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鍋」成名的妖怪——天狗

2020-07-14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靠「背鍋」成名的妖怪——天狗

天狗,最早出現於《山海經·西山經》,是一種「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貓,可以御凶」的野獸,雖被稱為天狗,但似乎與地上普通的獸類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但自東晉郭璞將天狗錯誤注釋為「天狗星」後,天狗慢慢成為了「災星」的代名詞,「天狗出,亂世現」的流言影響著後世眾多朝代,天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背鍋俠」。

天狗溯源

從東漢到北周時期,天狗的形象可以說是統一而完善的。據《宋書·文五王傳》和《述異記》記載:「有流星大如斗杆,尾長十餘丈,從西北來墜城內,是謂天狗……尾上火光迸裂,移時乃息,數十里內皆聞其聲」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基本可以窺見「天狗」的原貌,即從天際划過墜落的流星或彗星,也由此可見人們對天狗最原始的恐懼只是源於對星辰異象的恐懼。

此外,從此時起,天狗已經擁有了「具象化」體現。《述異記》中描述天狗為:「似狗而人立,頭銳喙長,上半身赤色,腰以下青如靛,尾如簪,長數尺」。天狗逐漸從異象演化出實體,更為後來「背鍋」提供了條件。

天狗為禍

因古時人們無法解釋天上墜星的異象,於是被冠以「天狗」名字的流星被視為了災禍與凶兆的示警。在蒙昧的古人眼中,當天狗如火流星般的降臨時,就意味著千里之內,必遭戰亂荼毒。

據《隋書》記載:「大隋開皇19年,隋與突厥戰亂頻發,一日,突厥軍營內見赤虹經天,光照數百里,且有天狗墜入營中,血雨三天不停。」

由於目擊者眾多,這種「天狗為災」的傳說顯得尤為可信,百姓紛紛傳言「天狗所墜,下有伏屍流血」。一時間,天狗不僅代表著自然的災難,還為凶煞背上了「黑鍋」。

禍之所倚

相傳,隋滅陳之前,陳國流行取人心肝祭祀天狗的行為,人們試圖用這種方式平息「凶煞」天狗的怒氣,以規避災難的降臨。

到了唐朝貞觀17年,長安城內更是因為一句「上遣棖棖取人心肝,以祠天狗」的神秘預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恐慌。

棖棖是傳說中挖人心肝的鐵爪惡魔,皇上派遣惡魔取人心肝來祭祀天狗,在這樣的恐怖氣氛下,天狗已在世人眼中從一個凶煞的「災星」變成了帶來殺戮之禍的妖魔。

時至今日,曾頻繁引起恐慌的凶煞妖魔已漸漸埋葬在了歷史的塵埃里,但天狗作為廣為人知的妖怪背後,蒙昧人類的推波助瀾和長久的「背鍋史」,才是其「成名」的真實寫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G4lTHMBiuFnsJQVY-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