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人工智慧、發展數字漁業、鑽研顯示技術 他們向「新」前行 綻放青春

2024-10-13     中工網

原標題:「培訓」人工智慧、發展數字漁業、鑽研顯示技術,他們——(引題)

向「新」前行 綻放青春(青春派)(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 王永戰 姜曉丹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廣大青年腳踏實地、開拓創新。投身新興職業歷練成長、用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在實驗室里努力鑽研攻堅克難……近日,記者採訪了在浙江、廣東、四川從事不同職業的3名青年人,他們積極擁抱科技發展變化,立足崗位樂於探索,讓青春擁有更多可能,在創新創造中感受青春脈動。

圖:曹軒在實驗台前查驗微型發光二極體的性能。人民日報記者 王永戰 攝 圖:武立穩在辦公室辦公。劉慶 攝 圖:鄧永東正在調試設備楊瑞星 攝

給AI當「老師」

打開AI(人工智慧)產品,輸入問題,數秒後便能得到一個答案。自動生成視頻、寫文案、製作PPT……如今,AI越來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好幫手。

其實,AI的這些本領,離不開人工智慧訓練師的「教導」。這群專業人才,能讓AI從什麼也不懂的「小白」,成長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多面手」。今年28歲的武立穩,就是這樣一名人工智慧訓練師。

在浙江杭州市臨平區西子智能停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武立穩坐在他的工作檯前,3塊大螢幕顯示器上顯示著複雜的代碼和數據圖表,這是他一天工作的開始。

「AI沒有生命,不能用常規的方式去交流。它能執行的是一串串0與1組成的二進位代碼。」武立穩說,因此,人工智慧訓練師要用智能訓練軟體,把人類的意圖「翻譯」成代碼,傳遞給AI。

作為一名「老師」,如何培訓AI?

「AI的核心是算法,這是AI的『大腦』。『大腦』懂得越多、轉得越快,AI的能力就越強。」武立穩解釋,培訓AI所需的「教材」來自數據工程師們採集的各個場景和行業的大數據,並且他們會對數據進行標註,便於AI理解。當AI在反覆訓練中學會解法,算法工程師就會調整各項參數,提高題目難度。如此往復,AI的「大腦」就會越來越發達、越轉越快,最終成為知識量和運算能力遠超人類的「最強大腦」。

作為一名人工智慧訓練師,武立穩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從數據預處理到算法優化,從模型訓練到人機互動設計,目的是不斷提升AI性能穩定性和準確性,讓產品更加「用戶友好」。「對於人工智慧訓練師而言,無論是處理繁瑣的數據還是進行細緻的系統調試,細心和耐心都必不可少。」武立穩說。

2022年,馬來西亞的一個智能立體車庫項目中,當地維保人員頻繁請求公司進行技術支持。在國內出現類似問題通常都是由公司的智能維保專家大語言模型(LLM)處理,但是此模型只支持中文。由於遠程協助耗時費力,甚至語言互通都有困難,這讓公司相關部門感到棘手。

經過認真思考,武立穩提出使用馬來語庫對LLM進行訓練的解決方案,並成為項目組負責人。由於不同語言的詞彙量、語法結構和語義多樣性,導致詞語嵌入的維度參數需要重新調整。武立穩請教了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的專家,與團隊成員多次驗證,最終反覆操作得出最優維度,解決了相關問題。

「人工智慧發展迅速,在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中也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人工智慧訓練師是一個新興職業,我們需要主動加強學習,才能不斷跟上時代的發展。」武立穩說。目前,武立穩正在參與以視覺識別技術提升停車系統智能化水平的項目。通過視覺識別技術,系統能夠自動檢測停車位狀態、識別車輛是否正確停放在車位內,以及監測車位的占用情況。「我很喜歡人工智慧訓練師這個職業,希望未來通過人工智慧,解決更多技術難題。」武立穩說。

用「數字」智慧養魚

「投喂方式較為傳統、尾水處理不及時、智能化程度不高……」剛趕回廣東廣州,鄧永東趕緊將調研發現的問題整理出來,隨即又準備第二天去往清遠出差。

作為中國聯通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專家,鄧永東已經習慣了高頻次出差調研的工作節奏,回到廣州的時間,不是跟團隊商量制訂解決方案,就是去拜訪請教行業專家。「這兩年隨著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漁業數字化、智慧化的發展愈加迅速,我們也必須抓住這個時機。」

