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打磨,一部中國硬科幻劇集裡程碑的誕生

2023-02-09   深度文娛

原標題:七年打磨,一部中國硬科幻劇集裡程碑的誕生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會師」,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自此開啟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

仰望天空,國人步履不停投身於宇宙探索,用30年的時間實現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再到質的飛躍。讓思想走得再遠一些,在文學、影視等文化領域,人們關於宇宙的想像從未停歇,「科幻」的迷人,就在於它基於現實又超越技術的束縛,展開對於宇宙的奇妙猜想。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公映,這被認為是中國科幻元年的開啟;2023年初,在電影《流浪地球2》公映前一周,同樣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電視劇《三體》正式開播,一時間,兩部備受期待的科幻巨製同「屏」共振,全面點燃著中國科幻熱。

作為中國首部真人硬科幻劇,製作品質驚人的《三體》不負眾望,獲得中國科幻劇史無前例的高口碑與高熱度,正式打開中國電視劇進入科幻領域新賽道的同時,還為中國科幻影視製作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里程碑意義不言而喻。

帶著2023年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001號「網標」,1月15日,《三體》開播1小時,就在騰訊視頻站內熱度破25000,成為了開播熱度最快破2萬的劇集;2月初,隨著大結局點映開啟,當劇集揭開原著「古箏行動」名場面的神秘面紗,震撼的影視還原更是讓觀眾紛紛怒打五星,劇集豆瓣評分一路從8.1漲到了8.3,放之全球,這對於影視作品經常出現的隨著劇集播出口碑卻逐漸下滑的現象來說,《三體》成為了一次現象級的以品質立本之作,這部「被低估」的實力劇集,也正在被更多觀眾看見。

匠心立本,死磕7年

打造中國本土硬科幻

科幻題材很難駕馭,一直以來,這一題材的作品在中國市場極為小眾。在中國科幻實現里程碑轉折的背後,是長達7年「死磕」的努力,這份堅持,讓中國本土硬科幻劇集終得誕生。

2006年,第一部《三體》在《科幻世界》雜誌開始連載,無數像導演楊磊這樣的科幻迷,在那時追起了這個極富想像、又如此真實的故事;2015年,《三體》斬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拿下該獎項,一時間,中國科幻在世界舞台迎來高光時刻,《三體》的影視化將花落誰家,也受到了全球矚目。一年後,騰訊視頻影視年度發布會公布將製作劇版《三體》的消息,有多少的萬千期待,就會有多少質疑,在還未有成功的中國硬科幻作品出現的當下,《三體》的影視開發就像立下了軍令狀,這個探路者,必須得做。

從2016年開始,騰訊視頻《三體》製作團隊開始了長達7年的籌備與蟄伏。2017年,電影《流浪地球》宣布立項,這兩顆科幻種子一同經歷著中國影視工業化水平大考驗,在劇集和電影兩個領域彼此輝映,經歷風雨錘鍊,終於迎來了破土而出。

經過4年劇本打磨,2020年6月,《三體》正式開機。在改編上,對於原著中2007年的現實場景、遊戲世界以及70年代的紅岸基地三個主要時空,劇版《三體》重新進行了比重均衡,調整敘事節奏,並增加了汪淼、史強等人物的生活細節,以讓主線人物和副線人物均具有完整的人物性格。而在拍攝手法上,對於科幻題材,劇集仍選擇用現實主義手法進行拍攝,細節越真實才越可信,在忠實原著的製作原則下,《三體》突破傳統「搭景+棚拍」的創作模式,立下了「能用實景就絕不搭建」的主體基調。

楊磊坦言,「不能懷著科幻的心去做科幻,而是懷著現實的心去做科幻」,零下30度的極寒條件下,團隊在黑龍江拍攝紅岸基地部分;深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天文觀測基地等,一個個從未對外開放拍攝的科研基地出現在了劇集之中,實景拍攝帶來的無可替代的真實感成為了《三體》的底色,發生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大時空的名場面一一真實還原,劇集用死磕和匠心換來了完美的視覺化呈現。

而在敘事節奏上,《三體》更是注重氣氛營造和人物心理刻畫,群像人物自我剖析的文戲與科幻想像的重頭戲交織並行,與原著一脈相承的理想主義色彩為科幻劇帶來難得的寫實氣質。劇集開篇,在小說中只有20頁的故事,《三體》以4集180分鐘大比重時長進行細緻鋪墊,物理學家為何會因為「物理學不存在了」而自殺,這個巨大的問號在劇中貫穿始終,由此合理化推進《三體》所暗藏的懸念敘事線索,展開跨越時空的探尋真相之旅。

