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廚師,也要做人群里出眾的人

2022-05-12     紅廚

原標題:朱菊:廚師,也要做人群里出眾的人

他學傳統粵菜出身,偏偏要去做創新融合菜;他明明是廚師,卻跑去學繪畫、設計,還獲得了相關獎項。「不務正業」的朱菊,對烹飪一直有不同於常人的看法。

22年廚藝生涯,朱菊由籍籍無名到逐漸被眾人熟悉,在這個青年廚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一代廚師的別樣魅力。

作者:陳蘭

編輯:王白石

題圖:紅廚網攝

做廚師,也要做人群里出眾的人

朱菊,中國烹飪大師、廣東工匠名廚、廣東衛視《粵菜好師傅》節目廣州代表隊主廚、現任天薈國潮行政總廚/產品創意藝術總監……

從廚22年的他,自小就不甘平庸,一直想做人群中那個出眾的人。

2000年,朱菊因緣際會之下,進入了廚藝界。在學廚期間,很多人都覺得學好廚藝就行了,但朱菊這時就展現了自己的「獨特」,除了學做菜,還愛上了「搞藝術」。

「在做學徒期間,除了正常上班時間之外,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鑽研繪畫、食雕上了。」朱菊回憶說,當時自己就知道,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廚師,就不能將自己局限在做菜上。

但對於當時初入行的朱菊來說,他基本沒有什麼錢可以去上培訓班,學刀工還有師傅可以教,但是學繪畫,連個領入門的人都沒有。

「找方向和試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朱菊坦言。

「因為之前基本沒接觸過繪畫,一開始我會買一些複印紙按在繪畫本上,直接印著畫,後來慢慢自己上手臨摹,但出來的效果總是不盡人意,有點『徒有其表』的感覺。」

浪費了無數張紙之後,朱菊漸漸領悟到:臨摹並不是一味的照搬,而是要有效的臨摹。

於是,他開始嘗試去觀賞一些優秀的作品,買一些雜誌來看,甚至在空閒時間去參加一些畫展,通過觀摩思考每幅畫背後的一些細節,從而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

朱菊說,當你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上去了,你的畫圖水平一定不會差。

漸漸地,朱菊對繪畫的層次感、設計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呈現,他畫出來的草莓、西紅柿、孔雀等作品不再是呆板生硬的畫,而是漸漸有了「生」氣。

不過,朱菊的「特殊愛好」並沒有被所有人理解和認可,這讓他在後廚成為了一個異類,很多人覺得他怪,覺得他就是「不務正業」。

但是朱菊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瞎折騰,而是一步一步向前追遂著自已的方向。

他認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系統的思維,做廚師自然不例外。

「學習繪畫,能讓廚師對菜品的造型、顏色搭配、創意呈現有更強的敏銳度。這樣才能時刻保持食客在感官上的新鮮感,做出的菜品才會有更鮮活的特色。」

事實也是如此,因為朱菊學習了繪畫,所以他做出來的菜,色彩搭配總是十分有層次,讓人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但朱菊並不滿足於學習繪畫為菜品帶來的色彩搭配美感,他還想食材本身也兼具藝術感,這時候他接觸到了食雕。

「那些栩栩如生的鳥和花,連羽毛和花蕊都有,竟然都是用刀在蘿蔔、南瓜上雕刻出來的,太神奇了。」

這讓朱菊很興奮,他好像發現了廚藝之外的更多可能,於是他默默狠下決心要求自已一定要學會、學好這門手藝。

但食雕是一個精細活,並非一蹴而就。不但非常考驗廚師的洞察力、耐力、創造力,還對廚師對材料的理解度有很高的要求。

朱菊坦言,雕刻食材時手上一定得有數,何時輕、何時重,每一刀都有講究。

比如一朵簡單的胡蘿蔔花,雕淺了,花瓣會相距太遠,影響美觀;下刀深了,花瓣就會折斷;雕得薄了,花瓣捲曲得厲害,達不到形似;雕得厚了,花瓣卷不起來,就顯得不夠傳神……

「可以說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精巧功夫。」朱菊總結道。

他表示學習食雕,沒有捷徑,只能不停去練,工多藝熟,才會得到一個好的、精細的作品。

學習食雕的過程可以說比繪畫更艱難,至少繪畫的工具可以自己購買。但是食雕,尤其是一些很細節的東西,用什麼樣的刀具,十分講究,如果刀具不順手,很難雕出作品本身的韻味和精細感。

