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hulu出過一部聚焦醫藥行業的神劇。
故事講述普渡製藥通過收買政府以及各種機構,撒下彌天大謊。
原本極易成癮,只能用於重度癌症患者的止痛藥,被當成普通藥開給無數患者。
最終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藥物成癮。
如今,網飛也上線了一部類似題材的片子。
講的大概也是上面所說的故事,只是罪魁禍首不同。
但,不同於《成癮劑量》的冷靜客觀和多方面呈現。
只能說,網飛還是那個網飛。
即便花5000萬美元買片,都能買到像是AI寫成的劇本。
9.4分神劇,到它手裡,搖身一變,成了6.5分大爛片——
「止痛騙」
2023.10.27.美國網絡
「我不是藥神,我是醫藥代表」
比起《成癮劑量》,《止痛騙》更像是以娛樂效果為主的爽片。
主角不是病患,醫生,也不是製藥公司,而是一名醫藥代表,麗莎。
在成為醫藥代表前,麗莎是一名窮困潦倒的單親媽媽。
剛剛離婚的她,借住在姐姐家,在脫衣舞酒吧工作,全部身家只有一輛車。
這天,她遇見了前來消遣的醫藥公司高管,彼得。
麗莎主動搭話,但從頭至尾,她都沒有顯示出自己的推銷意圖。
只是順著彼得挑起話題,讓他在對話中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
就這樣,靠著自己出色的口才能力,她給彼得留下了深刻印象。
好巧不巧,此時的彼得,也正處於事業低谷期。
公司幾年前研究出一款專治末期癌症患者疼痛的新藥,諾納芬。
這是一種主要成分為芬太尼的舌下液體噴劑。
相比於市場上正流行的產品,它起效更快,對人體的傷害更小。
雖然藥還不錯,但因為公司糟糕的營銷手段,遲遲打不進市場。
眼看著公司就要關門大吉,來了個麗莎,神兵天降。
雖然公司已經面臨倒閉,說好了不再招人。
彼得還是給了麗莎一次嘗試的機會,準確來說,是一個星期。
一周內,如果不能拿到一張醫生的處方單,麗莎就得捲舖蓋走人。
丟掉了工作倒在其次,但因此而丟掉女兒的撫養權,麗莎無法接受。
別人是賣藥,麗莎是求生。
別的且不說,單論幹勁,她就天然具備了優勢。
當然,前期還是屢屢碰壁,畢竟市場早就已經被別人占領。
但,靠著自己的毅力與才能,麗莎最終還是搞定了一位疼痛診所的醫生。
一方面,是因為藥看上去確實不錯。
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給的回扣夠多。
片中主要提到了專為處方醫生準備的學術研討會。
說白了就是變相賄賂——
讓處方醫生們飛到夏威夷等度假勝地,好好玩一玩。
象徵性地搞一下幻燈片播放,做個演講,就算完事。
有需要重點攻克的醫生,就讓他上台演講。
當然,演講費不是看你的演講水平,而是看你的處方量。
麗莎並不贊成這一做法。
但她畢竟只是一個迫於生計的打工人,違抗不了行業的潛規則。
此外,當時的她,也打從心底里認為,諾納芬值得被推向全國。
為了解救更多癌症患者,小小賄賂一番,也無傷大雅。
單靠一位醫生,第一周,他們就賺了20萬美元。
此後的發展也可想而知,公司幾乎是一夜暴富,不到一年便成功上市。
麗莎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麗莎滿足了。
但,公司老總不這麼想。
市場總有飽和的那一天,除非推出其它新藥。
然而老總卻不想按部就班。
在他看來,癌症晚期病人的痛,和腎結石病人的痛,沒什麼區別。
都可以用他們的藥,即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也可寫為標示外使用)。
簡單點說,就是在藥監局規定的範圍內使用。
麗莎心有不安,但她也遇上了麻煩。
女兒患有腦部疾病,總是會時不時犯癲癇,需要馬上做手術。
急需用錢的她,開始糾結起來。
是為了女兒忍氣吞聲,還是為了良心檢舉揭發?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賄賂醫生的問題。
她很清楚,止痛藥泛濫,最終只會通向一條路。
害死那些無辜的病人......
