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作序,入門網際網路金融理財,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2019-09-16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力哥說理財:玩轉網際網路金融》。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隨著網際網路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的崛起,搜素、購物、社交這些網際網路基礎應用已經結束了諸侯爭霸的時代。這三家網際網路巨頭搭建起來的基礎應用構架,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高速公路一樣,只要收取過路費就可以賺得個盆滿缽滿。

我們,這些已經錯過了網際網路時代基礎建設的年輕人們,雖然無法複製BAT的神話,但依然可以在已經建造好的網際網路高速公路上盡情地馳騁,玩出新花樣。

比如,與金融相結合的「網際網路 + 金融」的橫空出世,便極大地豐富了我們使用資金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不過,用新時代下的新機遇,為自己淘來一桶金,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層出不窮的金融騙局在套上了P2P、眾籌、虛擬貨幣、金融互助的新鮮帽子後,最終還在重複著「你看中他利息,他看中你本金的古老故事」,讓許多受騙者痛不欲生。

那麼,這些網際網路的新產物,到底都是些什麼玩意兒?作為投資者的你,又該如何避坑呢?來和靈遙一起讀讀看這本《力哥說理財:玩轉網際網路金融》。


01.

網際網路金融入門,

從認識餘額寶開始

2013年6月,餘額寶橫空出世,在兩岸三地一夜爆紅。其實,這玩意兒,並不是一個新鮮玩意兒,只是一個名為「寶寶」的「火雞」(貨幣基金)。

不過,有別於傳統的「火雞」,「寶寶」不僅名字好聽,在營銷和運作上,也是別具一格:

首先,它硬是把原本需要T+1,或T+2才能夠贖回到帳的「火雞」改成了T+0到帳。也就是說,把錢放入了「寶寶」後,你今天發出賣出指令,當天就能把錢收到口袋裡,多好解決流動性的方案。

其次,「寶寶」還把過去按月結算收益,變成了當天結算收益。這對投資者的投資心理和實際投資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畢竟,一覺醒來,一打開餘額寶就發現自己又賺了不少錢,哪怕只有幾塊,心裡也很爽呀。

另外,你別以為從按月結算變成按日結算只是後台的計息方式改變了。它還用到了複利,滾入本金的速度越快,效果也就越明顯。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產品一年收益12%,1萬元到年底就會變成11200元。但如果每個月收益1%,名義上一年還是12%,但實際上到了年底你會收到11268元。

再次,「寶寶」的第三個改造,是把原本1000元的基金投資門檻降低到了1元。

投資門檻的降低,既給了大多數人一個理財致富的機會,也讓大家手裡的閒余資金,藉由「餘額寶」這個渠道聚到了一起,投向更有價值的領域。


最後,「寶寶」徹底地打通了投資和消費的「任督二脈」,使得資金的「贖回」與「支付」可以一步到位。

這樣的進步,不僅避開了定期儲蓄流動性低的問題,還避開了活期儲蓄便利性低的問題。再加上餘額寶轉帳,額度範圍2小時內到帳的福利,你說誰還把錢放銀行?

說完了餘額寶的創新後,我們來看看餘額寶都該怎麼玩。

記得在餘額寶剛興起那陣子,草根們的理財意識紛紛被喚醒了,紛紛把原本躺在銀行活期帳戶里的錢轉到「寶寶」(貨幣基金)里去了。

於是,過去那些小規模的「火雞」們,一下子有了話語權,可以「挾資金以令」銀行,把錢從短期債務、中央銀行票據、定期存款這些低收益的產品,轉投到「協議存款」里。

再加上「寶寶」的出現,讓銀行鬧了「錢荒」,所以,銀行也只有多給「寶寶」點好好處,把「寶寶」里的錢哄回家了。

那麼,以後「寶寶」還會回到6-7%的收益率嗎?基本不會。

且不說在央行貨幣整體寬鬆的大環境下, 銀行最多的就是錢緊,還不至於錢荒,央行還連續下了兩道殺手鐧,來阻止「寶寶」的過快發展。

第一道殺手鐧,叫做「叫停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款」的行業潛規則。

前面已說了,與「火雞」相比,「寶寶」最大的優勢就是,當日發出贖回指令,資金當日到帳。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錢可以在需要時,從銀行里拿出來;二是,提起支出,可以按照約定的利率,而不是活期利率給。

