代動感的音樂歌聲,一會兒是哈尼族歡快律動的歌舞。曲水這歌舞之鄉的婚禮,讓人見識了傳統與現代的並存、哈尼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使人大開眼界了。

作者:火客

來源:普洱文旅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