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衰港片,除了港片人才斷代,港人紛紛北上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尺度問題。
眾所周知,內地沒有電影分級,而香港是有的,很多大尺度港片很難登上內地影院。
有的必須進行刪減才能上映。
如杜琪峰的《神探》,片中最經典的是片尾的換槍戲,人性的醜惡被這個神結尾展現的淋漓盡致。
可是在內地上映版中,片尾卻改成了壞人殺了好人後主動去自首,一部神作瞬間變得平庸。
有的甚至無法和觀眾見面。
比如2016年的《踏雪尋梅》,2021年的《智齒》分別幫春夏和劉雅瑟拿到了金像獎影后,可惜影片尺度太大無緣與內地觀眾見面,兩位影后並沒有吃到太多影后紅利。
再比如去年的《正義迴廊》,典型的香港都市傳說,經典的法庭戲,深刻的人性剖析,同樣因為尺度無緣內地。
反倒是另一部同樣講述法庭戲的《毒舌律師》順利在內地上映,但溫吞的劇情並沒有展現最純粹的港味。
不過,最近有一部港片,卻成功打破了尺度分級的阻礙,成功從香港打入了內地。
這就是由林超賢指導,張家輝、陳偉霆、梁洛施主演的新片《爆裂點》,該片已於12月8日登陸內地。
目前這部電影已經被香港那邊評定為三級片。
何為三級片?
有非常強烈血腥的暴力場面、有性暴力場面、使用毒品的場面和偶有粗鄙語言。
這樣的片子能逃過剪刀手嗎?
很多觀眾注意到,《爆裂點》的內地版是138分鐘,香港版是139分鐘,這差出來的1分鐘,或許就是刪減的內容。
是不是有點掃興。
不過,網上已經有人看過了內地版和香港港,兩版差的1分鐘主要是片頭和片尾的字幕,實際播放的內容一模一樣,一刀未剪。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內地電影院裡欣賞一部原汁原味的無刪減的香港三級片。
這是多少錄像廳時代過來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啊!
《爆裂點》上映後,皮哥也第一時間觀看了這部電影。
我們先不說影片如何,先看看現場的氣氛。
皮哥觀影這一場是晚上7點,在城市最繁華的商場中心,電影現場座無虛席,皮哥當天買票只買到了最後一排(第14排)靠角落的一個座兒。
皮哥看的是粵語版,也推薦大家看這個版本,更加原汁原味兒。
觀影氣氛很熱烈,有一種夢回兒時錄像廳里一群人看香港警匪片的感覺。
而在觀影過程中,現場觀眾的驚嘆聲,各種語氣詞,基本上是一陣接一陣。
「原裝三級片」,確實不是虛張聲勢。
一開場就是「車裂碎屍」。
這個現代版的「人肉風箏」直接給觀眾一個下馬威。
別急,這只是開胃菜。
接下來2個小時,你還將欣賞到各種讓你瞠目結舌的畫面。
比如「焚燒活人」。
畫面里只剩一個不斷翻滾的人形火團。
比如「捆綁凌辱」。
少女的裸背,連同無助的呻吟,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觀眾心底。
再比如電影里的一刀斷手。
很難想像,竟然給了直接畫面。
還有個最狠的。
以往院線電影里,孩子基本上都不會被當成「虐待」對象。
這幾乎是一個尺度共識。
但在這部電影里,林超賢又打破了這一常規,用的還是最殘忍的「火燒」。
再結合電影里幾乎無處不在的飛濺血漿,「三級片」,一點不帶假的。
今年很多被大尺度「忽悠」進電影院的觀眾,這次碰上林超賢,終於算是遇到「老實人」了。
當然,正片這些高能畫面的組合式呈現,如果你認為只是為了製造噱頭和吸睛,就太小瞧林超賢了。
從以往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出,林超賢不是一個喜歡跟你「玩虛」的導演。
他就是要讓觀眾看到,現實里的毒販,或者說現實里的惡,就是這麼兇狠毒辣,無所不用其極。
不過看完整部电影後,皮哥最大的感觸還不是這個。
「畫面真實露骨」,頂多算是這部電影最淺層的亮點。
在展現尺度奇觀後,導演不貪刀,迅速向人物內心挖掘。
層層包裹撕開後,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劍走偏鋒的人性物語,是殘酷的現實隱喻,是命運的縹緲荒誕。
這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大尺度所在。
01、
這部電影里,幾乎每一個出現的人物,都滲透著濃烈的悲劇色彩。
即使是張家輝飾演的總督察,也被林超賢「『逼良為瘋』,逼到了絕境。」
回看每一個角色,幾乎都帶著某種人性裂口。
張家輝飾演的邦警官,負痛前行,偏偏這個人物又不是那麼「光亮」。
為破案上演欺騙,為保兒子向黑社會開價碼……
陳偉霆飾演的江銘,更慘。
一心立功,沒等上岸,師徒反目,相互猜忌。
江銘如同一隻困獸,孤獨前行,四面圍堵,找不到一個逃生的窗口。
再看梁洛施飾演的制毒師膺秀。
身不由己是她的苦衷,但利慾薰心又令她越走越偏。
還有被復仇怒火吞噬的毒梟韓洋。
說到底,還是佛家的三個字:貪嗔痴,也就是所謂的「三毒」。
林超賢最後用一場洞穴大亂斗,將所有的人性糾纏,熔於一爐,盡數爆裂。
在那場戲裡,我一度分不清正派與反派,只看到一群嗜血的野獸在相互纏鬥與撕咬。
林超賢有意在模糊道德的邊界,像造物者一樣,冷眼俯瞰人世間發生的一切。
就像我們看幾隻螞蟻打架,誰代表正義,誰代表邪惡,沒人關心,螞蟻而已。
在這場命運迷局裡,每個人都被迫成為棋子。
要麼成為無根的炮,被棄用;要麼是蹩腿的馬,受牽制;要麼是過河沉底的老卒,沒有退路。
這是何其的悲哀。
當一切塵埃落定,我也一度分不清贏家和輸家。
戰勝了敵人,卻輸掉了至親,還要帶著愧疚感了此殘生,你說他是喜是悲?