結果,央行這一出手,「寶寶」的T+0,還拿高收益的優勢,便被強行叫停了。這個利差可不得了,有可能讓基金當天收益出現斷崖式下滑,甚至虧損。

有了這個殺手鐧還不夠,央行還跟著頒布了一條指令,「貨幣基金購買的協議存款,也應繳納存款準備金」。這個存款準備金,其實是銀行的備胎,旨在銀行破產時,出來幫忙收拾爛攤子。

在有了這個存款準備金後,「寶寶」里每100萬協議存款中,就有20萬必須得強迫存到央行那裡,投資收益率也就蹭蹭蹭下降了,那給到投資者的,自然也就更少了

所以,在把錢放入「寶寶」時,你要記得,它的本質是「火雞」,優勢在於流動性高。也就是說,方便你在有個急用錢時,有錢花,而不是陷入到求爺爺告奶奶,攀關係靠人品借錢的囧境。

至於賺錢,你還是考慮下別的產品的吧……

02.

讓人歡喜讓人憂:

P2P到底是個什麼鬼?

在說完了炙手可熱的「寶寶」後,我們來看看什麼是P2P。

P2P, 即Peer to Peer Lending,翻譯成中文叫做「網絡借貸平台」,簡稱「網貸」,說白了, 就是在網上把自己的錢借給陌生人,然後收取利益的一種錢生錢的方式。

不過,在網上把錢借給陌生人,有一個很大的風險,即對方跑路,這筆錢追不回來,成為了一筆爛帳。

一方面,在中國,徵信體系並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我們很難知道在平台上借走我們錢的那個人,信譽到底怎麼樣;

另一方面,在中國,借P2P周轉的主要是小微企業和個體戶,他們不僅很難向銀行借到錢,也很難向親戚朋友借到錢,才不得不去找P2P借20-30%的高利貸。

那麼,徵信體系又不到位,生意不穩定,一個不小心,多來個幾次,平台玩不轉,老闆宣告破產,你也就只有自認倒霉了。

那麼,如何從一堆不靠譜的P2P,挑出一個穩定的平台呢?答案是,看平台的風險保障措施。

第一個保障措施,叫做「風險準備金」。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是企業設置的資金備胎,旨在應對壞帳風險。

所以,那些設立了風險準備金的平台,就比沒有設立風險準備金的平台要好。

但是,即便平台聲明設立了風險準備金,這筆錢到底有多少?有沒有把放在第三方託管帳戶里託管?有沒有被挪用的風險?等等,都是你要額外考察的因素。

第二個保障措施,叫做「擔保」。因為風險保障金無法全額覆蓋壞帳風險,所以後來P2P又想出了引入擔保機制。

不過,這種擔保機制也有一定的風險:無論是自己給自己擔保,與熟悉的擔保公司合作,都有可是個不靠譜的擔保公司,卷錢跑路。同樣,找別的機構做擔保,放槓桿,也有資金缺口過大,無法彌補的問題。

所以,一個P2P背後的擔保人究竟是誰,以及他能否在平台破產時,還得起錢,這些都是你需要留意的。


第三個保障措施,叫做「保險」。

不得不說,和許多小型擔保公司相比,保險公司的風控水平、資本水平和賠付能力都要強。

另外,在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過程中,P2P平台也做了不少金融創新,比如,有的平台選擇對借款人的抵押物進行投保,有的則為投資人提供信用保證保險,雖然降低了投資人的收益率(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降低了資金風險。

第四個保障措施,叫做「抵押」,比如,房屋抵押。但是,即便如此,你也得先查清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房子,以及這個房子到底在哪裡。

另外,就算這個人違約了,你也不一定拿得到他的房子。

且不說在中國的這個司法環境下,沒有個1、2年,你很難打得下來這個官司,加上期間產生的費用,如,訴訟費、律師費、執行費、拍賣費、國家收取的其他費用,你虧大發了。

第五個保障措施,叫做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模型,來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貸風險。

