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黨論》——歐陽修的無心之過,卻實實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2023-12-17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朋黨論》——歐陽修的無心之過,卻實實在在地扳倒了范仲淹!

每每回首歷史的時候,「變法」始終都是繞不過的一個梗。從「商鞅變法」到「戊戌變法」,它貫穿了每一個封建王朝,然而,遺憾的是,這些變法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而變法的推動者,結局往往也令人唏噓。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人物,也是以推行「新政」聞名於世的范仲淹

第一次認識范仲淹,可能就是初中的那篇《岳陽樓記》,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把范仲淹的名字刻在了所有人的心裡。只不過,當時的范仲淹已經被貶黜。

和所有變法一樣,范仲淹在變法之初是得到統治者全面支持的。宋仁宗登基之後,內憂外患日趨嚴重,為了扭轉這個局面,他不得不重用有改革大志的范仲淹。范仲淹為了試探仁宗皇帝的變革決心,就上了一道《答手詔條陳十事》,除了十條建議覆蓋國家的方方面面外,范仲淹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

這有點類似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可以打動他,但是,他卻祭出了《隆中對》,以此來試探劉備的長遠規劃是否和他一致,要麼一拍即合,要麼分道揚鑣。范仲淹可能也是這個意思

以當時的情況,宋仁宗肯定不會拒絕,范仲淹提出的十個建議,除了軍隊方面的建議之外,被悉數採納。接下來,范仲淹就開始風風火火地全面推行他的變法,在歷史上被稱為「萬曆新政」。「萬曆新政」的舉措很多,但他卻先從「科舉改革」下手,而科舉改革也是萬曆新政的重點所在,可他想不到,一個科舉改革就幾乎將他置於萬劫不復的地步

到了宋仁宗時期,宋朝的科舉取士名額達到了高峰,和前面的朝代相比,是唐朝的5倍,元朝的30倍;和後面的朝代相比,也是明朝和清朝的4倍左右。這樣一來,造成的局面就是「滿地官員」,而且,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還想盡一切辦法攀附高官,最普遍的就是「門萌」現象,也就是經常看到的那種以「門生」相稱的關係。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張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利益網。除此之外,當時還有一種做官方式,叫做「納粟」,這和後來大清朝的「捐官」一樣,就是那些富豪子弟只要向朝廷捐贈一定數量的糧食,就能得到個一官半職。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官場的腐敗程度可想而知。當時許多地區的知府竟然都是70以上的高齡,這樣的官員還有精力去治理轄區嗎?

帶這麼一幫手下,實在同情仁宗啊!

范仲淹的新政,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實施,其結局也就不難想像,因為他所挑戰的是沉澱已久的封建官僚制度,早已形成利益曲線的貴族士紳們,是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的。迫於皇帝的威懾,表面上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反對,但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謀劃推翻新政的途徑。兩朝元老夏竦就是固有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夏竦利用范仲淹愛好書法的特點,找到一個可以模仿他的人,給他的好友石介寫了一封有「政變」色彩的信件,繼而將這封信轉交給仁宗。表面上,宋仁宗是十分支持范仲淹實行新政的,但是,說到底,那也是被形勢所逼,沒辦法的辦法。兩人之間有信任,但並不牢固,在夏竦的鼓吹下,仁宗也認為范仲淹已經利用「新政」之名建造了一個新的利益集團。仁宗從側面敲打范仲淹,讓他發表對「君子不黨」的看法,范仲淹很坦率地說:「正、邪永遠都是兩個不同的黨派!結黨的目的如果為了「營私」,應該嚴懲;結黨的目的如果為了造福百姓,那又國家又有什麼害處呢?」

范仲淹的回答並沒有讓仁宗釋懷,這可能就是帝王們的通病:怎麼鬧都行,就是不能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此,仁宗皇帝也對范仲淹產生了質疑。偏在此時,歐陽修向皇帝上表了一篇《朋黨論》。本來是為了力挺范仲淹,卻不想弄巧成拙,讓仁宗更確定了范仲淹背後有一個利益集團。也許,歐陽修的上書,才是范仲淹改革的轉折點

之後,仁宗皇帝一改作風,不但停止了新政的推行,還將范仲淹貶黜到陝西,那些曾經竭力推行新政的官員,也被扣上「范黨」的帽子,全部遭到打壓,像富弼、韓琦、甚至是宰相杜衍,都被貶到地方為官;杜衍的女婿、大文學家蘇舜卿被貶為平民、永不錄用;歐陽修也未能倖免,他被貶黜到滁州,這才有了那篇青史留名的《醉翁亭記》!

至此,沸沸揚揚的「萬曆新政」宣告終結!

封建歷史上並不缺乏眼光長遠的改革家,但為什麼沒有一次變革能維持下來呢?歸根結底,還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影響。封建專制制度在強調皇帝「獨尊」的同時,也將貴族和地主階級的利益納為重點保護對象,因此,但凡觸動這個根基的變法都會被視為「另類」,失敗,也就不算意外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3bba292de5eb04572c72fd824fdc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