丟掉了性命,但偷得了片刻的苟且,你說他值與不值?
鈍刀子殺人,莫過於此。
一般的商業警匪片都會迴避這種深刻性,替換以「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樣的易讀版本來取悅觀眾。
但《爆裂點》卻能突破次元,提高一個維度,讓你看到所謂的正邪斗,不過是造物者玻璃器皿里的蛐蛐打架罷了。
甭管是贏了輸了,全都是一個樣。
也應了電影里的那句台詞:沒人會幫你生存。
《爆裂點》拍出了這一點,讓人感受到了一股刺骨的悲涼。
02、
《爆裂點》明面上多股麻繩纏繞,其實母題很簡單,就是一個「家」。
香港警匪片里,「家」這個元素常常作為附屬品出現,用來展現主角的鐵漢柔情。
前一秒還在出生入死,下一秒就在溫馨的燈光下,擁妻女入懷。
但在《爆裂點》里,「家」卻被林超賢異化,成為了表達命運捉摸不測的一個標的物。
這個家依然可以很溫暖。
比如智仔繼承父志繼續緝毒。
但更多時候,這個家遭受著「倫理崩塌」。
最直接的場景,莫過於毒販挾持親生女兒當人質,甚至一刀捅入女兒腹中。
而其他幾個主要人物,也都被「家」裹挾其中,難以脫逃。
邦警官被兒子抗拒,至終都沒有得到兒子的理解。
膺秀一心為女兒,但自己制毒也導致女兒叛逆,裂痕慢慢變成了鴻溝。
而她心心念念的丈夫,又讓她對家的所有信念,一瞬間化為無形。
毒梟韓洋同樣如此。
弟弟的死讓他變成了一頭復仇怪獸。
而他對著女友「我們是一家人」的深情告白,卻最終變為利刃刺向了自己。
林超賢以「家」為尺,以「愛」為刻度,在這幾個人物身上勾勒出了命運的艱難一筆。
難以捉摸,卻又如同宿命,令人久久慨嘆。
電影最後,這種家的意象,被凝固為兩尊「雕像」。
而「家」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失落的詞組,在萬家燈火下模糊,消失在維多利亞港口的風聲中。
03、
林超賢一直被看作是工匠導演。
他善於用火熱的爆炸戲、追車戲、打鬥戲、槍戰戲來回饋觀眾,主打一個又燃又爆。
但在《爆裂點》里,這種風格之上,林超賢又罕見地邁向了複雜敘事和態度表達。
而這還不是結束。
如果從更高的維度看,《爆裂點》不只是一部浪漫的商業片。
它還帶著一層灰濛濛的底色。
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它有著現代化的鋼筋水泥,但澆灌它們茁壯的卻是舊時抱團取暖的江湖文化。
而在西方文明湧入後,他們一方面比內地人更快速享受到了物質富足,一方面卻比過去更保守迷信,燒香拜佛信奉鬼神的觀念根深蒂固。
在回歸之後,這種矛盾感爆發,他們又頻繁使用嶺南文化里特有的放浪形骸的廢話精神來消解內心的苦悶。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香港,以及香港電影,都在等待一個爆裂點。
而這個爆裂點到來之際,林超賢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個成功北上融入大環境的電影人,借這部《爆裂點》,對著故土來了一次近乎悲壯的深情回眸。
那些癲狂與過火,那些掃毒與臥底,全在爆裂後消逝在歲月的長河裡。
這是看完《爆裂點》,吞咽下那些大尺度鏡頭,領略了那個BE結尾後,影片依舊給我留下的思考。
總之,《爆裂點》是一部臨場感、後勁都特別足的電影。
從你坐在影廳的那一刻起,你的所有情緒都被調動,汗毛倒豎,欲罷不能。
走出影廳後,依舊深陷在那股悵然之中,久久回不過神來,甚至夜不能寐。
不管是作為觀眾的個體,還是港片,甚至電影大市場,都太需要這種「刺激」了。
相信這樣一部尺度大都足以滲透到你內心的三級片,會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