失敗的爽片
影片的前半部分,其實還不錯。
雖然題材與《成癮劑量》撞車。
但風格很明顯走的是《華爾街之狼》的套路。
前期住汽車旅館,後面住海景房。
前期被所有人看不起,後面逆襲成功,晉升為白富美。
非常模式化的套路,但,屌絲逆襲的套路永遠都好用。
只能說,最為基本的爽感,是有的。
對於醫藥代表賄賂醫生的現象,呈現得也算是比較符合現實。
但,影片在細節上,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做得都實在太AI化了。
從頭至尾,你幾乎能預測到故事裡的每一個轉折點,比流水線還流水線。
麗莎的崛起,全靠碰巧遇見在醫生面前發牢騷的病人。
麗莎的困難,全靠老闆一夜暴富後變得精神不正常,一意孤行。
麗莎的糾結,全靠女兒卡點發病。
麗莎的轉變,全靠身邊朋友正好因為服用諾納芬而逝世。
說白了,純靠機械降神,毫無構思可言。
表演上。
其實兩位主演表現得都還算不錯。
但,奈何角色本身實在是太過單薄,再怎麼演也沒用。
尤其是克里斯·埃文斯的角色。
基本上還是前年《灰影人》的套路,玩反差式的花瓶角色。
依舊是看完之後,你很有可能想不起他名字的那種。
主題上。
導演大衛·葉茨肯定也知道自己題材與《成癮劑量》雷同。
沒法超越人家,嚴肅議題嚴肅探討。
於是只好走另外一個路子,學《華爾街之狼》。
可關鍵,人家雖然拍的有爽感,但人家並沒有想著把片子拍成純爽片。
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娛樂,而是想體現出一種瘋狂和荒謬感。
首先在初衷上,兩者就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而在那些體現慾望的紙醉金迷的場面上,《華爾街之狼》也高了不要太多。
2013年的作品,時至今日,你依然還能想起小李子的那些經典表情包。
再看看《止痛騙》,整得跟普通公司辦年會一樣,沒有一絲一毫的瘋狂。
結果就是,最後爽也不夠爽,現實問題又沒有深入討論,落了個兩不沾。
但,本片仍然值得一說。
因為它改編自真人真事。
雖然大部分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影片的靈感來自於製藥公司Insys Therapeutics。
諾納芬的原型,是該公司的拳頭產品,subsys。
他們前期主要通過賄賂醫生來搶占市場。
據《衛報》報道,兩名紐約醫生2014年拿了26萬美元的回扣。
而那年他們開出了超600萬美元的subsys處方單。
醫生賺麻了,公司賺瘋了。
圖源網絡
後期,該公司更是毫無顧忌地助長了阿片類止痛藥的泛濫。
片中,為了推銷藥品,他們甚至還專門找人寫了一首說唱。
而萬萬沒想到,這竟然也是真的。
上:影片截圖,下:真實視頻
就,還蠻讓人震驚的。
因為在他們之前,已經有普渡製藥因為阿片類藥物濫用的問題被查。
但他們似乎完全不在乎,依舊大肆賄賂,大肆虛假宣傳。
最終落了個老總高管通通被抓,公司破產的下場。
從奧施康定到芬太尼,這還沒過幾年,相同的問題便再次出現。
以後會不會出現別的新藥?會不會再次掀起一波藥物濫用危機?
畢竟,利字當頭,他們可不管這些,該賺還得賺。
大不了海外轉移資產,蹲幾年再出來,又是一條賺錢好漢。
或是如普渡製藥,找幾個替死鬼頂罪,賠幾個錢就想了事。
慘的,永遠都是普羅大眾。
示威者聚集在普渡公司總部外,圖源紐約時報
何時是個頭
10月28日,《老友記》錢德勒扮演者馬修·派瑞被發現死於家中,年僅54歲。
雖然在劇中,他為無數觀眾帶去了歡樂與希望。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現實生活中,他過得一直不太幸福。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藥物成癮問題。
在拍攝《老友記》期間,因為一場摩托艇事故,他接觸到了維柯丁。
這也是一種容易成癮的止痛藥。
18個月後,他已經到了需要每天服用55粒維柯丁的程度。
後來,他又接觸到了奧施康定,也就是《成癮劑量》里提到的藥物。
據他在自傳中透露,30年來,他每周都要去接受兩次治療。
為與藥物成癮作鬥爭,他花費了超過700萬美元。
如果你去仔細觀察《老友記》的錢德勒,或許能發現他的一些不同。
「在《老友記》期間,我的體重在128磅到225 磅之間變化。如果你測量我每季的體重,你就可以追蹤我上癮的軌跡——當我體重增加時,是酒精;當我瘦的時候,就是吃藥。當我留山羊鬍時,就是吃了很多藥。」
在去年接受GQ採訪的時候,馬修·派瑞對抗藥物成癮的狀況良好。
眼看著生活就要步入正軌。
只可惜,天不遂人願。
而富人尚且如此,又更何況是那些普通人。
吃藥的盡頭是死亡,不吃卻比死了還難受。
買不到,買不起,就只能去偷,去搶,去賣淫,去找海洛因作為替代品。
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成癮劑量》
如果你還有印象,應該還記得這條新聞。
前年年底,紐約市政府甚至還弄了個「官方吸毒點」。
除了毒品之外,也是因為阿片類止痛藥成癮的人太多,無法處理。
藥物成癮,在美國已經成了堪比毒品的社會公共衛生危機事件。
這一問題什麼時候能徹底解決?不清楚。
但能確定的是,很多已經成癮的受害者,已經等不到那一天。
圖源微博@中國新聞網
參考資料:
《So No One Told You Life Was Gonna Be This Way》By Chris Heath,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