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人打理1.8萬畝土地

2019-07-29     運城新聞網

新絳瑞恆農業公司因人因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

26個人打理1.8萬畝土地

記者 解世忠 朱姝 實習生 蘭雪峰

時值七月,新絳縣三泉鎮,在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地里,一名工作人員正在通過現代化農機進行農藥噴洒。

一個人完成超大面積的農業作業,這已經成為新絳山西瑞恆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瑞恆農業」)工作人員的工作常態。

「確切來講,現在瑞恆農業正在通過26名員工,打理著三泉鎮一帶1.8萬畝的土地。」瑞恆農業董事長晁貞良告訴記者。

這種超高的工作效率,還有這種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的作業方式,放在傳統農業時代,根本是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然而,在向現代農業突破轉型的運城大地上,這種情形卻在真實地上演著。 

日前,記者走進瑞恆農業,探尋「26人,1.8萬畝」這組數字背後所蘊藏的多層含義。

瑞恆農業的農機手在使用機械為農田噴洒農藥(資料圖片)

產前:統一「回收」土地

「地就那麼點兒,種小麥除去種子、化肥、打藥錢,一畝地也就收入五六百塊錢,還占著人,不能安心出去打工。」新絳縣三泉鎮雙坨村六組村民王建林說。

在新絳縣三泉鎮這一糧食主產區上,王建林的「種糧困局」並不是個例。

產生這種困局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當前人均耕地少。運城農村的普遍情況是人均一畝多地,拿小麥地來說,每畝收穫的小麥年收入基本在5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無法讓老百姓把農民作為一個職業,也無法維持日常生活支出,因此農民紛紛外出工作,家中耕地收入不再是家庭的唯一或者主要收入來源。

可是,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運城人的「土地情結」非常濃厚,有地就有家。所以就算外出工作,大多數人都不願放棄自家的這「一畝三分地」。

然而事情在2015年前後發生了變化。

「在2015年我把我家的小麥地流轉給了瑞恆農業,全部交給他們打理去了。」王建林說,「瑞恆農業每年每畝地給我租金500塊錢,他們企業的人從種到收就全權負責了,我就啥也不用管了,真是給我省了不少事兒。」

除了土地流轉的租金外,王建林還在瑞恆農業打散工,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打工收入。這樣的生活,王建林覺得也挺美。因為不用外出去打工,也能掙錢,還是「雙薪」。

在三泉鎮里,有王建林這樣將自家土地完全流轉出去當「甩手掌柜」的,也還有不放心別人種自家地的農戶。

「根據這些農戶的特點,我們提供了『點餐式』的土地託管服務。」瑞恆農業土地經營部員工馬棟樑說,「我們的農業託管服務覆蓋了糧食種植的全部環節,農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進行『點菜』。」

這種土地託管的方式,滿足了部分不願意流轉土地、但需要社會化服務農戶的需求。瑞恆農業制定了「點餐式」的單環節託管服務、「套餐式」的多環節託管服務,以及「保姆式」的一條龍全程託管服務。目前,單環節託管面積達10000餘畝,多環節託管面積4000餘畝,全程託管面積4000畝。

從今年開始,瑞恆農業就在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之外,試水「土地入股」這一土地集中方式,以期覆蓋更廣大的農戶。

土地入股,就是農戶以自家土地入股,最終土地產出農戶與企業以8∶2的比例分紅。目前,瑞恆農業通過這一方式集中到200畝土地,王建林的地也在這200畝地當中。

「土地流轉方式下,因為合同期不長,管道、有機肥等好多東西公司沒法上。入股以後,農戶和企業共同開發這塊地,企業有了自主權,也敢在土地上投入設施了。土地投入得多了,當然收成也好,也能分更多的紅。」王建林談起自己從土地流轉方式轉向土地入股方式時這樣說。

然而,土地入股這種方式王建林一開始也是持懷疑態度。

「他們企業真的能把我的地種好嗎?」王建林坦率地講出了自己一開始的擔心。

然而,這種擔心很快就被眼前增收的事實打消掉了。

「在已經入股的土地上種的小麥,畝產能達到自己種的兩倍。如果能有這樣收成的話,我們也就挺放心的了。」王建林說。

因為土地入股存在風險共擔的特性,瑞恆農業還跟簽訂入股合同的農戶們簽訂了保底協議。遇上年景太差時,可以用平均500元每畝的保底價確保農戶收益。

目前,瑞恆農業以銜接小農戶共同發展,已在三泉鎮周邊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和土地入股這三種方式,集中土地1.8萬畝,積極探索通過市場化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努力向市場要動力、向市場要牽引力。這樣土地的規模化,為之後在這些土地上進行專業化、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產中:統一種植管理

瑞恆農業公司所在地門前,是一片260餘畝的高標準糧食作物示範園。這是一片示範園,更是一片試驗田。規模化的土地,讓專業化、集約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成為現實,並惠及當地糧食生產。

記者注意到,在這片示範園的田壟上,插著「5766」「5218」等不同數字的標識牌。

「這是現在我們正在試種的幾個糧食品種,這些標識就是用來區分各個品種的。」晁貞良解釋了這些標識牌的作用,「通過在這片示範園上試種,最終篩選出更適合我們這片土地特質和氣候環境、產量更高的優選糧食品種。」

瑞恆農業面向全國徵集、引進新品種,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科學院都有技術合作。同時,為確保品種的前瞻性,瑞恆農業先後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在這片示範園上,光玉米種子的試驗品種就達到500多種。

