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之中,沒有一代皇帝比唐宣宗李忱的故事更具傳奇了,他成為皇帝的契機也可以說是別人送到手裡的,而送給他帝位的原因卻是因為群臣認為其不善言語,天生不慧,容易操控。但是在他做皇帝的十三載里,國家國勢有所起色,國民日漸富裕,使得本已衰落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甚至後代史家對其評價都極高。
元和五年,李怡生於唐長安城,作為唐憲宗的第十三個皇子誕生。在唐穆宗在位時,被封為光王,如果論輩分來說,李怡算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但是年齡上面卻是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是要小一歲。
李怡在少時就少言寡語,宮中人都認為他不慧。但是傳奇的是在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病勢越來越嚴重的時候,突然有一道光輝照耀著他的身體,這時他立馬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般。唐穆宗看到這情況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斷不是心病。」並賞賜了李怡。此事後,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告知母親鄭氏後,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能讓別的人知道了,你也不要再提起。」
經歷了這件事和母親的告誡之後,李怡就在外人面前表現的更加的沉默寡言,而唐文宗,唐武宗卻總是在宴會上強迫他說話,以此為樂,並稱其為「光叔」。然而李炎卻是看出端倪,李忱對於常年的羞辱卻是不像正常人那樣惱怒,也不是如真的傻子一樣陪笑,而是面無表情、若有所思。後來李炎細思極恐,便多次暗中安排「意外」想要加害李怡,卻是總是以李怡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
會昌六年,唐武宗李炎病危,當朝宦官馬元哲妄圖執掌朝政,卻不能自己稱帝,就想到了一直被人稱為不慧的李怡,認為李怡的條件完全可以當一個傀儡皇帝,而自己在背後掌權,便擬定假詔書,立李怡為皇太叔,改名李忱,為下一個皇帝繼承人。就這樣,帝位就平白地送到了李忱手上。李炎駕崩後,李忱順利登基。
當宦官想要操控這個傀儡皇帝時,才發現事情和他的計劃完全不一樣,登基後的李忱一改平日裡的模樣,勤於政事,孜孜求治,用心改善上一代留下來的社會問題,這可讓那些密謀已久的奸臣以及黨羽瞬間傻眼了。李忱裝傻三十餘載,朝堂的一切都看得清楚,即位後便改變了朝堂構架,罷免庸官,選拔人才。
後代稱李忱的盛世為「大中之治」,並將其與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比,將李忱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