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糖,讓我親親好嗎?」這背後的教養真相太可怕

2019-12-03     父母在線

提到兒童性侵犯,沒有父母不喊打。可是,你知道我們日常教養的一些錯誤做法,很可能會助紂為虐地「幫到」性侵犯們嗎?

一個聚會上,大人們聊天,各家小孩子們就玩鬧在一起。不久後,一個媽媽發現,她家5歲的兒子渾身髒兮兮的,衣服上還有大面積水漬。

怎麼辦呢?

媽媽就把孩子拽到一邊,說:把衣服脫下來,我給你洗洗,這個天,衣服掛外頭一會兒就晾乾了。

孩子不情願,但媽媽很強硬,三五下就把孩子的衣服扒下來了,包括內褲。

突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被脫光光,孩子顯然生氣了,一個人站在角落,窘迫地拿手捂住自己的生殖器。

這時,旁邊幾個媽媽覺得這小孩實在呆萌、可愛,就拿出手機要拍照。

一個阿姨還逗小孩說:把手拿開吧,男孩子有什麼關係。

小孩很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兒,眼看就要哭出來了。

這時,他媽媽晾好衣服過來了,沖兒子說:哎呀,他們跟你玩呢,剛剛XX阿姨還送了你小汽車對不對?拍你一張照片有什麼好哭的!


接下來是故事二。

一個4歲小女孩家裡來了一群親戚。其中一個女性親戚對軟萌的小女孩很有興趣。

她說:寶貝,喊阿姨。

小女孩乖巧地喊了聲阿姨。

這親戚受到了鼓舞,進一步說:那你讓阿姨親下好不好?

這次,小女孩本能地往後退,要逃走。

女孩媽媽似乎很想要照顧親戚的感受,悄悄給那人遞了一塊女兒平日最愛吃的小蛋糕。

親戚心領神會,拿著蛋糕朝女孩走過去,說:好好吃的蛋糕啊,你要嗎?

女孩當時就伸出手,開心地捧著蛋糕吃上了。

可就在這時,親戚開口了:好了,你吃了我的東西,現在總該讓我親一口吧?

兩個故事就講到這裡。

有人問,這樣的例子跟性教育有什麼關係?那我再講一個發生在我家附近一所私立幼兒園的兒童性侵事件。

一個5歲小女孩,接連幾次被校內一個看門的大叔,通過小糖果哄騙到了園內偏僻的角落,然後被猥褻。直到一次無意的聊天,父母才得知小女孩所經歷的一切。如若不是那個偶然,所有人仍會蒙在鼓裡。

為什么小女孩會那麼乖巧地去配合性侵者?因為那個性侵犯給了小女孩糖果了啊。

「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要聽別人的話。」這個邏輯不是那個性侵者才教給孩子的,而是這個小孩早就在家庭裡頭學會的。

回看我們前面講的兩個孩子所經歷的,跟性侵者對受害者所做的事,是不是很像?

逗樂、物質引誘,甚至威逼,以此希望孩子乖順,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數不勝數。可是別忘了,上述我們用來讓孩子們聽話的方法,也是壞人最常用的方法。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在大人的起鬨聲中,無助地捂住自己私密部位的小男孩,以及面對陌生親戚的「親密接觸」很抵抗的小女孩,他們被「侵犯」身體界限卻得不到父母的保護時(有時父母甚至就是那個「侵犯者」),這些孩子內心在經受著什麼呢?

孩子最後只能學會:

  • 我說「不」是沒用的。
  • 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要滿足別人的期待。
  • 哭也是沒用的,否則我就不像個男人。
  • 我有問題,我不好。

所以,大家看到問題所在了嗎?

上述逗孩子的情形,真的不是偶然發生的事情。背後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是我們基本的養育態度。

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是真正的性教育啟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一個朋友曾經問過我:到底什麼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性發育會更健康,更少問題呢?

我們知道,家庭教養一般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專制型。這種家庭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會比較高,或者會很苛刻。

第二種是溺愛型。這種家庭父母會全身心滿足孩子,卻不會對孩子提什麼要求。

第三種是忽略型。這種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愛都很少。親子關係很冷淡。

第四種是權威型。這種家庭的父母對孩子既有期待和要求,同時也會有支持和尊重。這兩條基本的養育原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相輔相成。

研究者通過跟蹤統計發現,權威型家長養大的小孩,他們往往會比較成熟,更懂得遵守規矩,但也不失自主性,自尊也會比較高。同時,他們在性上會更少出問題,更懂得珍惜和保護自己,以及尊重另一半。

權威型家長為什麼會這麼成功?我們的推測是:

得到父母疼愛和尊重的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值得被珍惜的,所以他們也會更加願意照顧好自己。

他們知道父母的期待,因此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更願意做父母所期待的事。這並非討好,而是出於心甘情願。

簡言之,好的親子關係,會為孩子的性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

所以,該立規矩的時候,請給孩子立好規矩。屬於孩子的事,儘量尊重孩子,幫他們去體驗自己的感受,珍視自己的感受,愛自己的性別,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整個的人。

如此,這些孩子的整個生活,包括性方面的發展,都更可能處於一個良性的狀態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EGBzW4BMH2_cNUgKU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