「比如雕龍,有的地方需要凹進去,有的需要轉彎,還有很多位置對形態都有要求,這些特殊的部位,都需要不同的刀具去應對。」

他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解決雕刻中遇到的角度刁鑽問題,朱菊開始自己設計刀具。

從一個廚藝工作者變成一個刀具設計者,朱菊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朱菊表示,設計刀具到打造刀具需要耗費大量的心血。

「首先你需要根據自己想要的線條和美感畫出刀的樣式,然後再去一些做鋼材的廠去找適合做刀的原材,回來之後還要不停地用專用的儀器打磨,一點點摳細節,摳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每個地方該怎麼打造都非常講究。」

在這個過程中,失敗了多少次,遇到了多少次難題,手被割傷了多少次,這些朱菊都沒有說。

最終朱菊還是把它做了出來,並且靠他設計的雕刻刀斬獲了無數榮譽。而且除了雕刻刀之外,朱菊還設計打造了各種根據自己手形與使用習慣的廚刀,他拿著這些刀具參加了各種美食比賽,拍攝各種美食節目。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朱菊帶著他設計的雕刻刀參加了「2008年廣東機關單位雕刻大賽」。

他在現場雕刻的「龍鳳呈祥」作品,因為造型獨特,寓意美好,在大賽上獲得了評委嘉賓的一致認可,並獲得了冠軍

此後,朱菊一路開掛,先後參與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營養餐和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專餐籌備。

並先後在2015年榮獲中國烹飪大師榮譽,2018年獲得國際烹飪藝術大師榮譽,2021年的榮獲廣州十大粵菜師傅等多項榮譽。

朱菊也漸漸從小廚師,一步一步走過來,變成了新一代青年廚師的代表。

而眾多榮譽加身,朱菊也受到了廣東電視台的邀約,先後參與了廣東電視台多檔美食節目的錄製,從此從後廚走到了大眾的眼前,真正地變成了那個「出眾」的人。

不斷折騰才能進步,年輕人要大膽嘗試

如果說,學習繪畫、食雕、設計是為了豐富自己的菜品,那回歸到廚師本身,朱菊更是敢於跳出舒適圈,打破常規。

2005年,朱菊因為出色的廚藝功底,正式被中華御廚、中國烹飪大師梁葉桉收為徒弟。

梁葉桉擅長粵菜烹飪,而勤奮好學、頗具天分的朱菊在梁葉桉的教導下,也練就了一身紮實的粵菜基礎。

梁葉桉曾在接受紅廚網的採訪中表示,朱菊是他最得意的門徒之一。按照常規的劇本,朱菊完全可以依靠師傅在粵菜圈的聲望,在粵菜領域大放異彩。

但是,一直想要出眾的朱菊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做融合菜。

「當時,融合菜不像現在這麼流行,但我覺得它會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因為當時單一的菜系已經漸漸滿足不了現代食客的需求了,我希望通過一些創新與融合,做出一些不一樣的菜品。」

於是,朱菊又開始「折騰」了起來。

做融合菜並不容易,需要廚師有寬廣的思維,對所有的食材、各種烹飪技法、手法,擺盤,造型都了如指掌。

還需要廚師有創新的思維意識,對市場趨勢有深入的洞察,但凡有一點不足,就很容易給人一種「亂搞」的感覺,甚至會面臨被質疑、壞名聲、丟飯碗的風險。

但朱菊不怕:「我自己有紮實的粵菜功底基礎,對八大菜系也很了解,而且對西餐也有涉獵,在擺盤、造型上面亦有所建樹,為什麼不大膽一試?」

朱菊義無反顧地跳進了融合菜的「坑」。2012年,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定義融合菜的時候,他就根據自己所學,做出了融合菜。

而他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將他當時任職的天薈融合私房菜,送上了「廣州最佳私房菜」的榮譽榜單。

而朱菊的獨家創意菜——咖啡汁煎牛立方,更是收穫了食客們的無數讚譽。在拍攝紅廚紅菜短視頻的現場,朱菊也在鏡頭前展示了這道菜的做法,並向紅廚網透露了他創作這道菜的靈感。

