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被罵上熱搜了!我們為何會成為「垮掉的一代叔叔阿姨」?

2022-03-29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90後被罵上熱搜了!我們為何會成為「垮掉的一代叔叔阿姨」?

01.社恐的90後

我昨晚夜觀天象掐指一算,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第一批80後早已跨過四十大關,第一批90後也面臨著壯年分水嶺,往後就是00後的天下。

話雖如此,90後作為社會上的前輩,還不至於將所有的重擔都交給00後,但讓90後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和00後、10後的距離不再以十進位計算,而是隔了一個輩分。

在「雷鋒日」過去將近一個月的3月底,我秉持著助人為樂的精神,日行一善。

就在前幾天,一名從外地來本市參加考試的初中生急急忙忙向我問路,助人心切的我當即查找地圖為他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類似於這樣)

得知走向後,那名學生自然是立馬奔赴考場,不過在正式離開之前他並沒有忘記老師的教導,對幫助自己的人用天真無邪的聲音說了句:「謝謝阿姨!」

啊?阿姨..姨...i???

可以篤定,這聲「阿姨」給我的衝擊不亞於史密斯在全球觀眾面前打了克里斯一巴掌。

我承認我因為疏忽打扮而顯得有些老成,但被叫成阿姨還是蚌埠住了。

身為一個精神奕奕的90後,雖然離而立之年還是有這麼一點距離,但確實不至於被叫成阿姨。正當我想向這位稚嫩的小鮮肉解釋一番時,卻發現他早已不見蹤影,徒留我在陽光下孤單成影。

忍一時越想越虧,退一步越想越氣,我們90後就真的已經到了被稱之為叔叔阿姨的年齡了嗎?

為了探究這一答案,我忍不住在網上衝浪一番,卻發現這並非是我一個人正面臨的問題。

就在3月29日這一天,一條關於「90後是垮掉的一代叔叔阿姨」被頂上了熱搜。幾乎每一個90後都像80後面臨中年危機一樣,思考著如何讓自己逃離「被叫叔叔阿姨」的詛咒。經過90後們集體思考,發現一些的根源可能在於「社恐」。

仔細一想,社恐確實是困擾無數90後的千古難題。根據202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社交中常見的恐懼有三種: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對對方感受的恐懼、對交流技巧的恐懼;這三種恐懼,算是對社恐最精準的概括。

每位社恐人士都是精神芬蘭人,恨不得過著「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世外桃源生活;哪怕在大街上遇到相識的人,視線也不願意與其交織;

都說砍價是每一位被生活打壓過的人都必備的技能,但對於社恐的90後而言,和服務員對話這件事就像是一隻一級的史萊姆需要面對滿級的冒險者一樣。

也只有在社恐發作的時候,我才會感嘆某信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因為它的普及讓掃碼點單or支付遍及每一個消費場所,才儘可能的減少了社恐與服務員之間交流的次數;

當別人樂此不疲地在海底撈接受著員工們熱情且尷尬的生日祝福時,我卻在思考著如何迴避員工們近乎瘋狂的細節服務;

即便是在群聊里,社恐人也不忘在句末加上括號,它既是類似於「狗頭保命」那樣的後綴,也代表一種掩飾,更可以是一種補充說明。

總而言之,社恐人為了不讓對方誤解自己的發言,總會用千奇百怪的手法保護自己;

每一個社恐人都像是三次元的古見同學,能不說話的場合就不發聲,能跑的場合立馬就逃。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只野仁人」,幫你克服交流障礙去交100個朋友;

正是這種不善表達的性格,讓90後們頻頻錯失了為自己「正名」的機會,以至於每次被叫「叔叔阿姨」,都因恐懼交流、害怕尷尬而不敢辯解。

90後就像是日本的「平成廢宅」,好像存在的意義就是被老一輩批判、做對比。

老一輩的過來人擅自將如今的時代與二、三十年前劃等號,認為年輕人們也能和當年的他們一樣,憑著自己的打拚掌握著自己的命運。

不料在時間的洪流中,社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式的變化:經歷了高強度教育的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後又莫名其妙地被捲入其中。

當他們為了反抗內卷而選擇「佛系」的時候,因為各種高額的住房、育兒成本而迴避婚姻的他們,又被冠上「矯情」、「垮掉的一代」的罪名;而如今稍微老成一點的90後都會被叫成「垮掉一代的叔叔阿姨」,以至於無意之中患上了年齡焦慮症。

所以90後究竟做錯了什麼,才會成為人人刁難的一代?