「種子的真假問題一直是困擾小農戶種植的關鍵問題。」晁貞良說,「小農戶生產條件下,農戶無法對種子進行篩選,種子選不對,勢必影響之後糧食的產量,更影響農戶的收益。」

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不僅讓糧食生產從最根源上保證優良品質,更在價格上比小農戶自己購買低15%,甚至更多。

在糧食產中的各個環節里,除了種子更物美價廉了,播種、打藥、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管理環節更體現集約化、科學化的管理特點。

例如,播種環節採用種肥同播的方式,在管理環節採用了無人植保機、小麥自助噴霧機等機械設備,緩釋肥、低殘留農藥等優質、有機農資的使用,病蟲害的統防統治等,都是土地規模化基礎上的效率提升體現。

白俊勝是三泉鎮的一名農機手,去年他帶著自己的車輛登記證書、駕駛證在瑞恆農業辦理了入社手續,成為了一名「編外」農機手,即有活兒上崗,沒活兒機動的人員。

談起現在的操作模式,他覺得快捷多了。

「就拿播種來說,現在基本都是種肥同播,瑞恆農業這邊已經將土地整合成大片了,而且統一了種子和緩釋肥,我這播種農機就快捷多了。」白俊勝說,「不像過去,上午村東頭的農戶讓我開車過去,我用這個種子這個緩釋肥。下一個在村西頭,種子還得再重裝,非常麻煩不說,一天也播不了幾畝,機械化的優勢也沒法充分展現出來。」

效率提升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農戶播種的價格在每畝55元左右,瑞恆農業的播種價格降到了30元,在播種這一環節的成本就降低了將近一半。

像白俊勝這樣的農機手,瑞恆農業現在有100餘名。對土地地塊進行計算後,再對農機和農機手進行分配。這種操作方式不僅讓農業生產的成本不斷降低,也讓糧食生產過程更加精準、安全、可控。

「從種子購買、播種、管理打藥等這幾個環節來看,公司種植的小麥,跟我自己種的時候相比,每畝種地的成本能少100多塊錢。而且科學管理後,小麥產量明顯增多了,基本上每畝增收100塊錢。這樣一多一少,一畝地比過去能多掙200多塊錢。」王建林說,「不光是成本降下來了,還上了很多我以前聽都沒聽過的機械,確實讓我們這些老百姓大開了眼界。」

產後:統一加工銷售

在瑞恆農業這片示範園的一角,靜靜矗立著一座高塔。這座塔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其實它是新絳縣第一座糧食烘乾塔,它的日烘乾能力能達到200噸。

眾所周知,小麥、玉米收割後需要進行剝穗、晾曬。在傳統農業生產中,這個環節基本是靠人力完成的。剝、晾的過程相對粗放,尤其很多農戶在馬路上晾曬小麥和玉米粒,遇上下雨天還容易發霉。這對最終糧食產品的存儲和銷售都帶來致命的影響。

「因此,我們購置並建成了這座烘乾塔。在我們機械化收割後,小麥、玉米不入農戶家裡,直接進入這個糧食烘乾塔,當天就可以變成糧食產品。」晁貞良說。

最受王建林好評的也是這座烘乾塔。

「這樣給我們老百姓省去了大麻煩,不僅不用再費事拉糧食去曬,也不用再熬煎下雨把玉米淋了、漚了。」王建林說。

可見,這座「糧食烘乾塔」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減少糧食霉變和浪費,保證糧食安全。

同時,對於糧食產後的秸稈,實施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項目,力爭提升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這也避免了農戶收割後焚燒秸稈帶來的生態影響。

瑞恆農業繼續完善了倉庫、曬場、糧食清選、加工設備等設施設備配套,建立了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嚴格管控糧食從收到售的一切環節安全。截至採訪發稿前,瑞恆農業在組織經營面積1.8萬畝的土地上,年生產優質小麥9000餘噸,生產優質玉米10000餘噸。

在這樣「優種、優管、優收、優儲」的優質生產鏈條下,瑞恆農業的糧食向來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實際上,瑞恆農業參與糧食經營管理部分的工作人員也只有區區26人。這種高效的生產方式,並不是消解了農業傳統生產力量——農民群體,而是將農民群體、小農戶化零為整,投入到整個規模化生產的背景中去,解放了生產力,更提升了生產效率。

「目前的糧食銷售是以大宗銷售為主,一小部分拿出來做深加工。」晁貞良說,「這也是我們目前正在謀求深入發展的領域,我們已經在尋求產業鏈條的拉長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在瑞恆農業的展示大廳里,記者看到了小包裝的麵包粉、餃子粉以及五穀禮盒等產品。

新絳縣歷來是優質小麥優勢生產區,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域優勢,著重引導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生產,瑞恆農業註冊了「絳糧一品」「晉德」等糧食產品商標,申請了「綠色食品」認證。立足這一定位,瑞恆農業積極打造「運城麵粉」這一品牌。

同時,瑞恆農業與新絳縣晨雪麵粉廠簽訂了《優質強筋麵粉產品合作開發協議》,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更提高了效益。他們還通過參加全國性的農產品展會、電商平台等方式,打造「優質強筋麵粉」品牌。

自2013年成立以來,瑞恆農業採取的「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產中管理、統一質量把控、統一烘乾加工、統一儲藏銷售」這「五統一」管理模式,一改往日小農戶種地各自為戰的經營管理狀態,形成了抱團經營、群策群力的態勢,讓農民增收走上了快車道。

瀏覽更多本地新聞資訊,請登錄」運城新聞「客戶端。

長按二維碼通過圖片識別下載客戶端

歡迎登錄「運城新聞」客戶端爆料

或撥打新聞熱線:0359-22333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N-mPmwB8g2yegNDjm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