「我自己平時比較喜歡研究咖啡,對咖啡的一些特性也了解得比較透徹。與此同時,我發現,我在外面餐廳吃到的牛排一般都是黑椒味、沙拉味,我就萌生了把兩者結合的想法。

因為咖啡的微苦,剛好能中和牛肉的油膩,給人一種比較新穎的味覺衝擊。當時,就是想試試看,沒想到能獲得那麼多人的喜愛。」

除了自己獨創菜品,朱菊也很喜歡打破傳統。

比如他會在保留粵菜風味的基礎上,把貴州酸辣口味或者川菜麻辣風味融入進粵菜,或者將一些東南菜的口味融入到粵菜里。但與此同時又不會掩蓋粵菜的基底,給人喧賓奪主之感。

此外,他還會注重一些技法、手法的融合,如西式中做,中餐西做等。如在餐廳人氣頗旺的香茅煎焗海爽蟮、黑松露雲腿炒飯,就是中西結合的菜品。

朱菊認為,做廚師一定不要閉門造車,要了解當下食客的需求。因此,他也會結合當下年輕人喜歡的一些元素,在口感上做一些微調,比如他做的冰鎮脆皮咕嚕肉。

「我把原來傳統的咕嚕肉,做成了冰鎮脆皮咕嚕肉,並在裡面加入了新鮮的水果,吃起來香脆可口,同時酸酸甜甜的。不但減輕了咕嚕肉有點膩的口感,視覺上也更加美觀。」

紅廚網了解到,朱菊的這個咕嚕肉還多次在烹飪比賽中獲獎。

朱菊認為,融合菜是各種菜系與各地食材的搭配,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想要做好融合菜需要集百家之長,廚師一定要有很寬泛的知識。

而除了菜品本身,菜品呈現出來的氛圍感亦是融合菜的一大特色。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的融合菜特色,朱菊還親自設計、打造了專屬的餐具。

他說,自己想出來的菜,只有自己才知道什麼樣的餐盤最合適,最能烘托出菜品的氛圍感。

朱菊認為這些圍繞菜品而打造出來的周邊,才能代表他本人的特色,才能讓人看到一個鮮活的自己,他甚至還為自己設計了專屬的個人logo。

在不斷「折騰」和嘗試中,廚師朱菊再一次發現了自己更多的可能。

不要被定義,跑在人前才能走得更遠

如今的朱菊,雖然已經有眾多頭銜加身,但他並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他認為自己現在所窺見的只是中華美食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對於朱菊而言,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他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喜歡不斷去學習、去發現和去創造的過程。

「我希望自己永遠都在學習,永遠都走在前面,不要被定義。」

所以,業餘朱菊也會去參加大量的廚師交流會,無論是西餐、中餐、東南亞餐,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去,就是為了保證自己有充足的創作靈感。

同時,朱菊還會大量去逛一些畫展、食材展、科技展,從中去尋找做菜的靈感,閒暇之餘,也會看大量的雜誌充電。

更特別的是,朱菊還會去挑戰餐飲到會服務這樣的工作。上門服務非常考驗廚師的的能力,因為對環境陌生,會讓廚師很難發揮出正常的水平,所以對廚師的要求會更高。

但朱菊覺得,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刺激自己做新的嘗試,時刻保持學習的能力。才能擁有「跑在人前的思維」,才能有更高的眼界。

「只有跳出為做菜而做菜的思維,多維度的去學習、觀賞、嘗試不同的東西,才能在做菜時形成自己的思維,才能與時代同頻。

這樣才能呈現出屬於自己特色的菜品,而這樣的菜永遠不過時,也會更受食客的歡迎。」朱菊如是說道。

在被問及,會不會害怕被超越時,朱菊認為每個餐廳或廚師的方向都不一樣,不要永遠盯著別人。

只要保持住個人特色,時刻保持著學習的能力和超前發展的思維,把目光放長遠,去做那個引領別人的人,用創造力,保障競爭力,那就無懼競爭。

如今,愛折騰的朱菊,又在開始琢磨新的賽道,他認為融合菜是前幾年的賽道,未來應該往「健康」這一方向發展,因為這是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

「現在你在做,其實很多人都在做,也都能做,而想要做得更好,就一定要跑在人前。而健康、養生一直是一個大趨勢,因為沒有人會抗拒健康的東西,所以我未來會從這一個方面著手去做。」

朱菊對於廚藝的不斷追求,讓紅廚網想到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回答「為什麼要攀登珠峰」的理由:「因為山在那裡!」

對於朱菊來說,廚藝就是他的山,他只有攀上這座高峰,才能「一覽眾山小」。

一個「大師」級的廚師,他對生活的感悟,雖然不能行之於文字,但他身上內斂的氣質和才華,卻令人無法忽視。

在新一代青年廚師朱菊的身上,或許「大師」級廚師的影子已經在慢慢顯現。

*文中所有圖片均由朱菊本人提供,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94617cbe764a151b64b673ebb2faf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