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孔孟,仍有儒家——過去的從沒有消失

2023-01-27     中外概覽

原標題:沒有孔孟,仍有儒家——過去的從沒有消失

一、過去的,從未過去。現在就是過去。

進化論,輕視過去、相信進步;崇古派,高估過去、批判現實。

其實,過去的從未消失,過去的從未過去。所以,現在就是過去,未來就是現在。

所以,進步派就是膚淺派,進步派不過是瞎歡喜。而從古派則是瞎眼派,他不知道他生活的現在就是過去,卻一直在追求過去。

過去和現在並不遙遠,過去和現在並沒有什麼改變。物質的豐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一切真真實實,這是真真實實的存在,也是真真實實的現象,然而現象就是假象。 過去和現在有很多假象的不同,本質卻沒有變化。所以,福克納也曾說,

「過去的永遠都不會死去,它甚至並沒有成為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為什麼過去和現在沒有改變,為什麼過去就是現在?因為人未變,一切未變。人未變是因為人心未變,人心未變是因為人性未變,而人性永恆,永遠不會改變。你看到了社會的變化,是因為你只活在一個現象的世界裡。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現在和歷史的關係,現在從歷史而來,現在的一切存在都能從歷史中找到根據和根源,現在和歷史並不遙遠。歷史並沒有過去,而是以現在的方式而存在。我們的社會是從歷史中走來的,很多問題都能從歷史中得到解釋。而過去的、歷史的、一種根源性本質性的東西(比如思想觀念、傳統習俗)從來沒有消失,依然對我們的現在起著關鍵影響甚至決定作用。

二、儒家文人、儒家思想和中國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

魯迅在《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文章中,有句話說:

「中國的一般的民眾,尤其是所謂愚民,雖稱孔子為聖人,卻不覺得他是聖人;對於他,是恭謹的,卻不親密。但我想,能像中國的愚民那樣,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沒有的了。」

魯迅說得不錯,他陳述了一個現象事實,不過魯迅不明白,愚民為什麼最懂得孔夫子?魯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他畢竟是一個文人,他不懂民眾、愚民、孔夫子和社會這四者之間的關係,或許他能知道部分原因,但不知道原因的原因,更不知道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其實,社會就是民眾,民眾就是愚民,愚民就是社會;愚民最懂孔夫子,因為愚民就是孔夫子,孔夫子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來源於社會來源於愚民。社會產生孔夫子,因為社會出產愚民;社會之所以能夠出產愚民,是因為愚民構成了社會。

孔夫子來源於社會,說明社會、民眾、愚民都高於孔夫子,因為他們孕育了孔夫子。孔夫子來自愚民又愚弄愚民,這是為何?因為活著要吃飯,這是一條吃飯的門路,而且孔子又想揚名立萬,所以一生專業致力於愚民,上忽悠愚君,下忽悠愚民,斬獲也算不小,教化愚民三千,尤其愚者七十二。但我對孔子也表示理解,愚民是吃飯的門路,也是孔子的命運,社會流行這個,也只能幹這個。

孔孟以及儒家文人的言論,構成了儒家思想,顯然儒家思想不是憑空而來,而根源於社會、來源於愚民,儒家文人最終是社會產物。儒家文人只是時代的記錄者、總結者,有沒有孔夫子,都會有孔夫子的這種社會,社會塑造了孔孟思想,又為孔孟思想所塑造,本質一體,不分彼此。孔孟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他們思想深刻,而是因為他們是愚民中的典型代表,是愚昧思想的符號和化身。人們崇拜孔子,實際上是自我認同和自我崇拜。人作為靈性動物,面對現代文明會有一種朦朦的自卑感,所以總是在不自信里尋找自信,在自卑感里尋找自豪感,極力為孔子辯護為自己辯護。

再回到儒家思想的來源。以孔子為例看,孔子也有孔子的歷史,孔子的歷史基礎就是商周,尤其是西周文王周公時期,孔子也多次表達他的夢想是回到文、武、周公的時代,孔子的思想並無創造,只是過去及當時社會思想觀念的總結。儒家思想有太多問題,但如果把問題都歸咎於孔孟,既冤枉了孔孟又高看了孔孟,因為有沒有孔孟,都會有這種思想,都會有孔孟思想主導的社會。

對中國來說,一個不幸的事實是——沒有孔孟,仍有儒家;沒有儒家思想,仍有儒家的社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60d624886c966a9828adebe0f68b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