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介紹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長春園西洋樓銅版畫為西洋樓建築立面透視畫,共20幅。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成圖,由宮廷滿族畫師伊蘭泰起稿,造辦處工匠雕版。 [1]
銅板圖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月做成刻成後,曾先後兩次壓印紙圖,每次一百份,每份二十幅。
西洋樓銅版圖,原陳設於長春園西洋樓中。除陳設於圓明園和熱河、盤山等行宮以及造辦處圖房外,還賞給一些皇子、王公、大臣和督撫。1860年,圓明園被焚掠後,銅板圖下落不明,部分紙圖則為國內外圖書館收藏。
所謂的銅版畫,是先在銅版上塗一層防腐蠟,用刀或針刻劃,再用酸性腐蝕液腐蝕,去除防腐蠟的地方就變成凹線,接著就在印刷的時候,將油墨填入凹線中,再用滾筒使凹線中的油墨印到紙上去,版畫即大功告成,所以看似鉛筆的素描,其實是經過一連串很複雜的過程才完成。這套銅版畫,其繪刻技法已達到」極其確切精細」的程度,連當時的西洋人德拉圖爾看到這套銅版畫時,也對中國人鏤刻西洋畫技能和精確感到驚訝。當年該銅版畫壓印的40套紙圖,即放置於圓明園各處,而根據圓明園管理處副研究館員宗天亮指出,目前這套銅版畫在中國只存有兩處,一處是瀋陽故宮、一處是北京故宮。至於原始的銅版,在當時被藏入諧奇趣里,目前已佚失。
西洋樓位於長春園北界,是我國首次仿建的一座歐式園林,由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線法畫等十餘座西式建築和庭院組成,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占地約7公頃。在乾隆十二年(1747),因乾隆帝看過了許多西洋建築及噴泉等圖畫,逐命義大利籍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推薦法籍傳教士蔣友仁(Michal Benoist 1715-1774)等在北京西北部,暢春園之北的圓明園(此園原為康熙帝賜皇四子胤禎者,雍正即位的第三年曾加擴建)又營建了」長春園」及」綺春園」,特別是在」長春園」內加建一組噲炙人口的」西洋樓」。建築融合了中西色彩,還有多處建築呈現巴羅克風格,不論就歷史或建築來說,其存在極具意義,此組建築群及園林始建於乾隆十二年,至最後」遠瀛觀」之落成已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
書籍簡介:
這套《西洋樓透視圖銅版畫》由清內府宮廷滿族畫師伊蘭泰作畫,中國工匠雕刻,送往法國製作銅版,銅板圖於乾隆五十一年刻成。內含全景式構圖長春園西洋樓銅版畫20幅,描繪了: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線法畫十座西式建築。此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藏本。
長春園西洋樓銅版畫,由伊蘭泰作畫,中國工匠雕刻,送法國製作銅版。銅板圖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月做成刻成後,曾先後兩次壓印紙圖,每次一百份,每份二十幅。西洋樓銅版圖,原陳設於圓明園西洋樓中。紙圖二百份,除陳設於圓明園西洋樓和熱河、盤山等行宮以及造辦處圖房外,還賞給一些皇子、王公、大臣和督撫。1860年,圓明園被焚掠後,銅板圖下落不明,紙圖則為國內外圖書館收藏。
此套現藏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賴蘭茲圖書館,除了20張銅版畫以外,其中還有一張的圓明園西洋樓彩色圖,上面用法文寫著「開始上色」和「上色樣本」字樣。而已知的另一套完整銅版畫被法國國家圖書館所收藏。
大致目錄
圓明園西洋樓彩色圖
一 ,諧奇趣南面:諧奇趣位於西洋樓景區西端南部,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歐式水法大殿。主樓三層,頂層三間,一二層皆七間,樓前左右九間弧形游廊連著兩層八角樓廳,是演奏中西樂器之處。樓南為大型海棠式噴水池,池內設有銅羊、銅鴨和西洋翻尾石魚等組成的噴泉。
二,諧奇趣北面:諧奇趣樓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噴泉池。
三,蓄水樓東面:噴泉的供水樓在諧奇趣西北,稱作蓄水樓。用騾子拉水車,提水至樓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銅管下注至各噴泉機關。乾隆十八年(1753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觀賞水法奇觀。
