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G印紀傳媒被終止上市 成A股首支影視退市股

2019-10-12   銀幕穿越者
過去一年,DMG出現了大額債務違約、訴訟導致的銀行帳戶被凍結情況,其實控人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印紀時代、印紀華城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10月10日晚間,深交所發布公告稱,決定印紀傳媒(簡稱「DMG」)股票終止上市,並自2019年10月18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的期限為30個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屆滿的次一交易日,對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2019年8月15日至9月11日,DMG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1元)。據公司發布的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印紀傳媒實現的營業收入縮減至約5980.31萬元,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9200.46萬元。儘管公司投資了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比例占10%,但與交易對方確認收入分配尚需時間,故收入與投資收益尚未在今年半年報內確認。

公司市值曾近500億

印紀傳媒投資了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DMG曾參與製作,宣發《鋼鐵俠3》《環形使者》《北平無戰事》《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多部影視作品。

過去一年,DMG出現了大額債務違約、訴訟導致的銀行帳戶被凍結情況,其實控人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印紀時代、印紀華城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媒體爆出,肖文革在2018年曾通過多次減持共套現24億。2014年,DMG以6億元的資產借殼高金食品上市,2015年年末,DMG總市值曾高達近500億元,退市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印記傳媒總市值僅為9.7億元,市值跌去近97%。

2014年,DMG借殼主營屠宰和肉類蛋類加工的高金食品成功入主中小板,上市以來廣告營銷所占比重逐漸降低,影視及衍生服務逐漸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上市後的新聞發布會

2018年,印記傳媒現17.86億元虧損,年報解釋稱因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公司下半年業務幾近停滯,影視業務發生了較多未預見、未充分預計而未達預期的情況;在宏觀經濟去槓桿的影響下,整體流動資金緊張。

此外,年內印紀傳媒亦出現了大額債務違約、訴訟導致的銀行帳戶被凍結情況。肖文革及其一致行動人印紀時代、印紀華城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印紀傳媒三董事

今年9月6日的公告顯示,肖文革已將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託管給董事長吳冰,同日,吳冰將其受託的肖文革持有的股份轉託管給青島中鑫匯融不良資產處置有限公司,青島中鑫匯融成為*ST印紀的實控人。

據媒體披露,印紀傳媒核心團隊曾於今年9月飛往深圳,尋求破產和解。董事長吳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了「跑路」說法,稱「四川局(四川證監局)和深交所找我,我都去了。每一天都在帶領團隊,都在做業務。我是運動員出身,不到最後一刻我不會放棄。」

吳冰的上述說法受到了監管質疑。9月10月,中小板公司管理部關注函要求吳冰明確說明與四川證監局和深交所談話的時間、地點、方式及談話具體內容,以及離境的時間及原因。

近年其發起轉制的《終結者2:審判日》3D版已經殺青兩年,仍未有引進消息,其參與投資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也正深陷商業糾紛。

從昔日因《鋼鐵俠3》《生化危機4》《終結者2:審判日》《北平無戰事》等影視作品以近500億元市值問鼎「傳媒第一股」寶座的明星股票,到如今的「面值退市股」,印紀傳媒的變故也令A股影視傳媒板塊警惕。

Wind數據顯示,國慶節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文化傳媒指數下跌了1.5%,市盈率減少95,部分傳媒公司上漲,但本以為國慶檔後將在股市上揚眉吐氣的影視公司們,開市後大部分遭遇了下跌。數據顯示,上海電影下跌10%,幸福藍海、北京文化跌幅達9%以上,中國電影下跌8.93%,光線傳媒、萬達電影跌掉超過7%,華誼兄弟下跌6.55%、金逸影視下跌5.41%。

影視產業經歷「黃金十年」

從2008年開始,我國影視產業經歷了「黃金十年」。「政策一嚴,就出現所謂的寒冬,說明了影視產業以前是有泡沫的。」中國傳媒大學趙雪波教授表示,「這種泡沫不僅是影視產業自己的泡沫,其實也是資本市場的泡沫。」

影視產業發展在2014年至2016年間達到階段高點。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增長顯著,同比增長36.15%,當年新增銀幕5297塊,日均增長15塊銀幕。2015年票房達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新增銀幕8035塊,日均增長約22塊銀幕。突破400億元票房後,2016年的票房增速迅速回落,同比增長3.73%,達457.12億元。

資本逐利在影視行業得到淋漓體現。「養豬的、做乳製品的、開餐館的、做金屬管材的、賣五金的、放煙花的企業有什麼共同點?答案:都變成了影視公司。」2014年4月,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在微博上如此調侃。2014年,A股影視公司瘋狂併購。3月,湘鄂情收購了中視精彩和笛女影視;中南重工收購了大唐輝煌;5月,皇氏乳業收購了御嘉影視。其中最大的一筆交易是申科股份以25.22億元收購了海潤影視100%的股份。根據中銀國際研報,2015年影視行業併購達到507.78億元,其中北京文化完成對浙江星河、世紀夥伴的收購,形成影視劇全產業鏈布局。

大公國際曾指出,影視行業這種高溢價、高業績承諾的併購,特別是跨界併購,多數無法真實改善企業的發展狀況,實際成長性無法支撐其高估值,一旦泡沫破滅對企業未來盈利能力及信用水平將產生較大影響。

影視行業也興起了資本市場的遊戲,「對賭協議」搖身一變成為了「保底發行」。北京文化可以說是「保底發行」的開創者,曾參與《心花怒放》《我不是潘金蓮》《戰狼2》等多部電影的保底發行,其中《戰狼2》更是大獲全勝。但北京文化如今更注重投資製作,計劃明年開始陸續上映的《封神三部曲》,總投資達到30億元。