虛實結合,工業化接力

視覺化高度還原名場面

實景拍攝為《三體》奠定下恢弘影調,劇集大篇幅出現的三體遊戲和特效展現部分,則是一次中國劇集工業化的同屏接力。

CG特效是《三體》劇集的重中之重,劇中總長約100多分鐘的三體遊戲內容,覆蓋時間、地理跨度之大,秦始皇、哥白尼、牛頓等等歷史相關人物接連出場,其製作體量已經相當於一部動畫電影,這個部分,團隊耗時兩年多才製作完成。

在創新賽道上,騰訊視頻不斷進步和產出,嘗試和推動影視工業中新技術的使用和普及,《三體》中大體量CG特效的實現,就與騰訊視頻在2019年播出的電競題材劇集《全職高手》有著密切關係。作為國內首次在拍攝中大範圍使用動捕技術的影視劇,《全職高手》的製作經驗被借鑑使用到《三體》中,將這一技術進行優化升級,令人震撼的三體遊戲場景由此而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場景的製作還匯聚了眾多行業大咖獻身參與,郭靖宇飾演紂王,江南飾演伏羲、侯鴻亮飾演孔子、唐家三少飾演秦太史令、馬東飾演秦信號官……科幻巨製的打磨離不開行業的添磚加瓦,正因為有著探索科幻的熱情,《三體》才得以從文字中走出,以立體的視覺場景,吸引更多人走進中國科幻的想像世界。

《三體》所進行的技術攻堅,不只是三體遊戲的視覺打造,還有諸多需要融入CG特效製作完成的重場面。讓科學界費解的宇宙閃爍、涵蓋四季景象的雷達峰和基地全景、用納米技術摧毀大型船舶的「古箏行動」等,虛實結合的拍攝與製作技術,都讓種種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科幻想像成為了現實。

據介紹,「古箏行動」部分的特效製作難點在,找不到任何現成的大型鋼製船舶被切開後的動力學資料,也沒有現成的數據分析過這種綜合的金屬及多種不同材料加在一起產生的應力形變,最後會形成一個怎樣的結果。從歷時半年堪景、前往高校學習船舶設計理論,到真實模擬金屬應力變形,「古箏行動」的震撼感就來源於,符合物理邏輯的實景拍攝呼應著超乎現實的想像,嚴謹的科學理論、手工打磨的質感背後,凝聚著團隊付諸多年的心血。

不負理想主義情懷

做中國科幻下一個啟蒙

「蟲子從來沒有被真正戰勝過」「讓我們保持一顆追求真理的心,永不放棄」,作為科幻題材,《三體》在展開宇宙想像力,並進行技術可行性推演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理想主義寄託,現實與科技之間的種種巧妙互文,帶領著人們超越不可能的邊界,去重新審視未來與當下生活的關聯,這是中國科幻所具有的人文主義內核。

目前,騰訊視頻幾乎成為唯一一家大比例投入科幻劇集賽道並持續投入其中的中國視頻平台,此前,《穿越火線》《開端》等「科幻+」作品持續刺激著觀眾對科幻作品的觀看熱情,2月3日,騰訊視頻在《三體》播出之際正式官宣七部儲備的科幻片單,其中不僅有「三體」系列《三體II:黑暗森林》、IP衍生番外劇集《三體:大史》,還包括榮獲星雲獎最佳長篇,揭秘太空信號的《群星》,北大物理系博士付強創作,以莫比烏斯無限流,破解時空密碼的《時間深淵》,以及展現人性弧光的高概念原創巨作《元都》《二進位》《完美之軀》等作品。

此次《三體》成功播出的影響也遠超過開拓科幻賽道本身,它不僅為中國科幻作品的持續開發注入強心劑,也以高品質內容為年青一代帶來新的科幻啟蒙。

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只有足夠的熱愛才能激發足夠的勇氣。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執行長孫忠懷是重度科幻迷,他對不少科幻巨著如數家珍,當下決心製作《三體》時,他說想要做一個跟過去的商業化作品不一樣的東西,「這是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影響全人類和宇宙的故事」;總導演楊磊從小是個科幻迷,初中開始便追著看《科幻世界》,在《三體》籌備期間,他說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做了一沓厚厚的筆記;視覺導演陸貝珂是理科學霸,同樣熱愛科幻小說,這位特效專家將書中的物理知識轉換成視覺設定,和老友一拍即合約定為熱愛的科幻文學拼一把。

在少年時代受到科幻啟蒙,又帶著理想主義情懷繼續書寫科幻浪漫,《三體》劇版的精品打磨,正是有著一代代科幻夢的接力作為依託,如今,這一劇集也將繼續啟發著新一代青年,期待中國科幻,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真正成為製作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