我舉個例子,你在拿微信里的微粒貸借錢時,微粒貸便會審核你過往的資金交易情況,然後找出你不會違約的數額,將它設為你可借金額的最大上限。

不過,這樣做同樣有風險,比如,為了借到錢,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活躍用戶的消費者,也是比比皆是的。

第六個保障措施,是周密的線下信用調查。

這是一個銀行會採取的手段,雖然成本較高,但是資金的安全性體會提升。如果你不遇上為了錢,全然不顧職業操守,做假身份、假信息的人,一般來說不會被坑。

第七個保障措施,是拼「爹」。

具體來說,那些有銀行背景的(如,招行的小企業E家)、被網際網路大佬包養的(如,阿里巴巴的招財寶)、有大型知名企業做靠山的(如,聯想注資的銀豆網)等P2P平台,相對來說是比較靠譜的。

至於那些從石頭縫裡蹦出來,還成立沒多久的,哪怕收益率給的再高,也請先放在一旁吧,觀望看看吧。

最後一個保障措施,便是「大平台」「項目分散」,和企業是一個意思,規模越大,做靠譜事情的機率也越大,錢被坑走的幾率也越低。

不過,即便是上面7條都滿足,靈遙也不敢向你保證P2P投資是100%安全的。

所以,最後,2條P2P的投資鐵律送給你:

一是只有閒錢才能投資P2P,家裡備用金、結婚買房錢、養老看病錢、孩子讀書錢,都不能投P2P,二是永遠相信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遇到過高的收益一定要遏制住內心的貪婪,別碰!


03.

眾籌「娛樂寶」:

一盤遠遠比你想像中下得更大的棋

說完了餘額寶和P2P後,我們再來看一個「寶寶」—— 娛樂寶。

所謂的「娛樂寶」,說白了就是一個連接著投資型保險(連投險)的「羊頭」,賣著信託產品的「狗肉」,實際投向電影、電視、網遊等高風險、高回報領域的風險投資。

舉個例子,東方衛視《中國夢之聲》第二季的製作,就引入了全民投資、全民參與的理念,把夢之聲打造成了一款理財產品,在阿里巴巴的娛樂寶平台上發售。

結果,上線後僅12天,高達1億元的總投資額度就全部賣光。

買了它的你,將收到三個好處:

第一個,是承諾給你的預期收益率;第二個,是你用今天來支持你愛豆,在形式上做他們老闆boss的愉悅感的成就感;第三個,就是你作為「老闆」的福利,如,探班、參加見面會、優先獲得現場票等福利。

那麼,娛樂寶到底是如何把眾網友迷得個神魂顛倒的呢?

首先,是在名字上做文章,打出「全民娛樂,你也是出品人」的口號,在消費投資者對愛豆喜歡的同時,滿足投資者的虛榮心。

你想想,一句 「我可是楊冪的幕後boss」,說出去得多有面子。

其次,是反覆強調預期收益,但是,卻不說明風險。

在《好好賺錢 | 銀行、證券、保險理財怎麼選?貨幣三家不吃虧!》這篇文章里,我們已經明白,連投險是一種投資風險率極高的產品,直接掛鉤股市, 稍有不慎便會虧損。

不過,好在阿里集團資金實力夠雄厚,退一萬步講,萬一票房真不給力,大不了自己掏腰包補上這筆虧空。但是,你覺得阿里的大佬們,真的會傻到把自己的資金置於風險下嗎?

其實,眾籌類產品的蓬勃發展,說明了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大趨勢,即「興趣」才是王道。也就是說,我只要喜歡你,我便會願意關注你,用你推薦的產品,甚至花錢替你實現夢想。

對網際網路大佬來說,一旦他們知道了你真正喜歡什麼,便可以打著「用戶至上」的旗號,讓更多的廣告進入你的視野,對你精準營銷。

特別是像「娛樂寶」一類的眾籌產品,既解決了尚未開拍的電影的資金問題,提前鎖定了消費者,給電影來了一波免費的宣傳,還測試出了市場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方便後期做精準宣傳。

你覺得,在開拍前就充分得到了市場認可的它,票房飆紅,收回超額回報,捧紅演員,不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嗎?

