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鄧亞萍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一段視頻,引髮網友熱議。
在隔離期間,她和兒子在廚房打起桌球,並呼籲:宅在家中,也要堅持鍛鍊。
看得出來,鄧亞萍的家很豪華,廚房裝修極為講究。
視頻剛開始,鄧亞萍兒子就展示超高的球技,不管是發球還是抽打動作,都十分流暢。
據了解,早在2020年,林瀚銘就參加北京市青少年桌球錦標賽,並獲得冠軍。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虎父無犬子。
打完球後,母子倆站在一起合影,場面既溫馨又有愛。
從圖片中我們不難發現,林瀚銘比母親高出一頭,而鄧亞萍臉上始終帶著微笑。
看著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當媽的自然樂得合不攏嘴。
看完視頻後,不少網友表示,這個孩子的私教簡直太牛了,不是一般人能「請」得動的。
是啊,有了鄧亞萍的指導,相信林瀚銘一定能突出重圍,成為新一代桌球大魔王。
02
運動員子女不同於「星二代」,他們想要發光,必須靠自身努力。
而桌球,作為我國「國球」,關注度永遠是最高的。
作為中國第一代桌球領軍人物,鄧亞萍的魅力不僅僅是獲得冠軍那麼簡單。
最主要的,是她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
即便退役之後,她依然不滿足於個人成績,而是瘋狂補習文化知識,最後成為奧運冠軍里的「學霸」。
說起和桌球的緣分,就不得不提她的父親鄧大松。
鄧大松曾是河南省隊的桌球運動員,退役之後他當過一段時間教練,後轉業成工人。
直到1973年,鄧亞萍出生。
當年,很多人都吃不飽飯,國民的關注根本不在體育上。
但對於鄧大松來說,桌球就是他的夢想。
當鄧亞萍還在搖籃里時,他就經常抱著女兒去工人俱樂部。
此時的鄧大松幻想著,希望女兒有天能替自己實現夢想。
03
4歲那年,鄧亞萍接過父親手中的桌球拍。
等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後,父親開始有針對性地對鄧亞萍進行專業訓練。
鄧亞萍遺傳了父母的基因,她的個頭比同齡人矮很多,但對於桌球,卻有著極大興趣。
上小學時,鄧亞萍對桌球已經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雖然個子小,但她的技術已經遠超同齡人,並在9歲那年取得校區比賽冠軍。
這樣的成績讓父親充滿希望,也燃起了鄧亞萍的決心。
於是,鄧大松把女兒送到河南省隊,想讓她接受專業訓練。
到了訓練場,教練看了一眼,覺得她個頭小,步伐無法延展,根本不適合,更沒有培養價值。
這是鄧亞萍人生里第一次被勸退,心裡就像潑了一盆冷水一樣冰涼。
父親只得把女兒帶回家,詢問她是繼續學習,還是選擇桌球。
思考了一夜後,鄧亞萍選擇繼續打球,甚至立下誓言,一定要打出自己的風格。
04
為了讓鄧亞萍在球場上更靈活,父親找來兩個沙袋,每天進行負重練習。
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很殘酷的。
每天,鄧亞萍的肩膀、胳膊、腿磨得全是血泡。
但是競技體育訓練,沒有別的方法,只能苦練。
她深知,自己的身高是劣勢,不管是腿還是手臂,都無法壓制個高的對手,想要突破,就必須在球技上下功夫。
接下來,鄧亞萍訓練的技巧就是「快」。
快到讓對方無法招架。
父親為女兒請來兩個陪練,並對她進行壓迫式練習。
事實證明,付出總會有回報的。
1982年,鄧亞萍參加全國少年桌球大賽,一口氣拿下2個冠軍。
她出色的球技讓河南省隊大感意外,於是向鄧亞萍伸出橄欖枝。
但教練李鳳朝,卻有些不願意。
河南隊曾經拒絕過鄧亞萍,如今再交給他們,實在有些不放心。
雙方僵持不下,鬧得很不愉快,直到後來省隊換了領導,這樣的局面才緩和些。
05
最後,鄧大松和李鳳朝商量,他們一致認為,把鄧亞萍交給上級才是最好的選擇。
1986年,鄧亞萍代表河南參加全國錦標賽,一路衝進決賽。
兩年後,她參加國家青年賽,獲得女子單打冠軍。
國家隊教練 張燮林十分惜才,他組織了三次會議,最終說服了反對的聲音。
幾經波折後,鄧亞萍如願來到國家隊。
但生活,並沒有鄧亞萍想得那麼簡單。
一開始,沒有教練喜歡她,隊員也排擠她,大家都叫她「小個子」。
這讓鄧亞萍心裡很惱火,一直憋著一口氣。
次年,她和喬紅拿下世錦賽冠軍。
從此,鄧亞萍一戰成名。
06
雖然身高僅有1米55,但鄧亞萍的球又快又狠,牢牢抓住了比賽節奏。
每一次贏球之後,她都會大喊一聲,為自己加油。
在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上,鄧亞萍拿下女單、女雙冠軍。
奧組委主席薩馬蘭奇親自為她頒獎,這一幕成為桌球歷史上最經典的畫面。
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亞萍統領世界各大賽事,這段時間被大家稱為「鄧亞萍時代」。
在14年的職業生涯中,她拿下18個世界冠軍。
直到1998年,國家湧入更多新力量,為了給學弟學妹機會,鄧亞萍宣布退役。
這一年,她25歲。
退役之後,鄧亞萍瘋狂補習文化知識。
最後拿下清華大學英語學士學位和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2004年,鄧亞萍和前隊友林志剛結婚。
2年之後,生下兒子 林瀚銘。
如今,她的身上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不僅推廣中國體育事業,還有超強的商業頭腦,身價早已上億。
身上永遠有一股狠勁,不斷突破自己,最終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樣子。
從不被外人看好,到世界頂級運動員,再到學霸、企業家,鄧亞萍對待每個身份,都十分用心。
或許,這才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體現,也是奧運精神的魅力所在。
作者:棒棒
編輯: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