「如果沒有資本關注的話,我相信這個行業不會到今天這個狀態。」太合娛樂副總裁邱洪濤表示。

當資本漸漸退潮,「倖存」的市場從業者開始抱團取暖。2018年春節檔五部影片中,出品公司有近100家。今年的《流浪地球》投資方一共有九家公司,聯合出品方達到23家。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多方參與的方式一方面表明了出品方對影片的看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影視行業分散風險的趨勢。

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影視行業不是用資本就能催生出優質的產品,它更需要有實力的公司和一群真正有創作能力的影視創作人員。不可否認的是,資本湧入讓影視產業在這幾年得到高速發展,從百億規模迅速催生到600億元規模。

歸於理性的影視產業

2019年半年報顯示多家影視公司業績不佳。中銀國際表示,2018年以來部分公司的相關劇目延期或未能取得發行許可證,進而導致的營收不及預期、回款放慢以及壞帳損失增加,這仍然是影響2019年影視上市公司業績的重要因素,影視行業當前仍然在經歷調整期,影視板塊整體業績的邊際改善仍然需要等待。

其實,從2018年開始,許多人就認為影視產業已經進入「寒冬期」。但許多業內人士並不贊成「寒冬期」這個說法,他們認為這是影視產業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後回歸理性。王忠軍認為,影視行業經歷過高速發展之後,需要一個加強規範管理的過程,這是行業未來獲得更長久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當前的各種困難確實是對影視市場的一場大考驗和大洗牌,行業降溫也在幫助這個產業去泡沫,讓市場恢復理性。」慈文傳媒副總裁趙斌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冷卻期」並不一定是壞事,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反而是脫穎而出的機遇期。

根據廣電總局數據,從2013年開始中國影片備案數不斷增加,至2016年增長至3811部,2017年開始回落,2018年大幅下降至3138部。在電視劇上,2018年開始,電視節目製作投資額趨於平穩,2018年全國電視節目製作投資額達427.24億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其中,電視劇國內投資額242.85億元,電視劇國內銷售額260.95億元,與2017年基本持平。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劇目共573部,同比減少了28.1%。實際上,電視劇製作公司的數量在今年也驟減,根據國家廣電總局通告顯示,2019年至2021年度全國獲得《電視劇製作許可證(甲種)》的機構共73家,較上一年減少40家。

影視製作的前期投入巨大,在當前的這場大浪淘沙中,吃虧的不免是規模較小的影視公司。華泰證券認為,隨著監管的長期引導和完善,行業政策預期進一步明確,在行業調整周期,很多中小企業因為生存基礎較薄弱,抗風險能力差無奈退出市場。相比小公司,大公司更有能力聚集資金、人才等重要資源,行業集中度將得到提升。

一位影視領軍公司的中層人員坦言,行業製作水漲船高,小公司以小博大的機會將變得渺茫,未來的市場話語權取決於資本雄厚的大公司。

回歸內容的邏輯正在兌現

當浮華褪去,歸於理性的影視產業的出路在何方?

華誼兄弟副董事長王忠磊的答案是做好內容。「只有水淺了,才會暴露出問題。現在水淺了,可以更加專注地把資本投給認真做內容、對內容有見解的企業。」

影視產業並不單純是資本的遊戲,而是需要內容和藝術創作的行業。今年暑期檔投資將近4億元的《上海堡壘》票房只有1.2億元。尹鴻認為,電影有自身規律,流量明星與IP沒有所謂的對錯,主要還是看作品是不是符合藝術規律,是不是一個好作品,這是核心。

回歸內容的邏輯正在兌現。今年春節檔開創科幻片紀元的《流浪地球》以46.55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三位的影片。暑期上映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達到49.01億元,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總榜第二。而近期,三部主旋律大片締造了史上最強國慶檔。

中航證券指出,從2019年已經上映和未上映的影片中可以看出,流量明星盡數退場,實力派演員成為各大出品方青睞的陣容主體,電影公司對藝人偏向的集體轉化直接反映出當下市場的理性回歸,口碑的「自來水效應」成為傳播的最大利器。

業內人士表示,過於追逐流量是對市場的一種傷害,這種模式的失敗說明影視行業應回歸本源,講好故事才是核心。經過所謂的「寒冬」之後,影視行業發展會越來越健康,市場會愈發鼓勵好內容,好內容得到反饋後又會促進所有從業者用心去創作。

除內容創作外,技術或者渠道的革新也會給影視產業帶來新的動力。光線傳媒表示,隨著5G、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和手機等終端設備的革新,內容產品的媒介形式將發生較重大變化,市場有望呈現多種嶄新的應用場景,從而促進內容需求端迎來蓬勃生機,為內容作品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形成良性循環。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我國影視產業未來還有很大的潛力。艾媒諮詢預測2023年我國票房將突破1000億元,在全球範圍內的電影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阿里影業曾表示將進一步撬動一個超過2000億元的泛電影市場,將單一的票房業務收入拓展為多元化的收入。

邱洪濤指出,網際網路視頻平台、IPTV等的興起讓影視行業的渠道更加多元,「只要源源不斷有優質內容出現,就遠遠還沒有到談論天花板的時候。」

「我們還是要對這個行業有信心,這幾年國家大力倡導發展這種文化產業,這個方向不會改變。」趙雪波說。

綜合自搜狐財經;每日經濟新聞;中國證券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