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當下的世界不太平。硝煙四起,炮火紛飛。
這裡要講的是備受關注的巴以衝突。巴以衝突從來就不僅僅是巴基斯坦與以色列兩國之間的事,而分別代表了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是兩大陣營之間的衝突。其他戰事,即便是俄烏戰爭,儘管烏克蘭背後有北約撐腰,但俄羅斯這邊的代表性不強,它依舊是世界地圖裡的局部戰爭。
巴以衝突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隨著時間的發展,牽扯進來的越來越多。西方國家還沒說啥,拉美及南美三國倒是先跳了出來,玻利維亞宣布與以色列斷交,智利與哥倫比亞宣布召回駐以大使。阿拉伯方面,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則表示以色列應立即停止針對加薩走廊的襲擊。
未來會怎麼樣,目前還不知道,看不清楚。
咱們是一個影評號,還是通過電影來談事比較好。恰好,2023年出了一部影片《果爾達》,就聚焦於巴以衝突,講的是「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的故事。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電影吧。
目前為止,眼下的巴以衝突還沒有被叫做第六次中東戰爭,戰事仍局部發生在加薩走廊。否則,影響會更大。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審視一下第四次中東戰爭,因為那一戰決定了至今的以色列局勢。
果爾達·梅厄,是以色列第四任總理,也是目前為止以色列唯一的女總理,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就發生在她擔任總理期間。
果爾達出生在烏克蘭基輔,是烏克蘭猶太人。童年時期的果爾達見證過烏克蘭人及俄羅斯人對於猶太人的霸凌與屠殺,嚴重時果爾達的父母將自家門窗全部封死,將一家人關在黑暗的房內躲避種族份子的滋擾,因為缺少食物年幼的果爾達甚至餓的昏倒過。
8歲時,果爾達的父母不堪重負,省吃儉用積累了一點錢財然後趕緊帶著她移民到了美國。在美國,她度過了整個青春。果爾達家裡並不富裕,她的父親在美國找到了一份木匠活,母親則開了一家小雜貨店,日子還算過得去。猶太人的天資與勤奮,在果爾達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公眾集會等活動中迅速脫穎而出,表現出了不俗的組織與表達能力。
然後,受到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的影響,1921年23歲的果爾達與丈夫一起移民到了巴勒斯坦地區,成為了猶太復國先鋒。1948年,果爾達參與簽署了以色列獨立宣言,成為了開國元勛之一。
1949—1956年,果爾達任以色列勞工部長。1956—1966年,任外交部長,她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色列國父、首任總理戴維·本-古里安對果爾達的堅強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非常佩服,稱她為內閣中惟一的男子漢。1966—1969年,任工黨總書記。1969年,70歲的果爾達·梅厄出任以色列總理。
《果爾達》的故事就發生在果爾達·梅厄出任總理期間,聚焦的是「贖罪日戰爭」,時間是1973年10月6日 至 26日,前後共21天。
《果爾達》可以類比的《鐵娘子》《至暗時刻》,甚至是《萬湖會議》,都是講政治大人物在歷史關頭做出的歷史性抉擇的問題。具體到《果爾達》,就是儘管講「贖罪日戰爭」,但是全片沒有戰爭場面,而是深入到政治人物的內心,講決策的過程中大人物內心的糾結與撕裂。在為大人物祛魅的同時,體會到了大人物的心理細節,在更大程度上豐滿豐富了大人物的形象,進一步增強了大人物的魅力。這看似矛盾又融合的過程,就在一部電影里發生了,很有意思。
贖罪日戰爭,也即第四次巴以戰爭,對於巴以局勢的影響至關重要,基本奠定了當前以色列的版圖及格局。從那以後的戰爭,都沒有從根基上改變以色列。
不過,贖罪日戰爭對於果爾達的影響倒是挺大,直接導致了她的下台。原因在於,她沒能預測到阿拉伯國家的突然襲擊,導致戰爭初期以色列戰損極大,幾乎到了滅國的邊緣。如果沒有美國的大力支持,大概就真的滅國了。
之所以被稱為「贖罪日戰爭」,是由於戰爭爆發於10月6日,這一天恰好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這是猶太人一年中最莊嚴、最神聖的日子。在贖罪日這一天,虔誠的猶太教徒完全不吃、不喝、不工作,併到猶太會堂祈禱,以期贖回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所犯的或可能犯下的罪過。以色列全國上下所有活動,因此都要停頓下來。整個國家沉浸在一片肅穆之中。
敢在這一天發動對以色列的戰爭,是對猶太人的宗教侮辱,是不講費厄潑賴的。但是,早有準備的阿拉伯世界,就是要選擇這一天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因為阿拉伯人知道這一天裡以色列的防範會是最低點。
包括果爾達,都完全沒有想到阿拉伯國家會在這一天發生襲擊。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國家從兩個方面同時向以色列發起襲擊,南路是埃及為首的軍隊,向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發起進攻,東部的敘利亞則向戈蘭高地發起襲擊。
