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片
蓬溪縣明月鎮白廟村(原中河咀村)距蓬溪縣明月鎮場鎮3.5公里,現有7個村民小組,農戶465戶、總人口1137人,耕地面積1364畝。
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貧困人口 214人。2016年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2017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全村現有青見400畝、香桂300畝、30萬千瓦光伏發電、魚塘160畝。
大事記
2016年至2020年,共硬化道路13.8公里,加寬3.7公里,通組道路21公里,整治堰塘12口;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生活用電戶戶通
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共44戶93人,分散安置貧困戶2戶2人,全村共實施C、D級危房改造64戶
2016年,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7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2018年,建成400平方米光伏發電項目
2020年,建成烘乾房1處,購買收割機、無人植保機;整治撂荒地70畝,發展集體經濟種植水稻
白廟村到處都是一派村美業旺的新農村景象。劉昌松/攝
脫貧致富經
10月22日,經歷一段時間的陰雨天氣後,遂州大地終於迎來久違的暖陽。站在白廟村村口,一眼望去,滿眼儘是生機勃勃的綠色柑橘園,村民們正在園內忙碌,白牆藍瓦的易地搬遷新居扯人眼球,成群的魚兒歡快地在魚塘游來游去……到處都是一派村美業旺的新農村景象。
完善基礎設施 築牢脫貧攻堅根基
「村村通公路,家家有電視,戶戶通光纖……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都有保障。」據蓬溪縣明月鎮白廟村(原中河咀村)黨支部書記李庭介紹,這不僅是白廟村和村民們的「標配」,更是脫貧攻堅的硬性要求和根基。
走進白廟村,一條條水泥路寬闊平坦,一排排新建樓房大氣敞亮,一根根自來水管延伸進千家萬戶,一幅現代新農村的景象躍然眼前。據了解,2019年,白廟村完成村內3-7組道路加寬整治3.67公里,投資55萬元;完成1組道路硬化710米,投資32萬元;4組山坪塘整治兩口,投資18萬元。今年,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收官之年,還計劃新建村道路約4公里。
「以前哪裡有自來水嘛,山坪塘、蓄水池、渠道、提灌設施年久失修,灌溉沒保障,有時候吃水都難。」回憶起以前的日子,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
水利設施薄弱是該村的短板和弱項。為此,白廟村結合實際,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緊緊圍繞打好脫貧攻堅戰、建設幸福美麗新農村的工作思路,開展「查問題、補短板、強弱項」行動,在強化道路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山坪塘整治。今年,計劃在6、7組分別新建一口堰塘、一個烘乾房,同時做好撂荒地整治工作。
發展特色產業 增收致富後勁足
10月22日,趁著晴好天氣,白廟村脫貧戶岳蘊會一大早就與工友們來到柑橘園開展除草作業。
岳蘊會工作的柑橘園名叫昊輝農業生態園。昊輝農業生態園項目計劃總投資3000萬元,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占地600畝,發展生態垂釣、肉牛、跑山雞、青見、核桃。二期占地520畝,發展草莓、葡萄、枇杷和觀光農業。建設觀景平台2000平方米、辦公樓1320平方米、冷凍庫1200平方米。園區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30餘個,年提供務工300餘人次。
「以前一個月1500元,從去年開始,我承擔了一些管理工作,漲到了2000元。」岳蘊會說,村裡產業發展起來後,她和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
在昊輝農業生態園,除了岳蘊會之外,還有10多名貧困戶長期在生態園上班。「今年工資支出30多萬元,其中臨時性用工支出20多萬元。」昊輝農業生態園負責人郭家輝說。
如今,白廟村的基礎設施已大為改善,產業發展也步入快車道。目前,村裡有青見400畝、香桂300畝、30萬千瓦光伏發電、魚塘160畝等產業讓貧困戶通過務工、分紅、土地流轉等方式實現了長期穩定脫貧增收。
昊輝農業生態園已基本成形,園內種植養殖業都在有序推進。劉昌松/攝
回鄉創業記
退伍軍人回鄉發展現代農業
白廟村是蓬溪縣明月鎮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由於丘陵地形的限制,交通不便、經濟落後,許多村民外出務工,大片良田無人耕種。
2015年,退伍軍人郭家輝回鄉創業,將自己在外所掙的1000餘萬元全部投入家鄉建設。
窮山溝要如何發展?一開始,郭家輝就有自己的初步想法:流轉土地,建農業生態園,搞規模化種植養殖業。
為了打通中白廟村、學田村與外界的交通線,郭家輝拿出200餘萬元硬化鄉村路4.6公里,修通村道路10.5公里,解決了兩個村群眾出行難問題,為群眾脫貧致富凝聚了民心、增添了信心。
基礎設施建起來了,郭家輝便開始建設農業生態園。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他的昊輝農業生態園流轉了1100餘畝土地,其中,僅白廟村便流轉了近600畝。如今,昊輝農業生態園已基本成形,柑橘、經濟林、生態養魚、麻鴨等種植養殖業都在有序推進,部分項目已逐步見效。
「我們生態園聘請的都是貧困戶,空閒時大概有十多名工人,忙時有二三十人。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退伍軍人,能夠讓貧困戶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大家共同富裕,這是我最大的心愿。」郭家輝說。
村民住進新房,日子越過越好。劉昌松/攝
百姓幸福事
撂荒地里 「種出 」生態米品牌
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白廟村出現大量土地撂荒。除了流轉出去的部分土地外,仍剩下約200畝撂荒地。如何利用好撂荒地,又讓農民增收,成為擺在白廟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2019年底開始,我們便謀劃撂荒地的事情。」李庭說,鑒於太多土地撂荒,村集體便將部分撂荒地回收,開闢出來種植水稻,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我們聘請貧困戶參與勞作,生產綠色、無公害的水稻,併購買收割機,建立風乾房,今年畝產約1000斤,給村集體帶來的毛收入約9萬元,除去人工、成本等,村集體有近6萬元的收入。」李庭介紹說,第一年生產的水稻,基本上被本村村民搶購一空,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他們還自創了「靈山秀水幸福白廟」生態米品牌,用以推廣營銷。
「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其他撂荒地也充分利用起來,這樣既可增加村民收入,也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舉兩得。」李庭說。
村民在家門口的柑橘園裡務工。劉昌松/攝
人物訪談
做好「四個結合」 讓日子越過越好——訪明月鎮黨委書記胡大為
明月鎮如何結合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這是明月鎮黨委書記胡大為上任以來工作的重中之重。
胡大為介紹說,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在做好收官工作之際,依然不能停滯脫貧工作。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明月鎮將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並將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紅利,與鄉村振興進行深度融合,確保脫貧成果、成效、成色更好,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強。
談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結合的具體工作,胡大為侃侃而談,信心十足。他說,明月鎮將做好四個結合:一是將鎮村建制優化調整「後半篇文章」和村兩委換屆相結合,讓村一級組織更強、人才更優,保障鄉村振興有人有才;二是與縣城農旅環線和全市現代農業園區一體化大環線建設相結合,進一步謀劃好推進好農業產業,在已有產業基礎上提質增效,大力引進和培育有實力、有市場、有前景的產業項目,保障群眾興業樂業;三是與場鎮治水工程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進一步形成水美大地景觀,形成明月區域文化品牌,建設幸福美麗新村,保障群眾安居樂居;四是與白廟村鄉約銀行「七積」模式相結合,進一步激發群眾在社會治理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進一步發揮鄉村鄉風民情,進一步保障群眾民生民利,讓鄉村振興更加便民為民。
來源:全媒體記者 杜林德 賀建平 劉春燕
編輯:孫 各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