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國內上市車企發布一季度業績報告。從財報上看,年初的「價格戰」未能如願提升各企業財務數據,汽車終端市場依然相對疲軟,疊加車購稅優惠政策退出等影響,一季度各車企產銷量普遍下滑,這也直接導致財務表現不及預期。
據車訊網統計,6家上市車企中僅比亞迪和長安汽車實現盈利,其他車企均表現欠佳: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凈利潤同比下滑將近50%,長城汽車下滑幅度最大,達到89.34%。
在全面押注新能源賽道後,比亞迪持續春風得意。得益於銷量大幅增長,比亞迪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01.73億元,同比增長79.83%;凈利潤41.3億元,同比增長410.89%,超過了2021年全年凈利潤。單車利潤也持續增長,在碳酸鋰降價背景下,比亞迪一季度單車利潤達到0.67萬元,同比增長170%。
今年第一季度,比亞迪的研發費用達到62.38億元,同比增加164.24%。易四方四電機獨立控制技術、雲輦車身控制系統、刀片電池、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等為比亞迪未來發展提供了支持。
目前,比亞迪旗下除了既有的王朝和海洋兩大產品網絡外,騰勢品牌也強勢回歸,此外,還新增了剛剛亮相的仰望品牌與即將發布的「F品牌」,產品矩陣已全面覆蓋從家用到豪華各個價位,從轎車到MPV各個車型級別。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比亞迪在今年年底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並稱「今年銷量目標是300萬輛」。
不過,在高歌猛進之下,比亞迪的事故率和投訴量也持續攀升,據國內某投訴平台統計,海豚、元PLUS投訴量大幅上漲,海豚甚至成為4月投訴量最高車型,品控問題與終端銷售的混亂成為巨大隱患。
由於合資市場大幅萎縮,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痛失「利潤奶牛」。具體來看,上汽集團中,上汽大眾一季度銷量同比下降31.67%至22.63萬輛,上汽通用銷量同比下跌32.26%至18.60萬輛;廣汽集團中,廣汽本田一季度銷量同比下降29.63%至14.9萬輛,廣汽豐田銷量下降10.93%至22萬輛。
遺憾的是,失去了合資業務強有力的支持,兩大集團未能實現「自主走路」,自主業務不足以支撐集團盈利,凈利潤下降近五成。上汽集團一季度凈利潤為27.83億元,同比下降49.55%;廣汽集團一季度凈利潤為15.38億元,同比下降48.89%。
同樣依靠合資品牌盈利的北京汽車則得益於北京奔馳一季度的銷量增長,實現14.55億元的凈利潤,降幅控制在7.15%。
長安汽車旗下合資品牌銷量更是慘不忍睹,長安福特一季度銷量為4.48萬輛,同比下滑25.68%,長安馬自達一季度銷量為1.39萬輛,同比下滑66.11%。也正因如此,長安汽車對合資板塊的依賴較少,自主業務表現穩健,深藍汽車並表產生投資收益達到50.2億元,不過,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長安汽車仍為虧損狀態。
目前,各大集團也在全力發展自主業務,力爭在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方面有所突破,如上汽集團的智己、飛凡,廣汽集團的埃安,長安汽車的深藍、阿維塔等,以逐步擺脫對合資品牌的利潤依賴。
6家上市車企中,長城汽車在一季度利潤下滑幅度最大,達89.34%。銷量方面,長城汽車共銷售22萬輛汽車,同比下滑22.41%,降幅較大。其中,僅長城皮卡銷量實現了正增長,其餘品牌均有所下滑。
對於業績下滑,長城汽車表示,主要是報告期仍處於產品結構調整期,基於2023年新產品上市節奏,加大新能源品牌建設及研發投入所致。去年年底,長城汽車進行了規模相當大的品牌資源整合,今年,旗下主力品牌哈弗也宣布全面轉型新能源,大刀闊斧的變革為長城汽車的「深蹲起跳」埋下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產品結構調整」也出現在了上汽集團和長安汽車的財報中,成為企業今年轉型升級的「關鍵動作」。
儘管一季度整體表現不如預期,但無論是行業機構測算還是各家公布的年銷量目標,都對今年的市場表現有著較高的信心和預期:上汽集團將全力衝刺600萬輛目標,長安汽車銷量目標為280萬輛,長城汽車銷量目標為160萬輛,廣汽集團預計2023年產銷同比增長10%……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持樂觀態度,表示今年汽車市場將實現3%左右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