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還原一場28年前的比賽?」1月10日,定檔2023大年初一的春節檔電影《中國桌球之絕地反擊》用一支近四分鐘的幕後製作特輯,從多個角度出發為觀眾揭開謎底。影片對細節的嚴苛要求和面對艱巨任務時展示的智慧,也用實際行動為職場人示範了何謂「職業精神」!
就像要完成年初訂的KPI簡直難於登天一樣,想改編好真實的體育故事也絕非易事。
在特輯中,我們看到導演俞白眉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最開始做這個事情的時候,蔡指導(蔡振華)也是憂心忡忡,他問我們這個電影能不能拍好?」
這個問號,無疑讓全劇組打工人都壓力山大。
但任何一個大目標都是由一個個細分點組成的,想攀登高峰就要從邁出第一步開始。影片既然改編自真實故事,那劇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竭力貼近真實,才能回答這個「尖銳」的問題。
貼近真實的第一步,是「找到形象真正接近球員的那些人」。為了實現這一點,劇組全方位分析原型的體態樣貌特徵,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在形象上接近他們的演員。於是我們看到許魏洲對馬文革膚色和髮型近乎極致的還原,段博文為模仿王濤的體態增肥近30斤,蔡宜達高強度訓練減重十幾斤以貼合原型丁松身材……
「形」上吻合後,劇組又在「神」上下足功夫。為展現最佳表演效果,劇組邀請了18位曾是專業桌球教練的跟組演員,嚴格指導演員們研究人物原型的打球姿勢和技術特色,還原「歷史上真實存在的98顆球的對決過程」。所有的用心也得到了肯定,原型人物蔡振華探班後表示:「從我專業的角度而言,他們都非常棒。」
每個職場人都知道這句話的分量,當你熬了無數個大夜、薅禿了頭髮、想盡了辦法、盤遍了資源,終於漂亮地完成項目時,當得到領導或客戶肯定的那一刻,這些付出就全都值得。
一個合格的職場人,應該像《中國桌球》劇組一樣「用心出奇蹟」,有這樣用心的投入又何愁做不出成績!
《中國桌球》劇組的用心還體現在對當年場景和情緒的還原。
為了重現當年時光,影片原型蔡振華和妻子黃勝還將家中塵封許久的老物件運到劇組,直接貢獻出了自己的真實物品作為道具,影片中鄧超戴的手錶和孫儷穿的襯衫,當然還有主教練的比賽戰術本,全都是當年的實物。
劇組還邀請了當年世乒賽的親歷者講述感受,力爭在情感上將當年的比賽氛圍搬進銀幕。1995年曾親臨現場的天津球迷李教練表示:「雖然我當時還小,但我在現場非常激動,贏的每一個球我的心都會顫一下。」馬文革本人也回憶起了當時的情景:「7000多人的場地全爆滿,聽球的聲音都聽不清了!」
表演真實、氛圍滿滿、情緒拉足,不得不說,《中國桌球》劇組這種全方位的用心已經到了「正心誠意」的境界,也是職業精神的極高境界。就像每個單位都有一個「傳說中的大神」,業績可以單挑全公司、社交能力八面玲瓏、給領導寫的材料字字珠璣,這種高度絕不是普普通通的努力就能達到的,而是要真正地投入和用心:
你不去設身處地站在客戶的角度著想,就無法深度挖掘對方的需求,更無法簽下大訂單;
你不能時刻保持敏銳,就不可能做到左右逢源;
你對領導沒有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就寫不出他要表達的思想和深度......
就如同《中國桌球》想要還原真實的故事,不是演得像就可以,還要在環境、情感上做到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還原。
這種對細節的死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職場上能力強的人可以一時得意,但如果態度不端正,則很難走得遠。職場路漫漫,只有正心誠意,才能圓圓滿滿。
電影海報里寫道:「獻給每一個不被看好的人」,瞬間讓我心有戚戚。
的確,無論是賽場還是職場,都困難重重、坎坷遍布,成功之路從不平坦,觸底反彈更是難上加難。和當時的男乒一樣,我們每個人大概都經歷過「不被看好」的時刻,和客戶談判準備不夠充分的時候,業績被別人碾壓的時候......這些失意的時刻常常令人沮喪,但這同時又是一種前進的動力,激勵我們奮起直追,成為更好的自己。
因此,無論是男乒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還是《中國桌球》對細節的嚴格要求所體現出的職業精神,都是每一位職場人需要學習的。
2023大年初一,期待和桌球一起死磕實力、邁過失意、迎接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