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星系組成,似乎都已經定型了。從最基礎的行星,再到星系的主恆星,恆星系再組成更大的星系集團。在恆星系統之外,則是黑洞等特殊天體。
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另類的天體,它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這種星體的質量比恆星略小,但比最大的行星大,它的內部氣溫比行星要高,但是卻並不被劃入恆星的行列。這就會褐矮星。褐矮星表現呈現鐵鏽一般的褐色,它差一點就能變成恆星,但是體內的溫度和壓力不足以發生恆星代表性的核聚變反應。
但是詭異的是,它身上觸發了鋰元素的聚變反應,這讓它幾乎就能歸為恆星的行列了。在距離地球6.5光年的船帆座,有一個由兩顆褐矮星組成的雙聯星系統。天知道它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這是褐矮星在宇宙中的一種存在形式。
實際上,宇宙中有許多褐矮星,如果打一個恰當的比方,它們就是進化升級失敗了的恆星。它們雖然也在發光發熱,但是卻沒有恆星那麼大的光芒。因為形成之初的一點質量不足,褐矮星不是恆星,當然它們也沒有辦法,圍繞其他恆星旋轉。
大家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9799f7afad2123fcc89517e0199df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