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80多歲翻跟頭,一下子摔在地上,爬起來後拍拍屁股說「沒事」

2019-12-11   河北好書

17年前的今天(12月11日),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先生病逝。

袁世海是苦出身,沒有閒錢上學,天天到大前門蹭戲,染上了無法戒除的「戲癮」。1927年,袁世海走進了著名科班「富連成」的大門,成為「盛」字科的學生「盛鍾」。一年之後,「袁盛鍾」又陰差陽錯地變成了「袁世海」。

一代名凈袁世海

學戲真苦啊!練功苛刻、老師嚴格這些且不說,就連吃飯也是頓頓開水煮白菜,這誰受得了?可袁世海為了保護嗓子,愣忍了,偶爾吃個油餅,都要先用清水泡泡,去了油膩再吃。

自20世紀50年代起,《李逵探母》《九江口》《西門豹》……相繼登場,梨園內外都在議論那個「小個子、大花臉」。袁世海畢一人之功開創了「架子花臉獨挑唱大戲」的先河。從此,花臉這個原本只能當配角的行當,身價倍增,揚眉吐氣。

袁世海將架子花臉推向巔峰,圖為他飾演的魯智深

為保護嗓子不沾葷腥,偶爾吃個油餅先用清水泡

袁世海從小長在北京城雜亂的貧民窟里,祖父飼養大象,父親給大宅門當轎車把式,母親剛剛32歲就守了活寡,只能給人家縫縫補補、洗洗涮涮。

一個女人孤苦伶們,成天累得汗流浹背也填不飽五個兒女飢餓、迫切的小嘴兒,蘿ト白菜都吃不上,哪來的閒錢讀書啊?袁世海剛念了一年小學就撒潑打滾兒回了家。他知道,母親沒錢,死乞白賴地進學堂,何必呢?

回家吧,啥也幹不了,天天在小胡同里瘋跑,到大前門外蹭戲。天橋,江湖藝人的大碼頭。沒蹭多久,袁世海就染上了無法戒除的「戲癮」。

1927年,袁世海哭著喊著進了「富連成」,被安插到「盛」字科,工老生,藝名「盛鍾」。一年後,「富連成」的總教習蕭長華先生讓他改行,轉投「郝爺」門下。「郝爺」就是袁世海後來的受業思師、著名的花臉演員郝壽臣,他曾紅極一時,人稱「活孟德」。

科班的日子比黃連還苦。只要練功不出活兒,先生揚手便抽一藤條,劈頭蓋臉,聲聲見血一一這就是令人膽戰心驚的「科班打戲」。

電影《霸王別姬》截圖,圖為舊時科班學員練功的場景

這些且不說,吃的也是令人倒胃的開水白菜。袁世海到老還記得:「天天吃這個,一點兒油星兒都沒有。冬天,爛白菜幫子剁碎就下鍋,愛吃不吃,下頓還是這個。為了保護嗓子,我有意忌葷腥。不就是滋味差點兒嗎?填飽肚子就行。偶爾吃回油餅、麻花什麼的,我就蘸著清水泡泡,去掉油膩,以免『痰堵門』。」

母親重病變「植物人」,他依然每天守著母親說話

袁世海至孝,梨園界廣為人知。袁世海唱戲出了名,辛苦多年的母親苦日子熬到了頭兒,總算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每天早起,袁世海啥也不幹,先鑽進母親房裡問安。說夠了閒話,才告辭出來,忙自己那點兒事兒。

曾國藩曾在書信里告誡兒孫:「出必告,返必稟。」說到底,還是要求晚輩對長者尊重。無論你事業多大,應酬多忙,起碼應該在心裡給老人騰個落腳兒的地方。

後來,母親重病臥床,變成了「植物人」,袁世海仍舊天天早晨趕來探望。跑外演出,他便湊近母親的耳根,輕聲道別。外出回家,先進母親的房間,殷勤地說聲:「媽,我回來了!」

雖然母親再也聽不見了,甚至沒有感覺、沒有思想了,他還是要守在床前說話,似乎母親還在盤腿忙針線,微笑地望著爭氣的兒子回家……

袁世海表演的《李逵探母》就是一腔俠骨柔腸。「黑旋風」幻想老娘疼「鐵牛」的場景,令幾代觀眾含淚微笑。

袁世海《李逵探母》視頻截圖

八十多歲重演鳩山,一個「鷂子翻身」摔在地上卻說沒事

晚年,袁世海遠離子女獨處,圖個清靜。家裡請了一位小保姆,服侍飲食起居。八十多歲的袁世海大把大把地吃藥,控制尿糖、血壓和睡眠。隨後,一抹嘴兒,出門、下樓、上車……去應酬天南海北的演出與採訪,參加形形色色的會議和講座。

2001年6月,《紅燈記》原班人馬又聚了一次「全家福」。

袁世海在《紅燈記》中飾演鳩山

袁世海格外興奮,早早地就趕到了排練廳,跟「李玉和」他們走台、對詞。劇中有一個「鷂子翻身」,老人表演這個恐怕很危險,袁世海卻根本不在乎,他縱身一跳,還是摔在了地上,現場立刻亂作一團。老頭兒竟然自己爬起來,拍拍屁股說:「沒事,沒事……」

類似的事兒還發生在譚元壽身上。為了拍攝《定軍山)的電視音配像,譚元壽按照劇本要求,結結實實地摔了一個「搶背」。年紀老邁,弄不好會出人命的!這樣玩命,為什麼?是戲,是藝德,是做人的信仰。

眼下這些耀武揚威的「歌星」「影星」,動輒撇嘴、瞪眼耍大牌,不是要高價,就是對口形……跟這些老先生們比比!

文/改編自《當年那汪月色:我認識的十個老頭兒》

作者:張繼合,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編輯/張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