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自救」,另一半交給了教育

2024-01-12   市界

原標題:知乎「自救」,另一半交給了教育

四年過去,知乎的戰略版圖裡,教育的位置變得更重了。

「知乎不止於社區,正轉變為一個為新職人搭建平台、提供服務的公司。」1月11日,知乎首屆教育大會上,知乎創始人、CEO周源在演講中首次披露知乎布局職業教育的初衷和願景,「職業教育補完了知乎創業願景的另一半,形成了知乎的『完全體』。」

同時,周源宣布,於2022年啟動的「知學堂」將以獨立平台開始運營。從支撐營收的「第二增長曲線」,到「另一半」,不斷擴充投資版圖、教育品類的知乎教育,能帶著知乎走多遠?

01、知乎越來越像一家教育公司

「今天的知乎,不止於社區。」周源說。

自2023年提出「新職人」概念後,知乎便將自身定位逐漸清晰,圍繞核心用戶畫像來做服務,用AI賦能新職人。「我們要做的是服務於新職人的各種需求,比如娛樂的需求,消費的需求,以及教育的需求。」

所謂「新職人」,是指在某個領域具有相應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從業者。這是圍繞知乎社區做的一個核心定位,但從社群客群的需求定位上,跟其他多家社區類產品區別度並不大。比如搜索業務發展迅猛的小紅書,被稱為「女性的百度」,也分走了一部分用戶在專業領域找尋幫助的需求。

「知乎知學堂從品牌上和組織上都是在獨立運營的,內部的業務跟知乎以往的業務非常不一樣。公司上下對職業教育還是非常堅決的進行投入的。」知乎副總裁張榮樂說。

張榮樂提到,目前知乎只覆蓋到了線上業務,但中國的職業教育線上率還不到 50% 。還有相當多用戶會選擇線下服務。「我們今年也開始嘗試,線上跟線下結合,有很多品類是需要線下開展的,單純的線上很難反覆服務,但是如果是純線下的話,在規模效應和技術使用上又不能達到特別好的效果。職業教育相比 K12 還是存在一個代際差的。」

2019年,知乎涉足職業教育,先後以聯合運營、自營、外部投資等多種手段,搭建了職業教育業務架構體系。2022年12月30日,知乎知學堂作為知乎職業教育品牌正式發布。2024年1月11日,知乎知學堂正式獨立運營,是一次更堅決的投入。

截至目前,知乎知學堂集合了品職教育、趴趴教育、MBA大師、一起公考、一起考教師、AGI課堂6個子品牌,共覆蓋6個領域30餘個品類,包括考研、公考、教資、CPA、CFA、MBA、職場技能等課程賽道。

過去四年,知乎在做教育這項「重」業務時,最開始想「輕」,跟多家職業教育機構合作,讓對方為社區的用戶完成服務交付,但部分機構服務並不太好。最初的知乎Live也是一個「淘寶模式」,用戶自己決定「上架」什麼內容,知乎並不干涉。

但後來,知乎意識到,教育不是一個高頻復購的生意,如果前期體驗不好,後續增長肯定會出現問題。「我們在走過彎路之後,還是覺得要堅定的去做完整的閉環,必須從頭到尾把用戶服務好,他到底滿不滿意我們是知道的,不能只把錢收了就結束了。類似於鏈家,花了非常多時間打通數字化過程。」張榮樂說。2022 年,知乎教育開始自建團隊,搭建業務閉環,而不是以單純的流量合作方式去運營業務。

02、能撐起「另一半」嗎?

知乎做教育的邏輯很好理解。由社區討論滋生出來的專業分享,數據趨勢,都是訓練垂類大模型寶貴又稀缺的中文語料庫。同時,在圖文社區廣告收入持續下滑之時,除了「賣小說」,知乎還需要找到新解法。

2023年11月底,最新一份財報顯示,知乎凈虧損近2.8億元,股價跌至歷史新低0.65美元,市值一度跌破5億美元。12月1日,周源在公司內部發言稱「2024 年公司的目標是盈利性增長」,並表示虧損收窄不夠是由於加大AI大模型的研發費用,而股價漲跌不會影響戰略執行。

財報中顯示,知乎總收入為10.22億元,付費閱讀收入4.69億元,已成知乎第一大收入支柱。職業教育業務收入達到1.45億元,同比增長85.6%。本季度營銷服務收入較上一財年同比下滑17.1%。從財報上看,知乎近一年來廣告收入下滑明顯,從去年Q3的4.6億美元跌到今年Q2的4.1億美元,再跌到今年Q3的3.8億美元。

截至發稿,知乎股價低於1美元/股。

知乎決心大力投入教育,還是看中了趨勢變化:2023年公考報名期間,知乎上「考公」的相關問題發布數環比增長210%,瀏覽量環比增長50%。也因此,知學堂首次亮相的產品案例便是「考公」相關的能力:智能擇崗、AI刷題和智能作業批改。

在分享會上,張榮樂提到,跟K12相比,職業教育 LTV (客戶生命周期)、復購率太低了。一是因為數字化程度低,二是在一個長周期里的客戶,從考研到考公,需求也在變化。「我們很容易看到,每過半年、一年,用戶在職場上的問題就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用多品類來解決這件事情,因為知乎的 LT (用戶生命周期)是長的,用戶在做一些關鍵決策的時候,會想到知乎看一下大家怎麼討論,去把他的需求釋放出來。」

張榮樂提到,在投資併購時,知乎最看重一個網際網路指標是NPS(顧客滿意度)。他認為,知乎的 LTV(客戶生命周期價值) 長,且多品類,存在交叉銷售的機會。「就整個經營環境來說,只要你的效率比競爭對手高出 10%- 20%,就是處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了。所以知乎在職業賽道上的 LTV和相比獲客成本來說,是更有競爭優勢的。」

2023年4月,大模型熱潮下,知乎與面壁智能聯合研發中文大模型「知海圖AI」,面壁智能創始人李大海同時還是知乎CTO。張榮樂透露,未來1-2年內,知乎知學堂將努力實現AI大模型在職業教育的全流程覆蓋,推動教學能力、信息獲取能力、運營能力的整體提升。

大語言模型的效果,既取決於數據的數量,也取決於質量,知乎入局大語言模型的優勢在於,有天然大規模、高質量的中文數據池,微軟NewBing也將知乎視作中文數據源之一。

但大模型研發需要巨量的資金、算力資源、研發與訓練成本,而周源也在財報後的內部信中表示「在 AI上的戰略轉向相關應用」,或將大模型的投入轉向營收見效快的應用層。

但AI能力到底能給知乎的教育線加持多少,能否挽救股價「跌跌不休」的知乎,還有待觀察。

作者 | 趙子坤

編輯 | 董雨晴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