由於以色列當天全國放假,許多士兵返家過節。以軍在開戰初期被打得猝不及防。
西奈半島方向,200多架埃軍戰機飛抵蘇伊士運河,僅用20分鐘,就摧毀了以軍陣地90%的以上的預定目標,將以軍的通訊系統徹底癱瘓。轟炸過後,數萬埃軍士兵強渡蘇伊士運河。
戈蘭高地方向,1000多輛敘軍坦克在600門火炮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向高地上的以軍陣地。
戰爭爆發後的前一周內,阿拉伯聯軍大獲全勝,以色列軍隊岌岌可危。
阿拉伯世界方面,背後有蘇聯的支持,蘇聯援助的薩姆6飛彈成名,給以色列空軍造成了很大損失。而且,蘇聯則向阿拉伯國家援助了1.6萬噸物資。
至於以色列方面,《果爾達》里從果爾達的眼睛,演的極好。
果爾達方面,她年老體衰,已經75歲,還患有白血病,顫顫巍巍,似乎隨時都要倒下去,由這樣一位老人作為國家領袖,似乎就預示了不行。
戰爭方面,不用說,前期以色列慘敗,以色列國防部長的精神已到了崩潰的邊緣,果爾達內閣備受壓力,搖搖欲墜。
至於以色列最堅定的支持國美國,這可是1973年,剛剛經歷了「水門事件」打擊的美國總統尼克森自身難保,壓根沒有能力再公開出來聲援以色列了。只能靠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來主持大局了。
也由於尼克森成了跛腳總統,美國對於以色列的公開支持力度見小,以至於整個西方國家都不支持以色列。當美國為以色列提供援助時,結果整個歐洲只有葡萄牙表示支持。於是,美國的飛機,只能從葡萄牙起飛,然後小心翼翼地沿著地中海進行飛行。
歐洲之所以不敢公開支持以色列與美國,還在於它們擔心中東阿拉伯國家對他們進行石油封鎖。
而且,成立於1960年的歐佩克,經過13年的打磨,剛好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贖罪日爆發後,歐洲國家怕啥來啥,歐佩克的確對應美國、西歐、日本宣布了石油制裁,這直接導致了19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
所以,以色列總理果爾達在贖罪日戰爭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
好在,她也頂住了所有的壓力,堅決不投降,堅決拒絕和談,堅決支持以沙龍為首的戰爭強硬派進行反擊,堅定地認為以色列能夠反敗為勝。
最終的勝利,還是靠科技,以色列藉助美國的衛星,發現埃及的觀察到埃軍的第二和第三兵團之間存在一個缺口。於是,拿著從美軍從朝鮮戰場上從中國志願軍手裡學來的快速穿插戰術。以色列軍隊派軍隊快速從穿插,將埃及第三軍包圍了西奈半島上的沙漠裡。
被圍困的第三軍,由於後路被抄,斷了水源,迅速陷入絕境,幾萬人眼看著就要渴死。
所有的壓力都在逼迫果爾達,要求她對被包圍的埃及軍隊開一個人道主義口子。但是果爾達果斷拒絕,要求埃及要麼徹底承擔以色列的地位,並公開展開和平談判,要麼她就讓埃及第三軍所有士兵全部渴死,她不怕埃及多出來了一個寡婦軍團。
《果爾達》突出了果爾達的果然與堅定,也突出了她在贖罪日戰爭中的功勞。
其實,《果爾達》是在為果爾達洗地。因為果爾達在贖罪日戰爭中飽受批評,最大的批評就在於她對敵軍的突然襲擊準備不足,讓以色列承受了不必要的打擊,承受了不必要的損失,讓以色列的軍隊與防線遭受了巨大的犧牲。正是由於這種批評的聲音過大,使得果爾達任期不滿就提前退出,選擇了退休。
果爾達的大意,也在於對於以色列防線的過於自信,過於託大了。自第三次中東戰役以色列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後,就沿著蘇伊士運河構建了一條巴列夫防線。
以色列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先後耗資數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起正面寬約175公里、縱深長約10公里的防禦體系。這條防線的核心即巴列夫防線,它沿著蘇伊士運河,構築了一條沙堤。
在以色列人看來,這條高達20米的沙堤壓根不怕轟炸,也不怕埃及人去挖沙。反正都是細軟的沙子,怎麼炸都不會蔓延的很厲害,扛炸性極好。
但是,畢竟埃及人更了解沙漠,更了解沙子。面對巴列夫沙堤這個看似難以破解的高端局,一名年輕的埃軍工程兵軍官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且粗暴的解決辦法:沙子怕水,可以用消防車的高壓水槍沖刷沙堤,直接在沙堤上衝出缺口,供後續部隊通過 。經過試驗,「以水克沙」確實有效。
更何況,巴列夫沙堤就建在了蘇伊士運河邊上,運河裡有的是水。只要高壓水槍對準沙堤,從蘇伊士運河裡汲取的運河水,就可以快速沖刷出一個巨大的口子。
在實戰中,贖罪日戰爭爆發後,埃及人僅用了5個小時就將巴列夫沙堤防線沖開了60多個缺口,一舉突破了這個以色列人自以為堅不可摧的防線。
群里的大公滿世界找了一圈,希望能夠從影視里看到高壓水槍衝擊巴列夫防線的場景,結果沒有找到,這一最具視覺效果的戰爭場景,居然沒有,好可惜。
至於戈蘭高地戰場,可也去看看《淚之谷》,那部劇有詳細的介紹。群里的川美眉深扒過,也可以去看看。
這裡只說《果爾達》,毫無疑問,老戲骨海倫·米倫演的棒極了,幾乎已經預定了一個奧斯卡提名。
當然,如何對比一下歷史上真實的果爾達的照片,又會發現海倫·米倫並沒有還原好果爾達,尤其是眼神不行,無法還原出果爾達那種咄咄逼人的悍婦眼神來,海倫·米倫的眼神溫柔的太多了。畢竟是演員。
但《果爾達》的總體氛圍營造的不錯,作為電影,還是挺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