四,花園門北面:位於諧奇趣北側,是仿建的一處歐式迷宮。外砌長方形迷陣,中心築高台圓基八方西式亭。方陣南北長89米,東西寬59米,陣牆總長1600餘延長米,牆高約1.2米,鑲卍字凋花磚牆面,稱萬花陣。
五,花園正面:圓明園盛期,據說每當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在此舉行燈火晚會,宮女們手執用黃綢扎制的荷花燈,在迷陣中東奔西走,先到中心圓亭者,便可得到賞賜。所以此陣也叫黃花陣。
六,養雀籠西面:位於黃花陣的東側,實為一座西洋門,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明間為穿堂門,南北側屋內籠養孔雀等鳥類,故名養雀籠。
七,養雀籠東面
八,方外觀正面:位於諧奇趣之東,建於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為三間坐北朝南的兩層西式小樓,左右有環形石梯可登。室內棚頂連牆皆裝飾西洋通景大畫。樓上東西牆有四扇玻璃掛屏,各貼一幅人物絹畫,由西洋畫師王致誠繪。樓下明間有一面大玻璃鏡,西間牆上掛郎世寧彷畫的西洋毯,東間設一面西洋借光鏡和一架龍鳳水法。據說此樓曾是乾隆帝維族愛妃(容妃,俗稱香妃)作禮拜的地方,室內安放兩塊伊斯蘭教碑文。碑為白色大理石,直徑1.3米左右,刻阿拉伯文碑文,二碑早已不在,但20世紀初葉留存有該碑文影像。方外觀西南橋外有一座西式八角亭。
九,竹亭北面:竹亭又名五竹亭,位於方外觀對面,坐南朝北,共由西洋式重檐亭五座、竹式游廊四座,十八間組成。五竹亭北設有圓形噴水池,左右為荷花池。今遺蹟無存。
十,海晏堂西面:在方外觀之東,由海晏堂正樓和後工字蓄水樓組成,是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堂正樓朝西,上下各十一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水槽,階下為一大型噴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國十二生肖人身獸頭銅像。每晝夜十二個時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輪流噴水,俗稱水力鍾。
十一,海晏堂北面:海晏堂後樓為工字形平台樓,樓南樓北也各有小型噴泉池。此樓即是附近各噴泉群的供水樓。樓東西兩頭為提水用的水車房,中段平台樓下邊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俗稱錫海,一次可蓄水160餘立方米。
十二,海晏堂東面:
十三,海晏堂南面
十四,遠瀛觀正面:西鄰海晏堂,在長春園南北主軸線與西洋樓東西軸線交會處,是最為壯觀的歐式噴泉景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馬戈爾尼,曾至此處游賞。
十五,大水法南面: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龕式建築為背景的一處噴泉群,橢圓形菊花式噴水池內有獵狗逐鹿噴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級噴水塔,一齊開放時蔚為壯觀。大水法北側的高台西洋鐘樓式大殿遠瀛觀,則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添蓋的。其門窗均鑲安玻璃,共大小1206塊。遠瀛觀的十數根高大石柱皆為優質漢白玉,尤其中券兩側的漢白玉巨柱,柱頭柱身滿刻下垂式葡萄花紋,刻工精良,枝葉活潑如生,實屬藝術珍品。
十六,觀水法正面:南邊朝北建有專供皇帝觀賞噴泉用的寶座和石雕屏風,名曰觀水法。此二景皆建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後。
十七,線法山門正面:位於大水法之東,在圓形土丘上建西式八方亭。線法意指西洋透視法。此山曾是乾隆帝跑馬登山處,俗稱轉馬台。線法山正門朝西,前後各有一座牌樓門,東門當時亦稱螺螄牌樓。
十八,線法山正面
十九,線法山東門
二十,湖東線法畫:位於西洋樓景區最東部。在方河東岸修築七道八字形左右對稱的斷牆,牆面掛西洋風景油畫,從西岸眺望,形成透視深遠的西方街市風光。此景亦稱線法牆。
上文所介紹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紀書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定製古籍善本、中國古畫高仿複製品,可關注、收藏孔夫子舊書網上的店鋪 原典紀書局,歡迎評論、留言,私信
編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