90後鄧永東從小跟著大人學捕魚,每次看到漁民豐收的場景,就感覺很興奮。工作後他常給漁民、養殖戶做培訓,漸漸對漁業投入更多熱情,也因此進入數字漁業項目團隊。

剛開始,鄧永東還擔心大多數漁民、養殖戶在觀念上接受不了數字化轉型。但到了調研時,他發現實際需求很大,「漁民對新技術的渴求還是很旺盛的,他們心裡也有一本帳。」

鄧永東解釋,傳統養殖業是「看天吃飯」,漁民抗風險能力弱,很多技術和經驗是在老師傅的腦子裡,換一個人養殖穩定性可能就降低,一個惡劣的天氣可能造成一池塘的魚全翻了白肚。而現代科技能夠大大提升養殖穩定性,幫養殖戶降低風險,同時還能降低人力成本,「以前投魚苗、巡視、喂養等工作,都需要人做,每天巡塘三四次,還可能出現判斷失誤的情況,而現在只需要攝像頭、傳感器、信息智慧平台等設備和技術,就能大大解放人力,提升準確度。」

雖然需求旺盛、發展空間大,但也還有不少現實問題需要解決:有些漁民嫌貴,不想使用;有些漁民不會使用設備,發揮不出效果……鄧永東和同事們就一點一點想辦法,先找當地龍頭養殖企業合作,手把手指導,做重點示範,將智慧養殖的優勢體現出來,再帶其他養殖戶參觀、了解使用效果。隨著加入的養殖戶越來越多,規模效應使得成本降低,而數據越來越多,也使得平台算法更加智慧、精準,形成良性循環。

養殖密度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尾水處理問題愈發突顯。「池塘養的魚多了,所排的尾水沒法通過自然環境循環代謝掉,而環保的要求提高,又使得尾水處理迫在眉睫。」鄧永東說。他和團隊想了不少辦法,最終研發出尾水凈化處理設備,利用數字化技術治理池塘尾水。鄧永東介紹,這套設備可以遠程控制啟停,無需人工值守,通過物聯網智慧漁業平台加尾水治理綜合措施,進行養殖水質在線實時監測,還能對漁場的數據實時預警,實現安全生產。

「依託我們前期搭建的物聯網平台,這套新設備除了基礎尾水處理功能,還能定製化滿足養殖需求,有問題可以通過平台實時連線專家諮詢,以前需要3—4人做的工作量,現在用手機進行遠程指揮及監測,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了。」看到新技術能夠改善漁民的工作環境,還能夠帶來行業的進步,鄧永東和團隊的同事們非常自豪。

這群大多為90後的年輕人,每天東奔西跑、風吹日曬,他們總在思考,什麼樣的技術是漁民真正需要的、什麼樣的改進性價比最高、當地有什麼政策可以減輕漁民的負擔……雖感到忙碌,但也收穫滿滿成就感。「現在國家大力提倡海洋牧場建設,我們能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產業發展相結合,感到幹勁十足,也就更不能辜負身上的責任。」鄧永東說。

攻克新型顯示技術難關

廠區里,機器設備高速運轉。身著無塵服,四川成都辰顯光電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曹軒來到Micro—LED新型顯示中試線,拿起一塊顯示設備仔細查看。顯示板方方正正,上面密密麻麻分布著像素點。

「Micro—LED,也就是微型發光二極體,它能夠把電能轉化為光能。」1990年出生的曹軒說,「Micro—LED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長壽命、寬色域等性能,可以在大尺寸電視、車載螢幕、可穿戴設備、智慧型手機等各種尺寸產品中廣泛應用。」

公司實驗室中,研發人員正在進行一款顯示板的性能測試。走進實驗室,曹軒認真詢問進展,「我們的技術走到今天,就是在一次次測試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提升,從而日趨成熟。」

曹軒剛剛加入Micro—LED技術的研發時,他們面臨著巨量轉移、驅動方式和修復等技術難點,距離量產還有很長距離。

如何破解難題?曹軒和團隊成員一方面查詢資料,一方面不斷開展物理實驗,尋找解決辦法。

為此,曹軒和團隊成員泡在實驗室里,反覆嘗試、細心驗證,終於拿出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隨後幾年,困擾他們的多項技術難點也相繼被攻克。

2020年,基於Micro—LED巨量轉移技術的成都辰顯光電有限公司孵化成立,曹軒加入技術團隊。而今,一條全新的高科技顯示屏生產線正在建設,預計將於今年投產。

每天一到辦公室,曹軒總喜歡和技術團隊成員一起,商量技術問題。建設顯示屏生產線,缺少成形的相關生產設備和材料,曹軒得一家一家尋找合作企業。「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我們需要和產業鏈上的設備生產企業深入對接,研發能滿足我們需要的相關設備。」曹軒說,這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多次電話和線下溝通,才能敲定合作細節。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61280ae8e68cde8780061f96f8bb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