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意外傷害,騎電動自行車必須佩戴安全頭盔,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下面這些發生在徐州的電動車交通事故,用血淚告訴著你,戴安全頭盔有多重要。
電動車引發的車禍傷也能致命
市中醫院骨傷科副主任劉詩榮講述,今年的11月14日,徐州一名38歲的女性帶著一個6歲的小女孩,騎電動車的時候速度太快,發生了車禍。這個小女孩當場身亡,大人也是命懸一線。經過搶救總算保住了大人的性命,但是因為其皮膚壞死繼發炎症,她在ICU里又住了很長的時間。
市中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中醫師鄭鋼則表示,現在收治的病人里因騎電動車導致意外傷害的例子著實不少,有些情況的確比較嚴重。上個月,家住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名男性,騎車途中接打電話,撞到了電線桿子上。因為車子的速度快,雙側肋骨骨折、雙側血氣胸,外加肺挫傷。
還有一則例子來自於交警部門。51歲的劉某,騎電動車時摔倒,撞到路邊的石頭,頭上磕出了一個三角形的開放性傷口,大量出血。在交警的幫助下,劉某及時趕到我市大醫院接受搶救,傷口縫了30多針。
再來看看外地發生的一些例子
未佩戴頭盔——造成死亡事故
佩戴了頭盔——僅頭皮擦傷
未佩戴頭盔和佩戴了頭盔的對比
據市三院急診科陳延周主任介紹,近年來,急診室經常接診一些電動車意外傷患者,有時候一個白班能連續接診3-4例,下雨天的時候甚至能多達5-6例。翻查近一年來的急診記錄,牽涉到的電動車意外傷病例還真不少,平均每個月都有一二百例。
歸納這些病例的特點,陳延周說,多在上下班尖峰時段發生,患者以年輕人居多,來我們急診的,傷情基本都不算重,以四肢的擦傷、磕碰傷為主,簡單處理下,人就走了。
下面一組數據,不知道你看了之後,內心慌不慌。
徐州市交警支隊相關部門負責人
目前,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輛電動車,初步估計,徐州市區電動車的數量已經達到上百萬輛。據不完全統計,每天因為電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在四五十起,這兩年每年因電動車受傷的人數在七八百人。「這些傷者多是頭部和腿部受傷,特別是頭部,一旦受傷嚴重,很容易致命。」我市交警支隊相關部門負責人如是說。
江蘇省公安廳的官方數據
2018年,全省發生的涉及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占全年事故總數的49.95%、40.31%,與2017年同比分別上升48.08%、7.77%。
記者採訪了解到,除了違反交通法規等不良行為可引發交通事故外,給電動車加裝遮陽篷和風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騎車人的意外風險。這些裝置干擾了騎車人的視覺、聽覺,降低了人的反應靈活度,並不利於行車安全。
雖然大家都強調騎電動車應該戴頭盔,但實際生活中戴頭盔的市民還真的不太多。
12月7日上午,在雲龍山隧道西口的慢車道上,記者看到七八個等信號燈的騎車人,只有一個戴頭盔的。一名年輕男子頭上什麼都沒有戴,凍得瑟瑟發抖,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不戴頭盔時,他說:「沒有戴頭盔的習慣,一戴頭盔我的髮型就給搞毀啦。」
在湖濱路與二環西路交叉口,記者觀察了20多分鐘發現,每一撥等紅燈的電動車都有10多輛,多的時候有20多輛,戴頭盔的寥寥無幾,總的算下來,不到一成。其中有一位老年市民頭上戴著一頂棉帽子,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不戴安全頭盔時,他告訴記者:「我覺得棉帽子比頭盔還安全,而且冬天戴著棉帽子暖和。」
在某電動車專用品銷售店鋪前,一位市民騎著電動車前來詢問擋風被的價格,他頭上戴的是一頂棉帽子。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不戴頭盔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戴頭盔不方便,主要是下車以後不好擱,如果到商場或者什麼地方辦事,你拎著個頭盔不方便,掛在車把上又怕人家給偷走,所以就一直沒有戴頭盔。」
據記者調查,購買安全頭盔的市民也不多。
在雲龍山隧道上層電動車專用品商店,記者看到,相連的幾家店鋪門口都掛滿了擋風被、護膝、頭盔等等,每家店鋪門前都有不少的市民在挑選擋風被和電動車的擋風車篷,但是少有挑選頭盔的。
在這幾個店鋪裡面,掛著幾十種頭盔,樣式新鮮,色彩斑斕,而且都是冬天專用的頭盔,裡面不但有加厚棉墊,而且頭盔中還帶有對人的頭起保護作用的泡沫夾層。
一位店鋪的女老闆介紹,這些頭盔有幾十元一頂的,也有100多元一頂的。冬天專用的頭盔不但可以起到保護頭的作用,還具有保暖的作用。但是銷售量並不高,一天有時候只賣出去幾頂,有時候一天賣不出一頂。
「總叫你戴頭盔的人,才是最愛你的人!」
針對頻發的電動車交通事故及意外傷害,徐州交警呼籲市民:「在騎電動車出行的時候,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不走快車道,不逆行。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好自身安全。」
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呢?對於電動車騎車人來說,基本的保護舉措就是戴頭盔。
市一院神經外科主任徐鋒表示:「騎電動車必須戴頭盔。」頭部在受到猛烈撞擊時,頭盔可以有效保護頭部。一般來說,戴了安全頭盔的傷者基本上都是頭皮外傷,最嚴重的是顱骨骨折,若不戴安全頭盔的話,最輕的就是顱骨骨折造成腦震盪,嚴重的話會出現顱內血腫、顱腦損傷,甚至來不及送到醫院就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