02.90後太難了

歸根結底,社恐的本質就是自卑。在社交場合,社恐人士因缺乏表達的自信,認為和他人談話(尤其是陌生人)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害怕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能將自己的本意傳達給對方,容易造成尷尬、拘謹、不愉快的場面。

因而很多時候,社恐人士常常閉口不談,從根源上杜絕了這一情況的發生。

再者就是因為內心的顧慮太多,擾亂了自己的情緒波動,以至於無法順利組織語言,在關鍵的時候無法傳遞出準確的訊息。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輕人的社恐也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90後早在巨大的成長壓力下,漸漸喪失了樹立自信和鍛鍊社交的機會。對於國內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學習,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十二年寒窗苦讀是對學生時代最好的概括。

但顯然,這樣的生活不僅擠壓了人們交際的時間,還讓孩子們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成績下滑,他們不得不面對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指責,為了提升成績,又再次擠壓學習以外的時間。這樣的情況,幾乎占據了90後的整個學生時代。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90後開始用冷漠裝飾自己,用沉默寡言建立起心理屏障,在踏入社會後,依舊保持著這樣的生活習慣,儘可能的減少社交活動。

而幸運的是,時代的發展給予了他們另一種與他人接觸的方式---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特徵之一就是匿名,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人們可以隱藏現實中的自己,不必擔心對方知道自己的短處;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像說話那樣一旦脫口而出就無法回收,在敲擊鍵盤之前,每個人都可以三思而後行。這一過程,很大程度上能迴避因措詞的不當而引發的尷尬。

有數據顯示,95後上網的主要訴求集中在聊天社交、玩遊戲和看視頻聽音樂等方面,其中聊天社交占85%,可見對於這一世代的人而言,網絡給了他們更多開口說話的機會。

當然,除了便於90後輸出自己的觀點,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讓90後吸收到更多的信息,找到更多的同類。

當某個話題能夠引起90後的共鳴時,他們便罕見地在網際網路上展現出自己的社牛屬性,與網友們發表共同意見,例如這個「垮掉的一代叔叔阿姨」的話題:

顯然,90後的情緒又一次集中爆發了,當他們好不容易甩掉「垮掉」的標籤時,「叔叔阿姨」讓他們再次破防。

這也難怪,畢竟90後根本不算老,正直壯年的他們還在頑強生存,誰都不願意在自己努力的時候被他人定義,還莫名其妙地貼上一個帶貶義的標籤。

也正是在經歷了「被垮掉」之後,90一代對這些被動的負面評價更為敏感。回想十多年前第一批90後踏入社會,走進人們的視野時,大批媒體誇讚90後的青春、熱情,稱他們有自己的主見、能獨立思考、是社會的未來。

可惜的是,再積極的態度,也敗給了殘酷的現實。90後幻想的未來是高效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後,或是與朋友相聚,或是回家打打遊戲,再或者是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然而現實卻是永無止境的加班和內卷正不斷消磨著他們的精力,連按時吃飯或吃一頓熱飯都是奢侈,還談何聚餐、遊戲?高額的房貸和教育成本,讓他們對婚姻敬而遠之;疲倦的精神狀態又讓他們很難與伴侶相處,以至於連戀愛都閉口不談。

明明是在這樣的這樣的夾縫中生存,卻時不時被人貼上標籤;明明當初還夸這一代人有自己的主見,他們卻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以至於越來越多90後不敢說話、不想說話。

當然,遇到「垮掉的叔叔阿姨」的話題時,90後還是忍不住會開罵的,畢竟他們既不是垮掉,也不是叔叔阿姨,他們還像最初那樣有自己的主見、能獨立思考、正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最後在這樣的基礎上,多了一份「佛系」的自嘲罷了。

03.結語

事實上不止90後,80後、00後、10後,每代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挑戰,每個人都不想被標籤化,更不想被雙標對待。

90後有自己的精彩,他們能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過得自由自在,不想為了無聊的社交而浪費精力,也不想被任何一個後輩稱為叔叔阿姨,畢竟他們正年輕。

90後願意用各種方式表達自我,他們愛「冬泳怪鴿」式的毒雞湯、愛在網際網路里衝浪、趁著自己年輕還想再瘋狂,只有90後才能是定義自己。

就像是工藤有希子不願意讓別人叫自己阿姨一樣,只要心態保持年輕,自己的輩分就永遠不算大,90後就是這麼一個獨特、年輕的一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3361b3d83196559a3fefb36c7164be6.html