可見,這種「娛樂型」眾籌背後的水,深著呢。

但是,一回到創業,眾籌就不是很靠譜了。

一方面,無論公司規模是大是小,都需要一個人來統領全局,帶著大家往前走。如果大家投入的資本都差不多,權力分散,眾說紛紜,那這事兒就,你懂的。

另一方面,如果缺乏一兩個有經驗的人來帶領大家,則會面臨著隔行如隔山的問題。

比如,就拿賣菜這件事情來說,去哪裡進貨、都進哪些貨、賣給誰、賣多少錢、打什麼樣的宣傳旗號,都是門學問。你得有個懂行的人,才能做成事。

05.

虛擬數字貨幣,看上去很美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數字貨幣。

說到比特幣,我們就得說到一個人,宏觀經濟學創始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宿敵和反對者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

在他晚年所寫的最後一本經濟學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里,哈耶克秉承了一貫對自由的追求,非常睿智,也非常跨時代地提出了一個觀念 ——

既然在一般商品市場中,自由競爭是最有效率的,那為什麼不能在貨幣領域中引入競爭機制呢?換句話說,誰規定了貨幣一定地由國家中央銀行發行呢?憑什麼私人不能發行貨幣呢?在私人貨幣自由競爭中,那些流動性最好的、使用最方便的、製作成本最低的、最能夠對抗通脹的、最優秀的貨幣,就會脫穎而出,大大地提高貨幣本身對使用效率。


這理論一出可不得了,貨幣都可以私人發行了。

但是,這個理論的背後有兩個bug:

第一個,是如何確認私人發行的貨幣的真假,也就是,你怎麼能確保在你面前的這串代碼是真的?第二個,私人銀行發行的貨幣,如何保證100%的流通性,你告訴我你付錢了,如何證明?

直到2009年的一天,一個網名叫做「中本聰」的人,在總結了前輩們的經驗後,發明了一套非常複雜的計算機算法,一旦開始運轉,就會自動不停地生成「特解」,即方程組裡能得到無限個解的一組。

這個有點像是人民幣序列號的玩意兒,便是我們的「比特幣」。因為,這個比特幣是從程序里挖出來的,所以,找尋比特幣的人,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礦工」。

那麼,比特幣是如何被我們玩壞的呢?

首先,比特幣的交易只能夠在像「BTCC比特幣中國」這樣民間組織的網站上進行,一旦倒閉,或是遭到黑客入侵,你的比特幣就都沒了。

其次,政府在打壓比特幣。比如,你在中國境內想要買東西,就必須用人民幣付錢。你想用比特幣付錢,商家是可以拒收的。

最後,中國政府已經明確了比特幣的身份是一種特定的虛擬資產,不是虛擬貨幣,不能夠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也使得比特幣的地位,和你玩QQ時充的Q幣一樣,只是一串串代碼,隨時可能會作廢。

所以,即便比特幣的出現,為我們人類打開了一個「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潘多拉魔盒,但裡面的東西是好是壞,能否變成現實,還有待考究。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里,我們看到了餘額寶、P2P、眾籌、比特幣等網際網路下的創新產品,和它們的新玩法。

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全民化,帶領著我們全人類步入了一個理財新時代。如果說,以前你投資還得去銀行,或是證券公司,那麼,現在你只要輕鬆動一下手指,便能過把你閒置的資金投到網絡上琳琅滿目的產品里,取得收益。

另一方面,新產品、新玩法的出現,也給了不法分子「渾水摸魚」的機會,各種金融騙局層出不窮,對監管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那麼,如何才能夠抓住網際網路金融崛起帶來的機會,抓住網際網路技術進步帶來的機會,吃下這塊財富蛋糕呢?

答案很簡單,兩個字,慎重。

這個「慎重」,是指不要被鋪天蓋地的宣傳語所干擾,而是追溯其本源,弄清楚自己的錢,到底是以一個怎樣的方式,給了一個怎樣的機構,將投向哪一個方向,然後再以「控制風險」為出發點,判斷這個產品是否值得入手。

靈遙相信,當你像對待你家孩子教育一樣,去對待理財產品時,你也能從中獲益。

祝,玩得開心!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8SqQm0BJleJMoPMcc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